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南京照相馆》的公映在国内外激起了广泛反响。这部电影从七月二十五日首映开始,国内累计观影人数已经超过两亿六千万,稳居暑期电影市场之首。
8月15日,《南京照相馆》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多个地区放映,它所蕴含的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立刻引起了社会热议。在加拿大温哥华,一位经常在海外社交网站上发布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尤其是外国友人相关内容的博主尼尔,近期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第一时间就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
尼尔是一位常年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他长期通过自媒体平台工作,旨在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偏差,并揭示西方主流话语体系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对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个特殊时间点,如何讲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尼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他基于在国外的亲身经历,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视角。
他为什么一直关注这段往事?向国外听众讲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收获?加拿大社会大众对于这段历史和相关纪念有何看法?为此,观察者网联系了这位曾获米尔斯海默称赞的年轻人尼尔,了解他作为海外华文网络内容创作者的感悟和见解。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反击那些极端、不实言论,是我做视频的最大动力
观察者网问:你最近在自己的账号上贝语网校,发布了许多关于拉贝、魏特琳、飞虎队等,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人物事迹。你是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是什么机会,让你持续在账号上讲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故事?能否分享一下,你选择这个主题时的想法和感受?
尼尔说,他的平台主要用户来自加拿大和美国,同时也有不少欧洲观众。近年来中国的旅游免签措施逐步实施,他明显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这两年有所提升。尤其今年,海外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正面宣传也增多了。
因此,我想利用探讨中美文化不同的话题,并且正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来讲述这段历史里曾援助中国的外国人的事迹。重点介绍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地的友人,特别是我在加拿大时了解到的白求恩等人物。我希望这些外国听众能更有共鸣,毕竟他们讲述的是自己国家同行的故事。这些国际友人给予中国的帮助是持续性的,我们永远不忘怀。不管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心存感激。因此,我想在视频里谈谈这些内容。
左边是拉贝夫妇,拉贝是汉堡人氏的德国商人,他因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杀中的仁人志举,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物证的《拉贝日记》而知名。右边是明妮·魏特琳,她在1937年11月给美国大使馆去信,提议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用作难民收容机构,以便那些无法离开南京的灾民有个比较安稳的住处。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
观察者网:您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有哪些回应?向国外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过程中,您是否遭遇过理解偏差或历史争议等难题?
尼尔说,数量相当可观,多数人对于这些叙事都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它们颇为引人入胜,部分人是初次接触,另有一些人其实早有耳闻。
然而对于咱们这类自媒体从业者而言,不友好的留言总是格外让人难受,尤其是在提及南京大屠杀的话题时,部分评论者的用户名就能透露其地域背景。他们声称三十万遇难者数字不可信,理由是当时南京总人口仅二十万左右,并以此否定整起事件的客观存在。但这段历史真相是无法被歪曲的,南京大屠杀的伤亡数据有中国官方文献、日本军方资料以及外国媒体人的文字记载作为佐证。那些统计不只是城内的居民,还包括城外被屠杀的平民。
部分偏激观点,尤其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存在诸如“缺少美国的支持,中国无法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倘若没有原子弹,中国早已灭亡”之类的论调。驳斥这些说法,是我制作相关视频的主要动机,因为它们试图抹去中国在亚洲战场长期抗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多数人并非如此,然而极端的言论却格外引人注目,声音也最为洪亮。因此,我制作这些材料的目的,在于借助历史事实和确凿依据,来抑制这些虚假的传闻。
有些留言明显带有日本色彩,我直接将其划入日本右翼范畴,无需多言。另有一些则来自欧洲地区,虽然署名是华人,但立场倾向明显。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台岛分裂”支持者在其中发表意见。每当这些言论出现时,总有许多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网民——立刻在下方进行驳斥,对此我深感欣慰,毕竟我一个人难以应对如此多的回应。
我在北美生活时间很长,对于国内和国外的许多事物都有所认识。因此,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谈谈这些话题。我主要是想激发大家的参与讨论。实际上加拿大人的英文,评论区里很多人发表的看法非常值得借鉴。有时候我在小红书等地方发布信息后,一些朋友的回复确实让我收获颇丰,一些见解深刻的评论也让我自己得到了不少启发。
飞虎队后代的无奈,是无数被西方主流叙事所忽视的人物缩影
观察者网询问,根据你在国外的见闻,那些支持中国的外国人士在西方社会舆论中的角色怎样?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在西方讲述的故事里,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国内普遍了解的那样——处于被忽视,或者干脆没有提及的情况?
