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博客 复旦“日月光华”最高上站人数达1.04万

留学中介2024-03-11 15:27:19佚名

2018年5月21日晚上7点,复旦大学光华楼,大二学生李卓然正在键盘上聚精会神地打字。 两个小时后,“复旦需要一个公共讨论平台”诞生了。

在复旦校园,公众讨论的使命曾经由“日月光华”论坛承担。 但现在,正是选课秘笈和期末考试题的残存优势,吸引着新生们穿越前几年混乱的科系和过时的话题,以“游客”的身份来到《日月辉煌》参观。 鼎盛时期,“日月光华”的参观人数最高达到10400人,是现在人数的近20倍。 1996年出生的“日月光华”,比李卓然大两岁,但现在看来太老太落后了,更何况当年热闹的大众讨论气氛。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轰炸,震惊全国,并引发各大论坛疯狂讨论。 “日月光华”论坛暂时开设了(抗议北约)版块。 当天下午,复旦学生聚集在学校向会堂,大声抗议北约。

北京大学生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新华社摄

“当时影响太大了。” 北约事件发生后,人民网开设“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 当时,复旦大学大三学生周宝华第一次登录BBS,是人民网论坛。 1999年6月19日,论坛更名为著名的强国论坛。

2001年,周宝华还是一名研究生,他的一篇期末论文被学校机房的电脑病毒吞没。 他在专业课程中“A”的不败记录被毁了——他在那门课程中只得到了“B+”。 周宝华悲痛欲绝。 下学期一开学,他就花巨资买了一台预制电脑。 晚上,在复旦南区研究生宿舍,周宝华的“猫”在拨号上网时会发出一阵“吱吱”的声音。 持续一两分钟的响声让他感到安心——这说明“猫”功能正常。 ,是成功连接网络的前提。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少雷还是安徽省阜阳市的一名基层干部。 妻子花了9000多元给他买了第一台电脑。 当他拨号成功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奇迹”。

王少雷说:“我第一次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而不是给报纸写信。”

当时的网友们出奇的有耐心,忍受着10K/S以下的网速,在新的世界里徜徉。 当王少雷进入《中国青年报》创办的“中国青年在线”论坛时,他还在用“二指禅”打字。 在那里,他结识了中国第一代网络作家:马少华、李芳、黄章进(《魔鬼教官》)、陈杰人、和菜头、二林图(颜红)、三木图(端木慈祥)……

2006年10月,王少雷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论坛上结识了相识已久的马少华。 他在网上写道:马少华比自己想象的要年轻,眼里有“孩子般的纯洁和宗教的坚定”。 在明德大厦马少华的办公室喝茶时,王少雷恍惚:在中青在线第一次见到马少华时,他还只是一个绝望的文艺青年。 没有网络,人大校园里还能握手吗?

他意识到:“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我才能称呼他‘少华’,而不用担心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

1991年,中国大陆第一个BBS“长城站”成立时,每天的访问量只有十几人。 次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启动,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和需求急剧增加。 网络技术平台的发展与人们独立表达诉求的意识发生碰撞,造就了火爆的BBS时代。

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周保华说:“当时我感觉信息饥渴、信息不足,不像我们今天的社会信息超载问题。”

新世纪之交,猫铺大杂烩(1997)、西祠胡同(1998)、天涯社区(1999)等大型论坛相继达到极限。 大量网友在各自的虚拟社区里争论不休,直到北约轰炸事件引发中国网络舆论空间的首次大规模集体发声。 BBS推出新功能:普通人在私人层面跳出琐碎的日常生活,站起来。 进入网上公众参与广场。 BBS就是周宝华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恩怨、家国情怀,也充满了观点的碰撞和剑拔弩张”。

2003年刘辉博客,人民网举行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揭幕仪式。视觉中国地图

结合当时的各种公共事件,大国论坛掀起了一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浪潮。 周宝华在论坛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左派、右派、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亚文化派、激进派、愤世嫉俗者……他们共同思考了关系国家命运的宏大命题——“中国是否正在向左走,还是中国正在向左走?” 往右边走? 腐败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维护中国社会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

《人民日报》网络总编辑蒋也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创办这个论坛的时候,我们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时代。”

