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择,几乎浓缩了你梦想的所有坐标。
你可能被第一志愿录取,也可能被转学,在运气、时机等一系列偶然的组合之后,命运的指针总会落在申请表的某个地方。
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填写高考申请表的那一刻,他们很快就能识别出那个关键的岔路口。
来自云南大理的陈硕,和哥哥们成绩差不多,都考上了同一所学校。在互相让步之后,他们各自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路。他没有考上自己第一志愿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2岁那年,他选择换个轨道重新出发。34岁,他进入国企,成为一名消防工程师。
来自江西的考生闫静原本立志要读经济学,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了早期志愿,她读的是冷门的幼教专业,未来十年她都将从事幼教行业。“这十年,大家都说你选的专业好,为什么选了这么热门的专业?”
河北考生田嘉伟因英语口语考试不及格,未能报考外语专业。她曾以为自己就此错失一生。“但路越长,那些你以为无法原谅自己的事,在漫漫人生路中,就会变得越微不足道。”
来自广东的考生黄淑玲梦想着去沙漠种一棵树。她报考了一个林业专业,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经理。“对我来说,高考让我的选择更少,因为它让我逐渐缩小了我真正想专注的方向。”
来自山东的考生林雨衡,因为高考成绩不佳,与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失之交臂。“我爸说,你这么爱看电视,就报考电视专业吧。”影视艺术让她懂得了美的存在和审美的意义,专业精神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虽然她现在的工作不是广播电视编导,但她说:“不管学什么专业,都会留下痕迹,总会在你身上、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些印记。”
6月底,全国各地高考报名开启,我们找到五位同学,讲述了他们过去的高考报考经历。这些过往经历中,有理想的曙光,也有基于现实的曲折,有的人怀揣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下一个十字路口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6月底,全国各地高考报名开始。图/IC photo
“农村孩子只能靠自己”
讲述人:云南考生陈硕
我是云南大理人,2005年参加高考,到现在已经17年了。
我是理科生,分数比一线高了将近60分,我的理想是考华西医科大学,但最后分数不够。我爸是四川人,建议我报考川大。我们家在大理农村,长辈们不理解,报自己喜欢的就行。
申请花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四个好朋友的分数很接近,都想报川大,但是川大在云南好像只招100多个人,如果都报的话,肯定有人会被录取。
最后分数最高的那个坚决报考川大,另外两个同学跟我说你报了我就不报了,他们报了西南交大和电子科技大学,我还是选了川大,这个分数往年肯定能考上,不过专业调整要服从。
那时候不知道专业的重要性,报了四个专业,第一志愿是水利水电工程,觉得前景比较好,也挺喜欢的,最后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
最后的成绩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说实话心里是有点不情愿的,但一想,就算了,至少能拿到川大的毕业证吧。
入学之后我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倒数第一的位置,学长和同学都说这个专业以后的工资待遇会比较低,确实不是很让人期待,毕竟我是农村出来的,就业只能靠自己,所以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我毕业后就和南京的一家公司签约了,去了之后因为天气太热感觉不适应,所以没有选择培训完就去上班。
后来我又回到了云南人才市场,在那儿呆了一天,一个食品行业的国企在招人,他们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是四川大学的,招工的人说直接过来上班就行,当时是2010年,在昆明能拿到3000多块钱,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
但是这家公司涨薪很慢,而且我成家之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感觉压力很大,所以就想过换工作。
2017年我和一个老前辈去新疆出差,他当时在看安全方面的书,说要考注册安全工程师。他说:“你为什么不也考呢?”于是2017年我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2018年又考了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工程师考试很难,通过率可能只有1%。这个证书当时很值钱,一年能挣八九万。当然,国家也在严厉打击作弊。
我的第一份工作从2010年一直干到2018年,最后当上了车间主任。
2018年5月辞职后,我跳槽到了一家从事消防业务的民营企业,做过消防检测、消防设施维护、消防施工等工作,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学习这方面的技术,亲自动手操作,向老师傅请教,也吃过不少苦头。
我辞职的时候就有一个计划,先把技术学好,等技术掌握了之后再转入国企。
我在私企工作了两年之后,34岁的成功进入了一家比较大的国企,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生活压力也减轻了。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高考志愿很重要,如果专业填得不对,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路。我不是否定食品相关专业,但是从我工作的这些年来看,确实没有好的土壤,在这个行业里一定有人能发展得很好,每个人的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只能说说我自己。
只是多走了一些弯路,但只要有上进心,肯努力,无论去哪里都可以谋生,即使学的专业不满意,也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改正的。
2020年7月,陈硕在一家卷烟厂进行消防巡检工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代变化太快了,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
讲述人:江西考生闫菁
我是2007年参加高考的,江西高考完之后就测分、填报志愿,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我爸觉得学财经特别好,以后找工作也比较容易,就选择了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妈妈其实并不希望我学经济学,她认为女孩当老师很好。而且我家里每个人都是老师,所以我提前填了申请表,选择了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
