邢台大型国企学校兴衰思考 胡顺安(微信公众号)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大型国有企业非常强大。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接管了员工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务,包括住房、公安、交通车辆、(小学教育和技术培训)学校、医院、食堂、图书馆、电影院(至少也是露天电影场馆)等等,当然这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福利。随着政企分开、企业市场化运作,这些已经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大多数曾在国企子女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人,对国企和学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邢台大型国企子弟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少是邢台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即使顶不上邢台基础教育的半边天。几十年来,他们承担了数十万企业员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突出功绩。当时,邢台知名的大型国企子弟学校有邢台矿务局(系统)子弟学校(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9所)、邢台钢厂子弟学校、冶金总公司子弟学校等。工厂的子弟学校。邢台151电厂少年儿童学校、邢台红星汽车厂少年儿童学校、邢台拖拉机厂少年儿童学校、邢台铁路少年儿童学校、邢台色织厂学校、造纸厂学校、邢台县化工厂少年儿童学校有分为桥西区和桥东区。其中,邢台矿务局(今冀中能源集团)系统的学校分布范围最广(从市区到郊区,甚至到几十里外的内城)。丘县、沙河市等),师生人数最多(共有教师近千人,学生近万人),教育质量名列前茅,社会影响巨大。绝对是邢台大型国企子弟学校中的佼佼者。
当时,这些国有企业子女学校基本上以为企业子女提供基础教育为主,同时也适当、友善地兼顾个别关联户子女的教育。大型国企子弟学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校园面积大,各有自己独立的师生操场(矿务局系统的学校操场是最好的)有的已铺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跳高/长跑、投掷、大型田径田径等活动);国企子弟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较好。可以说,是邢台教育系统内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比如硬件方面,高层建筑有清晰的窗户、优质的学生桌椅、冬天有热暖气、夏天有不停转的风扇;每个教室配备大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齐全;还有各种教学实验室,拥有齐全、高端的实验材料和标本,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教师普遍学历较高,教学技能熟练,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质量普遍领先于邢台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在这一点上,邢台矿务局系统内的学校是当之无愧的。
邢台大型国企学校的老师工资很高。他们除了工资远高于社会学校教师外,还有很多其他福利,比如单位住房、各种生活用品、夏天的饮料、被子、手套、羽绒服等。冬天;假期期间额外奖金。米、面、油、购买门票等。矿务局系统的老师每年免费享受三吨煤炭等等。还有其他包括食物和衣服在内的巧妙设计的物品数不胜数。公立学校的老师们把这些用不完的物品送给亲朋好友分享。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这些不仅让社会上的学校老师垂涎欲滴,就连政府高官也羡慕不已。邢台师范学院、邢台一中的教师通过关系走后门到公立学校工作。能在这些大型公立学校任教的老师很幸福,有一种优越感。由于公立学校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质量,社会上很多学生家长到处找熟人,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那时候,如果能把孩子送到矿务局、兴山钢铁、冶金等有名望的国企,那就是能力的代名词。公立学校的学生也为在如此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感到自豪,并感到自己比别人优越。
相比之下,同期许多邢台市立学校都因资金匮乏而受到限制。普遍校园规模较小,教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完善或档次较低,教学设备普遍较差。据我观察,邢台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大多规模较小,没有独立的操场。教室基本都是低层平房或小瓦房,窗户小,采光、通风较差。桌子、椅子和长凳都破旧不堪。夏天很少有风扇,冬天有自燃地暖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重点学校才勉强修建了一两栋简易的二层、三层教学楼,暖气还不够热。例如,现在的邢台市三中、五中、六中、七中、八中、十中,校园面积狭小,没有具备资质的独立办学机构。游乐场。只有一中、二中、十七中少数学校有小操场。根本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二中的操场算是其中最大的了。即使是当时邢台最高学府邢台大学,20世纪80年代的教室也都是低矮的瓦房,设施简陋,设备不齐全。一些教师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县中学调来的,学历较低,对教材不熟悉。我陪同邢台矿务局显德王煤矿贾总与邢台师范学院领导进行沟通并达成协议,资助修建的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教育局直属学校的教师工资普遍很低,勉强维持生计,福利更是微乎其微,几乎没有。
邢台基础教育界的这种简单的两极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平息和缓解。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出到本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上级政府的投资比例很小,地方政府没有钱。为完成任务、顺利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调整方式、出台政策,呼吁“人民教育人民办学”、全民办学、倡导灵活办学、开放招生政策。直属一中、二中、三中、五中、七中、八中、十中、十九中邢台市教育局属下的太行中学趁着政策打横,利用所谓“公办民办”的太行中学。 、精英中学、兴州中学、河北外国语学校、郭守敬中学、金华中学等名校开始大量扩招。由于其在邢台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不对称,每年都会从邢台地区的农村县挖走大量优秀学生,以弥补自身教育质量低下的不足。邢台区的桥东一中、桥东三中、桥西育英中学也纷纷效仿市立学校,开始向周边农村地区招生。他们向学生承诺各种优惠条件,比如对优秀学生减免学费和食宿费、给予奖金、对介绍学生的老师给予回扣等。如果这些学校没有住宿,或者住宿不能满足要求如有需要,他们会租用附近的住宅楼,并聘请生活经理负责学生的食宿。一瞬间,邢台地区就充满了招生大战的血腥场面。邢台教育局所辖学校的扩招出现了野蛮疯狂的增长和混乱,良莠不齐。各县农村学生误认为邢台教育资源优质,被欺骗盲目来到这里。他们饿了,除了吃饭别无选择。城市里的学校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教学质量都人满为患。邢台各地的民办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邢台市直学校和几乎所有民办学校的野蛮增长时期。他们千方百计招揽生源,绞尽脑汁自强不息,积极拓展和占领市场,大张旗鼓、紧锣密鼓地扩招。你刚走,他就上台了。招生旺季,农村学校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来自城市学校的招生团,招生广告到处飞扬。这些学校的增长模式似乎像滚雪球一样。那些勇敢、不断前进的人将会生存下来并成为名校。如果你没有抓住机会,没有勇气,你就会去一所小学校,消失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