2000年代初,西祠胡同这个曾经是报纸编辑黄埔军校的“记者之家”,还只是一个空地。

记者兼主持人“牛吃草”留言询问是否可以加入。 牛赤草回答说,没想到还有人关注这个论坛。 6月12日,“记者之家”页面正式对外发布,很快成为全国媒体人的信息集散地。

今年,《徐州晨报》编辑王鹏初涉互联网。 他的工作是在网上查找新闻,最常去的就是新浪和搜狐。 那时,刚刚与石头立方合并的新浪相当于今天的今日头条。 在“记者之家”,王鹏变身“坦克第二师”——在他的家乡,第十二集团军坦克第二师就在他家的马路对面。 拥有工科背景的他说:“我至少80%的采编技巧都来自于西慈的胡同学。” 一天不读西辞,“感觉今天没有什么进步,睡不好觉”。

2003年,西祠胡同五周年线下聚会上,王鹏(右)与朋友在记者家的横幅前合影。供图

2003年3月刘辉博客,伊拉克战争爆发,各国媒体齐心协力,展开扎实的新闻行动。 在记者家里,到处都是对全球媒体报道的分析和比较。 每天,人们研究国内外各大媒体关于战争的头版报道——如何报道战争,美国和欧洲的无冕之王各有不同的看法; 战争是否把媒体变成了武器……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声音在哪里;我们中国人的声音在哪里? 对中央电视台报道可能发生的海湾战争的合理预期……

“我只是觉得我必须看看全球媒体的一些现实运作。” 孙坚的ID是“上海是沙滩”。 1999年大学毕业进入传媒行业后,孙坚就没有离开过。

当上海女孩闾丘露薇进入巴格达时,她的名字和长相被所有中国人记住了。 还有记者在家中奔赴前线。 《现代快报》陆云和安副主任发回了一些简短的见解。 “当时,在我们眼里,战地记者是记者中资历最高的,调查记者是第二高的。”孙坚说。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时,记者在西祠胡同的家中贴出了有关该事件的讨论帖。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爆发时,记者在西祠胡同的家中贴出了有关该事件的讨论帖。 “我们把那段时间归类为报纸时代的最后一次……不叫觉醒,这才叫主动探索。” 他说:“当时西方媒体已经这么发达了,互联网也开始起飞了,尤其是做报纸的。不甘心屈服,最强烈的感觉是我们还没有做出真正的报纸”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的十年间,市场经济的热浪席卷各行各业,也席卷媒体行业,中国的市场化媒体随之崛起。 1999年1月《晨报》、2001年1月《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5月《京华时报》、2002年5月《21世纪环球报道》、2003年7月《东方早报》、2003年《新京报》十一月...

记者家里,招聘信息越来越多。 办报热潮促使新闻系、中文系的大学生投身新闻行业,也吸引了当地媒体人来到大城市。 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报纸也不会逃过 BBS 同行的审查。

除了评论报纸,更多的是讨论新闻业务。 “当时我们在讨论写作,挑选细节,如何写稿子,如何起标题,如何编辑。” 回忆起那些年,王鹏毫不掩饰怀念之情,“我们聊了当时的心里话,想说啥就说啥。我也不怕,不像现在微信朋友圈都这样了。”只给别人看。” 周宝华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兴奋:“当时有一些很好的讨论,真正讨论了问题,真正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了。” 他还记得那些充满理想的媒体人——主持人牛赤草、令狐雷、瑞章……

网络上热闹的社交互动很快就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周宝华的印象中,当时的社交生活很大一部分都与网恋有关。

1998年,蔡痞子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BBS上连载,一炮而红。 有关网恋的青春小说完美契合了早期网络文化中新型社交的浪漫想象——用一本书或一把雨伞作为地铁入口的路牌。 当然,如果看到“恐龙”或“青蛙”,请迅速转身离开。

西祠胡同创始人马翔的签名是:在线时间越长,就越真实。

秉承“对的地方,线下喝酒;不到的地方,就上网”的交友公式,孙坚在BBS上积累了很多朋友。 差不多20年过去了,这些朋友基本没变。

2002年,王少雷去扬州出差,结识了网友“羊喝汤”。 两人一拍即合,经常一起写文章。 2006年,杨德林康因尿毒症住院。 当他病重时,是王少雷和他的妹夫把他从医院楼上抬下来的。 一年后,杨喝汤去世,王少雷为他的朋友写了墓志铭。