我不确定我的分数是否足以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个特别好的专业,所以我申请了分数相对较低的学前教育专业。
我自己本来不太想选这个专业,从小在老师的环境中长大,有点叛逆,不太想当老师。而且如果学幼的话,可能会当幼儿园老师,总觉得不一定能挣很多钱。
班主任也说我被提前录取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原本以为我还是会被考进经济系的,没想到最后分数出来的时候,我直接被提前录取调到了华东师范大学。
我感觉完成师范培训计划后,我的未来就变得确定了。
真正进入大学后,我对大学第一堂课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第一次上儿童文学课。老师讲了一些经典的图画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儿童读物可以做得这么好。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对下一代来说将非常有益。
就是在那堂课上我发现这个专业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得多,还有很多实践课,我生性喜欢孩子,所以慢慢接受了这个专业。虽然当老师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业,但将来从事这个行业还是能收获额外的快乐。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其实很适合这个专业,出门在外,很多人看到我就会猜我的专业,而且通常都能猜对。
后来教育行业在这十年突然就成了一个黄金行业,原来学幼教不只限于做幼儿园老师,这十年所有资本都在往教育行业,尤其是早教行业进军。
所以我其实并没有当老师,第一份工作是在国有出版社的幼教编辑部,但干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意思,所以一年后就换工作了。
第二份工作是在外企做儿童节目,之后又在外企做育儿类视频的策划、审核,也做过一些付费课程,现在的工作是产品经理,要带团队。
2016年10月,闫静在甘肃贫困村幼儿园开展公益项目,将自己制作的节目发往西北一些幼儿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工作之后,家人很少干涉我。他们不太清楚我在做什么,但他们知道我在为孩子们制作动画片。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世界比他们大,超出他们的经验,所以他们不能给我们太多建议。
我目前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毕业这么多年河北师大研究生院,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丝毫未减,在这个行业里赚得盆满钵满,也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按照高考志愿被提前录取了,但是我觉得走这条路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高考申请是人生规划的垫脚石,但真的只是垫脚石而已,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此定格,你还有很多改变的机会,比如我们班有的同学会很明显地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小孩,有的同学现在的工作其实跟我们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
我报考的时候,学前教育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专业,但是过去十年,大家都说我选的专业太好了,为什么选了这么热门的专业。当然去年双减之后,这个行业也会萎缩,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去追求特别热门的专业,因为前面的路太长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更重要。
“你的志愿服务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年薪上限”
讲述人:河北候选人田嘉伟
我是2011年河北的一名高考考生,我的英语比较好,所以想学一门外语,做国际、外事工作。
一般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前报名参加口试,我们那年是主考结束后几天才进行口试。
可我竟然忘记考了,同学们都来问我,你怎么不考?我从梦中醒来,感觉完了,感觉高考完了。
没有口语成绩,就报不了外语课,后来申请大学也没做任何研究,都是我爸帮我选的,最后我考上了第三志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
当我拿到录取结果的时候,我显得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的人生被毁了,能上学就好了。
进入大学后,有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新闻理论之类的课程。学习那些理论的时候,我对生活有些怀疑。但当我为新闻奔波时,我觉得这很有趣。我做过很多实习,从大一暑假在一家报社实习开始。
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国际化这条路,还隐约想过以后做相关的工作,在学校里和留学生交流,读《国志》,对各国历史很感兴趣。
毕业时,我的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都是全校第一,被保送到中山大学新闻专业学习。在校期间,我在图书馆看了很多纪录片、非洲历史、世界大事等资料,初步确定了国际新闻专业。
读研二年级时,我在北京一家媒体实习,专攻国际新闻。每天都是不同的话题,今天是美国大选,明天是斯诺登,后天是中国的“一带一路”。这对我学习速度、整理思路、写作速度、采访突破等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2018年9月,田嘉伟(左)受当地政府邀请以媒体人身份访问土耳其。图为他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航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实习期间,我自己开发了很多采访资源,在采访阿富汗前总统的时候留学之路,我在他开会的酒店楼下等了整整一天,他原本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后来还是把采访机会给了我。
实习结束后我顺利留任,工作期间曾赴非洲报道中国对非援助情况,并赴叙利亚、东南亚等地采访与疾病、难民相关的话题。
三年后,我辞去了媒体工作,到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担任内容编辑。未来如果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会尝试去国际组织工作。
