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2024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在浙江省东阳外国语学校考点,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踏上新的征程。 (人民视野/图)
(详情见相关报告《应试教育导向如何弱化?浙江新高考改革观察》)
前两天,高考刚结束,表弟就给我发信息:“哥,你什么时候有空?”
一年前的暑假,我邀请他来北京,打算带他去国家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我的家乡浙江,早年只有一座破旧的戏楼。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每年夏天,一辆挂着扩音器、贴着简陋表演海报的皮卡车驶过街道。
表弟的生活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父母和老师的生活经历为半径。就像小时候一样,交响乐和戏剧离他很远。我想借此机会在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正如所料,计划落空了。
我的阿姨是一名小学老师。自从表弟上高中后,自习室的墙上就贴着两个公式:“365×0.09=32.85、365×1.01=368.65”。这背后的含义是,每天放松一点和努力一点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表弟对北京之行很感兴趣,但阿姨谢绝了我的好意,大意是等高考后再谈。
我和表弟为了这个问题思考了一年。过年的时候见到他的时候,他脸上没有太多笑容,平静得不像个高中生。
在这次采访中,不止一位老师谈到了学生的疲惫。宁波鄞州中学副校长沉惠军表示,为了保证学生8小时的睡眠东阳外国语学校,学校规定晚上9点50分关灯,早上6点起床。但在一年级的教室里,“更多的灯很早就亮了。”
宁波龙赛中学老师董小倩也注意到东阳外国语学校,学生们在早读时经常犯困,没有听写任务时,有的学生会在课间小睡。有一次她向学生提到一位受欢迎的演员,但班上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但早些年,学生们都熟悉各路名人,甚至还经常给她科普。她分析说,现在的学生在家看电视的时间受到家长的严格限制。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这种疲惫或许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比赛中,疲劳是为数不多的确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如此超常的努力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收获,而且与付出的牺牲相比,收获可能并不值得。
新的高考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以浙江考生为例,他们不必在“政史地理”和“理化”之间进行选择。相反,它们有 35 种组合,涵盖七个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选择任意 3 扇门。
选择科目关系到高考申请表,也关系到职业规划。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困惑。我们对成绩和继续教育考虑太多,而对兴趣和未来考虑得太少。我们似乎习惯于在起点和终点之间走最快、最顺畅、最不容易出错的路径。很多时候,如果不去探索,这条路线似乎是唯一的一条。
杨震是浙江省第一批新高考考生。距离她高中毕业已经7年了。 “初中的时候,我说我要考个好高中,考个好的高中。高中的时候,我说我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未来。”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高考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重要。 。那些当时成绩没有那么好的高中同学,经过一番探索,“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
我们在追寻彼岸,仿佛一旦到达彼岸留学之路,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高考结束后,表弟面临着填写申请表的问题。和很多学生一样,过去三年他都沉浸在课本和试卷中。我现在还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工作,选择什么专业。
阿姨已经跟我打招呼了,“他申请志愿者的时候请帮帮他。”
我让表弟列出了他感兴趣的职业和专业,我打算和从事这些职业、学习这些专业的人谈谈。
我在电话里告诉他,当我上了大学,我应该多探索,多尝试。然而,这样的探索和试错本来应该在人生的早期就开始,但我表弟和他的同学却只能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
南方周末记者杜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