2003年,随着都市报的兴起,王鹏进入《上海青年报》,在BBS上结识了很多网友。 晚上完成版面工作后,《青年报》和对手报纸《东方早报》的编辑人员总会在威海路一家名为“小福利”的餐厅狭路相逢。 大家互相敬酒,聊新闻、聊生意,争夺头条、宣传语,最后说“明天见!” - 看看明天谁的报纸卖得更好。

那时,不仅是媒体的黄金时代,也享受着理想带来的贫困。

2003年,新闻教科书特文《服刑人员孙志刚之死》的线索就来自西祠胡同。 作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ID为“家在北方”。 第二年圣诞节,王朋去南方都市报和朋友们玩。 大厅里的几块电脑屏幕来自西祠胡同。 大堂的圣诞树挂满了南都员工的心愿。 “当时我们称自己为民工新闻工作者。”

一定程度上,王鹏在BBS时代完成了自己的思想启蒙。 在他家乡的当地报纸上,交通事故等简短话题是头版嘉宾。 王鹏当时接受的新闻教育是,报纸是给有消费能力的上班族看的,只有为他们服务才能卖广告。 但来到西慈后,他也开始“忧国忧民”。 “做报纸的时候,要关注弱者。”

互联网泡沫后,互联网企业普遍遭遇融资困难,西祠胡同也不例外。 尽管2000年,西祠胡同在全球网站中排名超过100名。 最终,创始人马翔将西祠胡同卖给了在线旅游预订平台艺龙。 2003年,曾在艺龙工作的刘辉被空降出任西祠胡同营业部总监。 他的使命是盈利。

在还是免费为主的互联网时代,西祠胡同试图向用户收费。 “我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们确实被蟹爪抓住了。” 西祠胡同现任总经理刘辉表示,一些网友因此流失到了其他论坛。 但随后,不仅是西祠胡同,不仅因为收费问题,而且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BBS开始走向衰落。

2004年,王少雷写了第一本学术著作《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书中他预言性地讨论了当时更多新兴的社交平台,例如博客和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

果然,2005年搜狐博客上线后,王少雷和他在BBS上认识的很多朋友一样,也换了平台。 今年,他离开了BBS。 虽然自认是个保守、怀旧的人,但这还不足以让王少雷“又去西庙盯着一堆死ID”。 王少雷说:“你们的社会关系、这个时代流行的信息聚合平台都发生了变化,这很正常。”

2007年,王鹏来到了以前的竞争对手《东方早报》,同事们还是BBS的同事。 有人戏称他“炸开了东方早报的大门”。 但今年,人们不常去记者家了。 开心网占用了人们的一部分时间。 他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偷吃的、抢车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

王鹏怀念当年讨论新闻采编业务的日子,但他指出了另一个现实问题:“可能是因为我们这群人年纪大了,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不习惯玩这个。” 当准90后来到网络广场时,这里已经太热闹了。 各种形式的公共网络空间都敞开了大门,但没有主干道。

越来越多的网民作为分母,淡化了以公众参与为代表的严肃讨论。 世代交替,新的年轻人站在广场门口。 他们被信息爆炸的碎片淹没了。

又是一个新时代了。

2008年,18岁的“”来到了魔兽世界论坛。 这里不是玩家讨论任务和剧情的地方,而是网友评论的地方。 那年夏天,“”的生活一半是打游戏,一半是逛贴吧。 贴吧的文字直播引导吧友不断按下F5刷新键,俗称“氪金F5键”。

在百度贴吧的鼎盛时期,以魔兽世界酒吧为代表的恶搞态度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升,折射出一个人人狂欢的中国互联网世界。

直到今天,每当我想起八年前的6月9日,我的心仍然扑通扑通地跳。 那天他去吉林旅游。 下飞机后,他直奔网吧,目的是参加打酒吧行动。 十天前,哈韩事件引发踩踏事件,引发网络舆论愤怒。 魔兽世界和李毅决定爆掉一些韩国明星的帖子。 当天,“无脑者不会被消灭,圣战还将继续”的口号以刷屏的方式席卷了韩国明星论坛。 晚上6点,大量参与酒吧爆炸事件的吧友被封禁。 酒吧朋友发泄愤怒,大量贴吧倒塌,一片狼藉。 贴吧历史上被称为“69圣战”。

