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抵达加拿大的殖民者,创办了针对原住民的学校,假借传播他们所谓的“文明知识”的名义,夺走了无数原住民孩子与家人团聚、使用母语的宝贵时光。这些行为给原住民造成了哪些深重苦难?加拿大如今实行的针对原住民的教育政策加拿大原住民,真的能满足他们的期望吗?带着这些困惑,央视记者前往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地区,考察了当地的原住民聚居地。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部德内原住民保留地到底有多么偏远呢?

央视记者 张颖哲:我从未如此真切地体会到信号是多么关键,当路线图变成无数交叉线时,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
历经十几个小时颠簸,记者最终抵达了德内族世代居住的保留地。该地一所德内族学校,是一所提供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的机构,其学生主要来自周边三个原住民部落。今日该校特别举办一场活动,邀请了数位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幸存者,让他们分享过往的亲身经历。

原住民寄宿学校幸存者威廉·赫特:我七岁的时候,被硬生生弄到了寄宿学校去。一个小孩会想,为什么父母把我丢在这里?他们是不疼我吗?他们是不在乎我吗?后来我变得很暴躁。我们不清楚父母拥抱是什么滋味,没人教我们,我们是被爱的;没人说明白,我们是有用处的。
德内语同声传译专家杰茜·西尔韦斯特从事德内语研究,这是一种原住民哲学语言。她于2022年6月22日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现年六十三岁的杰茜·西尔韦斯特,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德内语翻译专家,同时也是原住民寄宿学校的经历者。六岁那一年,杰茜·西尔韦斯特被迫离开亲人,前往博瓦尔原住民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十二年时光里,从1966年至1978年,杰茜·西尔韦斯特的母语能力在脑海中慢慢消退。等到高中阶段结束,杰茜·西尔韦斯特才慢慢开始学习本民族的语言,通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她最终成为了一名专业翻译。然而加拿大原住民,像她这样,在寄宿学校度过了学习生涯之后还能取得成功的,非常罕见。

这些寄宿学校传授的,都是些基础本领:男孩们掌握的是耕作、取奶、采矿和砍伐,离校后能成为白人的廉价帮手;女孩们则学会的是缝制衣物、烹调食物、照料病人和整理居所,毕业之后充当女佣或仆役。许多土著少年在寄宿学校待上八年乃至更久,出校时识字程度却仅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缺乏教育背景造成部分原住民持续面临工作难寻、经济拮据、居住环境恶劣、药物依赖、家庭冲突和身体状况不佳等问题。
原住民寄宿学校经历者威廉·赫特说:你们要离开保留地,继续深造,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重要。
离开保留区,这个想法被众多土著居民反复提及。现今,土著居民渴望借助更完善的教育实现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但脱离保留区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依据最新一次的全面调查——2016年《处理加拿大原住民人口读写困难状况》的相关资料起步网校,2006年至2016年间,半数原住民家庭存在极为严峻的读写难题。由于读写能力不足、阅读水平不高,造成接受后续教育和获得工作机会的途径十分有限。
依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到2016年,加拿大土著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约占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同期加拿大全体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则超过了四分之一。
德内族首领诺玛·卡特瑞特表示:在都市地区,设有科学学科,配备科学授课场所,有专职科学教育者,其中不乏拥有博士或硕士等高等学历的人员,而我们的地域内,既缺少此类教育工作者,也缺乏那些具备相应资质、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知识技能,使他们具备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条件的师资力量。
德内族首领诺玛·卡特瑞特,来自萨斯喀彻温省的北部地区表示,即便成功进入大学深造,也并非就能完全融入保留地以外的社会环境。

德内族首领诺玛·卡特瑞特表示,她的一个亲属完成了十二年级的学业,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自己仅具备十年级的教育程度,这个情况源于当地社区教授的是精简版课程,这对族人的后代极为不利。因此,当孩子们步入社会时,他们很可能遭遇挫败感。
德内族学校学生凯莉表示,她期望完成学业后,能够成为医学工作者或者教育工作者,选择前往繁华都市定居,或者回到部落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以便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