说实话,我曾经想过,如果我高考选了金融这样的专业,我的人生会是怎样的。看到很多同学做着不同的事情,拿着很高的薪水,心里有些失落。感觉当你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你的整体方向就已经确定了。你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你每年的薪资上限。
但学习不喜欢的专业会很辛苦,所以还是要平衡理想和现实,面对一枚金币,我还是会选择月亮。
那次口语考试我错过了,当时心里很后悔,觉得真的是错过了一辈子。但是,路越长,以前觉得无法原谅自己的事,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就变得越微不足道。
“高考让我的选择变少了”
讲述人:广东考生黄淑玲
我是2008年高考的,那年广东的考试是3加X,我的X是生物。我很喜欢自然科学或者国家森林公园方面的书,大概很早就把图书馆里的相关内容都看完了。
当时我有一个理想,想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做点什么,所以我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林业专业,心里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希望到沙漠里去种一棵树。
我的家人,甚至一些亲戚会问我,你确定要选这个吗?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走遍天下,但生物不是选择,他们认为学生物是一个非常低俗的选择。我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
当我拿到林业专业的录取结果的时候,我的心里非常开心,仿佛我的小梦想可以实现了。
我们班有二十多个人,大部分都是转校生。大家好像都有些不愿意学,一是觉得野外工作很辛苦,二是觉得没有前途。我们会跟着老师上山,去野外工作,每次我和老师都会走在前面,遇到不熟悉的植物,我们就会询问、记录。其他同学可能觉得太热太累,就走得很慢。
我在大学四年里,一直对生态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报考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的时候,我也选择了生态学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很多人考研,但是不会再回到原来的专业,希望借着考研的机会转专业。他们大多考的是法学、心理学、经济学。
当时我是唯一一个考研回本专业的女生。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环保慈善机构,第二份工作是咨询公司,现在的第三份工作是可持续发展。听起来有些跨界,但其实背后有一定的逻辑。
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时发现,企业可以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如何让企业更加可持续,推动企业向善成为了我的新兴趣。
于是2020年我选择继续深造,以全额奖学金去英国留学,选择的专业也是以可持续环境和商业管理为重点。
黄淑玲2021年10月访问英国巴斯。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毕业后我在广州一家公司担任可持续发展经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职位,它其实把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回顾我的高考申请,它似乎打开了减少选择的大门,因为它让我逐渐缩小了最终真正想要专注的方向。
林业是一个小众职业,但即使是小众职业也能拓宽道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相对陌生,专业岗位也很少。但我现在的工作可以影响很多上下游的供应商,很多公司现在都在践行一些绿色行为,所以我很有成就感。
我不后悔,当时只是考虑了自己的兴趣,偶然来到了这里。理性来说,我还是希望大家对高考申请做一个综合分析。我还是会根据SWOT给出建议。S是优势,W是劣势,O是机会,T是威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权衡。当然,别人的建议只是建议,最终的决定权在你,你永远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会留下痕迹”
讲述人:山东考生林玉恒
高中时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河北师大研究生院,年级里也排在前十名,但2005年高考的时候可能因为太紧张,成绩不太好,错过了考上山东大学的机会,最后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
我爸是理科生,喜欢文科。我从小受文学熏陶,所以倾向于报考文学相关的专业,但又担心分数不够高。我爸说你这么爱看电视,就报考一个跟看电视相关的专业,可以把爱好和学习结合起来。于是我就报了广播电视编导。
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有文学、美术(学过素描和水粉画)、音乐、基础乐谱和理论知识、普通话,涉及到播音主持、灯光、导演等,真的是大开眼界。
那时候觉得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个专业,在喜欢、发现、探索、再深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也让我明白了美的存在,明白了审美的意义,甚至专业素养可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坐在电影院看剧,总会有一些基于专业判断的欣赏。
毕业后,我的同学也进入了影视发行公司或出版社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最终进入了我现在的大学,从事行政工作。
其实我觉得人生的选择很难分清是非。我父亲曾感叹,你当时那么喜欢文学,不如直接让你报考文学专业。作为旁观者,他或许会感到些许遗憾。
我们常说,生活在别处,或说,我们的爱好在不相关的事情上,所以我不后悔。
2018年6月20日,本科班主任林宇恒收到毕业生送来的鲜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于高考,我想说,听从自己的内心,大胆地去学自己想学的专业,因为我们可以坚持到最后。有时候,人生离不开理想主义。虽然我现在没有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但我会远远地看着,欣赏它。
无论学什么专业,经历都会留下痕迹,总会在你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一些印记,在职业之外还能拥有一些小爱好或者小收获。
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完成自己的任务,看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在一些其他的细节上,我觉得这些内心的坚持还是会给我们一些指引和方向。即使我的力量很小,我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声音。
(本文陈硕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朱庆华 编辑 陈小舒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