尼尔说,他在温哥华居住,那里华裔居民占比较高,因此他认识的一些当地加拿大人,对于历史还是具备一定认知的。不过总体而言,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的历史叙述,主要围绕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展开,战争的主要区域是欧洲,人们谈论的也大多是欧洲的战事。
这跟咱们平时瞧的好莱坞电影大体上是一致的。一说到亚洲的战事,那无非就是太平洋大战、珍珠港事件、硫磺岛战役,再就是新近上映的《奥本海默》,那说的是原子弹,但很少涉及中国战场,顶多只是略微提及。
之所以在视频里谈到飞虎队的话题,是因为在谈论这个队伍时,我察觉到一个颇为奇特的情况:许多美国观众私下联系我,透露他们的祖辈或曾祖辈曾是飞虎队的成员,还有些家庭成员在昆明参与过飞机的修理和设备的维护,他们讲述了一些家族内部的故事,例如为何从战场上撤离,是由于生病或需要休养等原因。这些经历颇为引人入胜,然而他们的经历在西洋社会普遍讲述中却鲜少被提及。因此他们对我分享这些内容感到十分感激,毕竟这让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谈论自家事情的途径。
另外,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这些国家当年也是战争发生地,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年我国的80周年阅兵式,这些国家也有参与。由此可见,亚洲战场是多个国家共同付出与奋斗的历程。
我认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们理应向全球传播这一叙事。
美国志愿航空队,这个组织正式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人们也常称它为飞虎队或陈纳德航空队,它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美国出力支援中国的空军力量。
观察者网:加拿大社会大众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有何种态度表现?
尼尔说,据他了解,一些地方举行了零星的纪念仪式,大概在昨天,温哥华就举办了一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小型仪式,主要参与者是亚裔人士,具体是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华裔加拿大老兵和退役军人。
加拿大社会普遍看法,大体与我之前阐述观点相似,多关注欧洲战况,然而二战最终落幕,实则是亚洲战区收场之后才真正完成。亚洲战场具有关键意义加拿大人的英文,堪称战争终结点,因此举行纪念活动十分有必要。
如果用西方叙事来看,日本右翼的做法完全就是一个安全威胁
观察者网: 8月15日,在北美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你在加拿大是否留意?当地有何反应?你对该片有何见解?
尼尔认为这部影片的视角很出色,是以普通民众、平常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的。首先,民众在战火中所承受的艰辛是至关重要的,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创伤尤其让他深受触动。最令他感动的是照相馆老板所说的“日行千里”,他把不同地区的布景背景布取下来,向人们介绍每个地方的独特风情。
我两天前去影院时,发现观众席里大半是中国人,另一半是加拿大本地居民。他们借助英文字幕能够理解剧情。我离场时第一个走出放映厅,瞥了一眼,几乎所有人都还留在座位上等待片尾,我能察觉到他们深受触动。在温哥华,许多华人或多或少都讨论过这件事。所以有这样的电影,会让整个事件更具体化。
如今,该影片在IMDB上的评分达到8.1分。这个分数意味着它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接下来的评论同样十分正面,很多人表示之前对南京大屠杀并不知情,也不了解情况,因此《南京照相馆》在揭示事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7日晚上,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和温哥华三地先后举行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首场放映活动。其中,温哥华的观影仪式吸引了包括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人员、当地企业代表以及海外侨胞在内的三百多名观众到场。
观察者网提及,《南京照相馆》公映后,在华语网络空间引发广泛热议,不过存在个别评论指责其有挑起对立之意。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何种态度?是否牢记历史事实就等同于加剧矛盾冲突?
