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科申请卷疯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竞争激烈,11个职位被11人争夺;而曼彻斯特大学则有超过5万人争夺仅有的6000个名额,其难度甚至超过了牛津和剑桥。
这种离谱竞争,真值得挤破头?
数据太吓人了。
LSE 990个位置11184人抢,平均11人卷1席。
曼彻斯特大学的情况更为突出,面对6000个招生名额,涌入了超过5万的申请者,热门商科专业的平均分若低于85%,申请者根本不敢提交申请材料。
UCL和帝国理工卷到7.4:1,爱丁堡、QMUL紧跟其后。
罗素集团前十里,连伯明翰这种都要6.6人拼1个位子。
卷王校都有共同套路。
LSE死磕文书和学术写作,经济类专业面试题能让人头皮发麻。
帝国理工学院显然非常看重竞赛获奖证书,若是没有UKMT的金奖,他们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去提交申请。
UCL看着录取率高,但经济法律专业实际门槛暗戳戳拔高两档。
说是冷门的环发学院,现在也早被申爆了。
中国学生尤其爱扎堆。
伦敦大学学院的光大陆校区养活了将近一万四千人,而曼彻斯特大学则有近九千名中国学生使得商学院的教室变得如同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一般拥挤。
格拉斯哥、南安等学府凭借其获得的三重认证的商学院资质以及宽松的录取政策伯明翰大学排名,悄然间转变成了新兴的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机构。
但真没必要无脑冲名校。
布里斯托大学今年成为了热门的保底选择,其申请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G5院校,竞争比例高达6.9:1。
某些院校在专业领域内遥遥领先于综合排名贝语网校,如南安普顿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位居英国之首,而谢菲尔德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则被业界广泛认可为实力强劲。
与其死盯着QS排名前50的顶尖院校,不如关注一下课程是否与企业有合作项目伯明翰大学排名,毕竟就业报告中所显示的薪资中位数更为实际。
申请策略早变天了。
要想成为G5名校的学霸,必须准备好竞赛金牌、科研论文以及知名企业实习这三项必备条件,而普通人则需要巧妙把握时间节点。
曼大首轮录取率能高20%,UCL热门专业12月就满位。
个人陈述的重要性已超越成绩单,LSE的招生官员明确表示,一旦发现千篇一律的申请材料,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丢入垃圾桶。
说到底还是资源焦虑。
认为一旦踏入G5名校,便能轻易分享伦敦金融城的丰富资源,而就读于曼大则能借助校友关系顺利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实际上,利兹的传媒实习项目并不逊色于伦敦,而且谢菲尔德的工程类毕业生在起薪方面也能轻松超越许多商科专业的毕业生。
投入四倍的精力去争取那些名校的边缘专业,实则不如老老实实挑选一个与行业需求相契合、性价比更高的项目。
理性点吧。数据越卷越要清醒,别被中介制造的焦虑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