微博兴起后,王鹏验证了东方早报记者的V微博账号。 一个月之内,他就拥有了数千名粉丝。 王鹏说:“认证之后,我心里就不太舒服了。”

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 很多同事已经去掉了V或者直接开了小账户。 语音管理对于BBS时代并不陌生。 早在2000年,就有网友嘲笑“强国论坛”删帖行为。 “你觉得强国的‘四化’怎么样:自动删帖、智能审核、全面过滤、机械化版主,哈哈”“不猪能告诉你删帖的标准吗?” “我可以回答你,顺我者昌,逆我者昌,我忘了,不信版主马上就会用行动证明给我们看”……

刘辉表示:“什么都不做是互联网的本质。但随着人与互联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互联网行业一定要有红绿灯,这个领域必须走。”

刘辉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在移动端的主要冲击下,BBS出现了明显的、曲线式的下滑。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移动端的用户体验和使用习惯是什么样的。” 就是在逐渐转型的过程中,刘辉意识到,哦,原来这个模式不适合流动性和碎片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认为论坛在移动端的转型是成功的,也没有看到太多成功的案例。现在,西祠胡同30%以上的流量仍然在PC端。”

虽然昨日的辉煌无法重现,但BBS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 在突围之路上,专业BBS、地方BBS以及拓展线下业务的功能性BBS网站仍然找到了几种生存之道。 全国BBS天涯社区每天仍然收集全国各地的投诉; 在汽车之家、365房产家居网、网虫科技、虎扑论坛等垂直论坛上,你还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 19楼(杭州),在华西都市网、扬州名城等本地生活论坛上,你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生活乐趣……西祠胡同也从全国性论坛转变为南京地方性论坛,拓展线下婚恋业务。

三十多岁的时候,“”结婚生子了。 当生活终于“没有那么多可抱怨”的时候,他离开了曾经燃烧他青春疯狂的百度贴吧。 现在,他更喜欢逛魔兽世界专业论坛“NGA玩家社区”和虎扑。

李卓然有一个疑问:“如果学生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学生应该去哪里提出?”

他身边的案例是——“我真的很生气,就发朋友圈,大家点赞评论,不一会儿,情绪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很开心,感觉自己找到了一堆“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但解决方案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没有声音。”

李卓然认为:“在现在的模式下,表达学生自己声音的这方面其实是缺失的。”

1998年出生的李卓然还没有经历过BBS的鼎盛时期。 以他为代表的新一代网民更加习惯微信的语言体系和社交方式,浏览的网络社区因人而异。 作为一名皇马球迷,李卓然每天都会访问虎扑两次,也喜欢浏览知乎。

5月21日晚,其个人公众号发布《复旦需要一个公共讨论平台》,阅读量超过7000人。 但本文所期待的并不是互联网初期BBS为无知网民揭开的言论自由之光。

“我觉得更多的是现实的需要,而不是对过去某个时代的向往。我们立足现在,而不是梦想过去。” 他预计会产生更多实际效果。 例如,在大学校园里,是否有一个集中的公共讨论平台,可以聚集教师和学生? 至少在北大的“北大未名”论坛上,学生们还保留着公开讨论的气氛——龙江浩事件、沙特国王图书馆的工资要求、北大工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学生披露的北大申请信息、林建华校长的道歉信……

同样是在2005年,也就是社交BBS开始没落的那一年,教育部要求对校园BBS实名制进行改革。

王鹏可能永远记得2004年的欧洲杯。 BBS和平面媒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王鹏每天都喜欢分析各种体育报纸的头版头条。 当齐达内在最后三分钟利用任意球和点球击败英格兰队时,一家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写着“上帝”一词。

后来BBS和印刷纸逐渐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鹏越来越感觉到微博、微信的碎片化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意识到,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恢复那些辉煌的岁月。

2015年1月,一位曾经活跃的用户在记者主页上留言——“还没死的都出来哗众取宠吧。” 目前尚未有人回应。

(实习生黄琬对本文也有贡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