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文章标题为:集成电路——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动力。
王阳元学者于其著述中明确表示,现阶段集成电路已迈入“超越摩尔定律时期”。衡量其进步的标准已非“两载内集成规模倍增”,而是侧重于“削减能耗、优化效能能耗比”。此“超越摩尔定律时期”内,集成电路技艺呈现四个演进路径。
继续缩小尺寸
集成电路最初制造时,尺寸是10微米,而如今尖端制造工艺已经做到10纳米以下,10微米相当于1纳米的一万倍,就像普通自行车车轮与头发丝的粗细对比那样。加工尺寸越微缩,相同大小的硅片可集成更多晶体管,因而能处理更大数据量;同时,加工尺寸越微缩,晶体管的栅极长度就越短,电信号在晶体管内部以及晶体管之间的传递速率就越快。通常情况下,当加工尺寸是前代工艺节点的0.7倍时,晶体管所占面积会减少一半,集成电路的整体性能会增长一倍。当集成电路达到2纳米工艺水平,每平方毫米的硅晶片能够集成3.3亿个晶体元件。
将具备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借助系统整合及立体组装等手段,加以融合,以此顺应集成电路实现多样化用途的需要。将种类繁多的电子元件,例如数字单元、存储单元、模拟单元、射频单元、高压单元、功率单元、驱动单元、以及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还有生物芯片等,整合到同一个封装体内,可以构成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集成模块,再将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就能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电子装置,从而满足各种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的使用要求。这等于说一个集成系统模块就能负责整个系统的运作,如同不同军种联合组成一个集团军,用来执行各种不同任务。
器件结构革新
开发量子器件、单电子器件、石墨烯器件、仿生类脑器件等。
集成电路的中枢部件是晶体管,起始阶段采用双极型构造,接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出现,转而成为主导的集成电路构造形式。现阶段,平面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造已经演变为立体鳍形栅构造,并且正朝着环形栅构造的趋势前进。
每一次器件结构革新,都会带来集成电路技术重大进步。
量子元件与单电子元件是晶体管运作机制上的突破,石墨烯元件是晶体管构成材质上的革新,仿生类脑元件则是复制神经元人脑连接方式的装置。这些革新为集成电路带来更多创新空间,仿生类脑元件将助力人工智能网络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多种集成微纳系统
电子集成技术同其他众多领域存在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地带常常孕育着突破性进展。国家学位评审机构在确立“电子集成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时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特别将其定位为交叉学科中的首位学科。
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融合,创造了微机电装置,比如硅制陀螺仪,它性能优异、稳定可靠,如今已用于汽车、飞机及船舶等,所有需要定位的场景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生物科技与之结合,产生了能监测人体生理参数的便携式芯片。
建立新形态信息技术科学和产业
这一领域里,手机演变过程十分显著。起初,手机仅限于小范围通话,采用模拟技术,被称为“大哥大”。后来,它升级为能够拨打和接听电话的数字设备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并增加了汉字显示,屏幕也从单色改为多色。接着,触控操作逐渐替代了物理按键,手机更发展成便携式影像工具,可以替代相机使用。
互联网通讯技术不断进步,手机收发文字、音频、视频变得极为便捷,几乎唾手可得。集成电路技术促使手机功能升级,它已从通话工具转变为个人必备的智能信息终端。伴随这种变化留学之路,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逐渐兴起,而传统以书信、邮票、邮递员为核心的邮政行业也在积极调整,寻求转型和优化。
往后,在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等领域的知识及配套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集成电路仍将促进信息技术学科与产业实现持续创新,给人们的职业活动与日常生活增添诸多便利,并创造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
王阳元教授指出,集成电路今后会在诸多领域和广阔范围内持续进步,前景光明,信息化社会和数字时代需要这样的核心动力。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相信这一新兴行业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促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