尼尔表示,他的想法是,《南京照相馆》这部作品是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其宗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这段历史,不忘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强调,记录历史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而不是为了延续恩怨。
核心症结在于日本当局数十年来始终未曾真诚地、严肃地谢罪过。反倒是有部分人持续歪曲、遮蔽真相与历史,更在教材中删削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若干内容。日本的军国主义保守势力虽仅占少数,却长期存在且不断进行挑衅行为。就连我在视频留言区看到的一些评论者,我全都视作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
倘若说《南京照相馆》意在挑起敌意的话,那么那些粉饰侵略、抹杀暴行之徒又在从事何种勾当?对于这些无休止制造对立、实为仇恨根源的人等视而不见,却把过错归咎于历史记述者,这便是歪曲是非、本末倒置。
倘若日本能像德国那样深刻反省、持续谢罪,那么现今的局势不会如此紧张。毕竟,世人憎恶的是昔日的军国主义日本,是那个时代的纳粹德国,而非当今的日本或德国。德国的过往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环顾四周,人们所怨怼的正是那个时期的纳粹德国,不是吗?此外,只要军国主义的阴影未能完全根除,它对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始终潜藏着危机。我在北美洲生活,若依照西洋的讲述方法来谈这桩事,就能够将其看作是潜在的风险隐患。
这一代或许安然无恙,然而未来是否有人会趁其不备,再度掀起战火,实在难以预料,因此中国持续关注并回顾这段过往,我认为并非意在挑起对立,而是出于对受害者的缅怀,同时亦是对后世的告诫,体现着一种责任担当。
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观察者网问:你是个在海外的自媒体博主,而且已经在国外居住多年,请问你目前打算如何安排自媒体的内容,准备把它定位在哪个方向?
尼尔说,依据他个人的成长背景,他毕竟在中国接受教育,因此对劳动者群体,以及我们称作“阶级”的事物,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些观念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思想中。然而,在海外,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意识并不存在。正因如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不断进行文化间的比较分析。我希望能多谈谈工人阶层、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社会群体故事。咱们国家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美国那边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都是我想探讨的内容。
因此这就是我对账号的理解。为何要谈论南京大屠杀、讨论抗日?战争与普通民众关联最为紧密,战争期间最受伤害的正是普通百姓。这些话题我都想探讨。
观察者网认为,不论先前米尔斯海默如何评价你,或者你视频下方的评论如何显示,人们对你作品内容的赞赏程度确实很深。正如你所说,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这类表达方式,但一旦有人解释清楚,他们便能领会其中的意义。面对这些情况,你内心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尼尔表示,这种现象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建构方式密切相关,在西洋社会,只要提及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就会遭遇严厉的压制措施。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形:我谈到白求恩,我指出白求恩在加拿大那边被冷落或忽略了。为何白求恩在我们国家被铭记深刻?因为他曾协助我们国家。那你清楚为何白求恩在加拿大会被轻视?由于白求恩原先曾是加拿大共产党,这个事实就被刻意隐瞒了。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专家白求恩
部分观众可以在我的留言区留言,是因为他们理解,因此他们留言了。那些不理解的人看过了视频之后还是不明白,所以你需要反复地对他们讲。而且当前的主流媒体把他们的阶层矛盾扭曲成了种族矛盾,变成了文化冲突。所以他们完全被主流媒体彻底带偏了,让人们互相争斗,这是这些媒体多年来一直从事的工作。
最终我想说明的是,我的能力仅限于制作视频来促进交流。我更期待国内有更多学者用英文在国际上发声,使中国的叙事得到关注。我个人非常欣赏高志凯老师,许多海外媒体也对他给予肯定。我认为国内各位学者若能主动加入国外媒体的讨论,将对我们更有益处。
我国如今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发展,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传播自身的文化内涵,分享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核心在于要采用西方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将中国的精彩故事讲述给他们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对中国形成更为深入和立体的认知。这也是我制作的许多视频能够引起他们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我国,同样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这便是我个人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