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夕不忙求职,华南农大燕子打算攒钱体验‘间隔年’?

留学方案2025-10-21 10:16:55佚名

间隔年旅行_间隔年概念_间隔年是什么意思

CFP供图

燕子是华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她计划工作半至一年,然后储蓄足够资金,去经历一次间隔年。临近毕业,同学们都在忙着准备简历和参加面试,但她一个面试都没去。大三下学期,她在广州一家青年旅舍做前台。今年三月,她成为该旅舍中国总部的正式职员,但很快就觉得办公室的朝九晚五生活难以忍受。

西方青年中早已盛行

间隔年这一说法,源自西方年轻人的旅行习惯,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业、即将就业之前,选择进行一次时间较长的外出探索,一般持续一年左右,目的是为了在正式融入社会前,去体验一个与自身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间隔年”这一提法源自欧洲,以英国为先锋的欧洲各国青年都在积极倡导“间隔年”的风气,这种做法至今仍在欧洲广泛流行,并且已经传播到了美洲地区(尤其是北美)。《迟到的间隔年》的撰写者孙东纯对此进行了说明。在西方国家,年轻人对于“间隔年”这种安排已经非常熟悉,然而在亚洲国家,它仍然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

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

现阶段,国内“间隔年”理念尚处于萌芽状态,孙东纯这样认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类似“间隔年”的理念,例如游学、壮游以及毕业旅行等,这些活动都蕴含着相同的内涵。古人提倡年轻人“博览群书起步网校,游历四方”,然而近年来,“游历四方”的壮游精神似乎已经逐渐消失。网友“水妖”向笔者表示了这个观点。随着“间隔年”概念的引入,这似乎为年轻人提供了体验旅途、社会和人生的新机会。

孙东纯堪称国内“间隔年”理念的早期倡导者。2006年12月1日,他动身离开中国,仅携带2.1万元人民币。原计划为期三个月的旅程,最终持续了十三个月。原本打算完成一次印度之旅,实际却变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行程。该旅程途经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尼泊尔。旅途中,他以志愿者身份为非政府组织工作,协助当地有需要的人。他凭借十三个月的切身体验,创作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首次把“间隔年”的旅行理念介绍到国内来。用一整年的时间去旅行,外界依旧如故,自身却发生了转变。

《迟到的间隔年》的问世,令许多钟爱旅行的年轻人跃跃欲试,纷纷尝试。由于欣赏并认同“间隔年”的构想,“水妖”主动联络了二十位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策划创办了旨在宣传“间隔年”理念的网站——间隔年旅行网,该网站于今年二月十日正式开通。那个自称“水妖”的人向笔者透露,设立这个网站,是期望国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收拾行囊,到校门之外去经历磨砺;也盼望中国青年能在旅途中充实自我,懂得责任。

中国式“间隔年”

有一位英国人,在上高中准备进入大学期间,向所在学校申请推迟入学时间,在接下来半年的日子里,他在超市从事工作来积累资金,而在之后的另一个半年,他则用这些收入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旅行并参与志愿活动。“水妖”这样解释道。在海外,“间隔年”的活动通常以旅行为核心,经常同时包含做义工,此外还可以通过打工来赚取生活费,或者选择与人交换食宿的方式。

国内许多青年人对“间隔年”的认知,与“水妖”的看法一致。他提出,这段空闲期不一定非要持续整整一年,或许两个月或两年同样合适。它的具体形态和内容也没有严格规定,期间可以自由选择任何自己偏好的方式来安排。部分学子将这段时间完全用于游历,另有一些则选择从事工作或参与志愿服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将这两种方式融合进行。

间隔年的学子常有的一个决定间隔年是什么意思,是参与跨国度的公益劳动;另一种方兴未艾的现象,是选择全球性学习,寄居在异国人家中,从事语言授课、文化介绍、社区活动和个人钻研,这种做法多见于印度、中国、摩洛哥和巴西这些地区。

孙东纯指出,国际上与国内对于“间隔年”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过他强调,参与国外的志愿活动能够丰富个人经历,外出旅行有助于开阔眼界,这些活动本身的价值远比概念界定更有意义,关键在于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有益的活动并积极尝试。

给人生一次“跳出来”的机会

他个人觉得,这让他寻得了精神支柱。拥有精神支柱的人生,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感到困惑。孙东纯这样对笔者说。在他看来,“间隔年”能够让人重新认识自己,可以成为体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能够锻炼个人意志,也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然而,要做出那个决定,对许多人而言实在是一项考验。 “关键在于家庭方面间隔年是什么意思,也牵涉到经济问题。”燕子表示。她曾尝试向一位长辈解释“间隔年”的构想,对方却强烈表示不赞同。因此她选择暂时隐瞒父母自己的计划,让“间隔年”纯粹成为她个人的思考过程。关于旅途开销,她手头有超过一万块储蓄,表示自己的路费算不上多,即便每天花掉一百块钱,也足够支撑自己走上整整一百天

按照“水妖”的说法,“间隔年”并非学生动用家中资金外出进行走亲访友式的观光活动,而是借助这段光阴去预先接触社会,借助旅途来增强个人自理才干、沟通技巧、担当意识、人生理念等,领悟许多在校园中无法习得的知识。对于在职人员而言,有些人会选择离职或休假来度过“间隔年”,因为他们确实需要一个“间隔”阶段,以便摆脱紧张忙碌的生活状态,让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和调整。

“间隔年”并非意味着漂泊,也不是追求无拘无束的时光,完成这段特殊经历后,我们仍要回到既有的生活轨道上去,这只是一段短暂脱离常规生活节奏的时期而已。“水妖”这样向笔者解释道。正如《为什么要有间隔年》那篇文章中所言,人生的际遇往往充满变数,其实,只要获得一次“脱离常规”的宝贵机会,或许就能收获足以支撑一生的满足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