在这场滚雪球般的自强运动中,邢台五中、三中、七中、八中、十九中、私立英华学校、树人学校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他们从周边地区借用优秀学生,提高教学成绩,提高社会声誉,扩大社会知名度。他们逐渐地、自动地吸引了周边地区优秀学生的不断涌入。同时,他们还高薪从周边县市聘请了许多优秀的高级教师。 ,促使学校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一些三四流学校,如邢台桥东一中、桥东三中、桥西育英中学、以及曾经声名鹊起的私立兴华学校,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而衰落。我曾经对几位市立学校的校长说,你们勇敢地抓住了机遇,用好了政策,就成功了。这个时代需要远见、勇气和魄力,当然更要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当邢台市区的社会学校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张,大规模蚕食基础教育学生市场,并逐步向名校扩张时,大型国企子女学校在做什么呢?当时我在一家大型国企教育系统工作。某大型国企领导召见子女学校负责人,教训他:我们是大型国企,不缺钱,不需要从外面招收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信念,教育我们公司的孩子,不招收公司外的学生。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始终不变。国有企业保证了教师岗位的稳定和收入的增长。邢台国企子弟学校和国企负责人一样,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自我满足状态。所有国企子弟学校都沉浸在小农意识中,自我孤立、自我陶醉。没有危机意识,缺乏长期意识和格局调整,没有认识到社会变革是正常的,没有“狼来了”的意识。时代在飞速进步和变化。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有企业受国内外市场和整体环境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企业业绩突然下滑、裁员、破产、下岗工人找饭吃,让习惯了计划经济的固定思维和懈怠的人们措手不及。家长的流动必然导致不稳定、移民,甚至学生流失。过去,这些企业学生子女学校习惯于就近招收员工子女,从不主动招收外部学生。
因此,这些学校很少有外地学生就读。或者即使偶尔有几个,食宿问题也得家长自己解决,学校不提供食宿。为人父母的员工需要外出工作才能谋生。学生可能成为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也可能随父母出国留学。为了安心、解除后顾之忧,很多家长自然会寻找能够提供食宿的学校。于是一家人离开了公司,离开了孩子就读的学校,去了市里可以为孩子提供吃住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其中包括全国各地涌现的很多民办学校。当时。这些学校提供食宿。虽然条件困难,但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到时候,谁能解决父母的问题,让父母放心,谁就会得到支持和发展。邢台市直办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声誉日渐壮大,各地优质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学校。由于疏忽和懈怠,大量原本是他们“碗里的肉”的普通生源流失,外地优质生源招收受到限制。大型国企学校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班级学生数量萎缩,教师失去动力,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社会声誉下降。这种情况越多,招收学生就越困难。国企子弟学校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一些学校面临学生严重短缺,教师多于学生的情况。对于位于偏远地区或成绩下降的企业子弟学校来说尤其如此。最早的例子有邢台红星厂学校、邢台色织厂学校、拖拉机厂学校等。因此关闭。随后受到影响,矿务局系统内的那些偏远学校,如东庞煤矿学校、贤德王煤矿子弟学校、张村煤矿子弟学校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源萎缩。大批莘莘学子不远千里,吃尽艰辛。 ,去市立学校读书,即使他不惜租房子。这时,国企子弟学校意识到情况很糟糕,想改变策略,向外招收学生,但为时已晚。
对外生市场完全被邢台市属学校和民办学校占据。学生市场就像一块蛋糕,被切成一块块,被他们分割得干干净净。优质的学生基本都被近年来滚雪球般进入名校的学校录取,而低质的学生也被三四流学校和私立学校扫地出门。国企子弟学校连剩饭都没有剩下。不少国企子弟学校“无学生可教”,老师们靠打扑克度日。邢台的国企子弟学校已由盛转衰。他们无法恢复并面临生存危机。国企子弟学校出路何在?去哪里?学校和老师们都显得困惑和犹豫。幸运的是,2000年代国家全面推行政企分开。根据政策,社会举办的大型国有企业子女学校属于义务教育,统一归当地教育局管辖。政府教育局的并入,解决了国企子弟学校的生存和未来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接管,国企子弟学校肯定会被市场淘汰,衰落也是必然的结果。邢台红星汽车厂学校和色织厂学校关闭的尴尬结局既是一个例子,也是它们命运的缩影和预演。如今,许多年过去了,往事已难以回望。但汲取经验,纵观大型国有企业学校发展的兴衰史,也不能说没有启示。国企子弟学校的繁荣得益于政策的保障和赋权,但最终的衰落却是由于邢台国企领导层的僵化思维和严重官僚主义造成的。当然,也存在管理体制滞后的问题,委托人的权力受到他人的制约。他们没有危机感邢台市郭守敬中学,无法洞察社会。他们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随潮流。他们缺乏正确的形势判断和改革精神。他们被动等待,不敢主动。国企子弟学校因此错过了扭亏为盈的机会。节点,耽误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但不少教育局直属实力薄弱的学校抓住机遇网校头条,思考变革,主动求发展。从最初的无序扩张到跨越式规范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破茧成蝶,完成了奇妙的转身。为成为地方名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邢台国企学校和教育局直属学校的坎坷历程和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反思。他们的发展变化过程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思维产生差距,格局产生结果邢台市郭守敬中学,机遇改变命运。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2019年4月更多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