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情况十分意外。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35万,竟然比去年减少了7万人,这是八年来的首次下降。
可是,这一年考生的出生人口仍在上涨,三年前高中生入学数量同比上升了42.59万,也就是说提前放弃高考的孩子估算足足增加了50万之多 。
一组更具冲击力的数据是,2025年考研人数暴跌50万,降幅高达11.4%,今年很有可能首次被国考报名人数超过。
高考,考研,考公,海归等等,种种迹象显示,拐点就要到来,意外之事连续发生。而这些赛道,过去一直被看作是中产阶层鸡娃的终点,是自带光环的目标 。
时代变了,鸡娃即将崩溃?
记得哈佛女孩刘亦婷吗?
这是一代中国孩子的噩梦,是上千万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堪称初代鸡娃榜样。
很多80后体验过刘爸刘妈传授的绝招,那就是“捏冰”训练,要手握一块冰,坚持十五分钟。很多90后也体验过刘爸刘妈传授的这一绝招。《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
但“天才少女”刘亦婷,最后怎样了呢?答案是,泯然众人矣。
毕业后,她曾在波士顿咨询工作,也曾在百事工作,还曾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然而这些工作经历都未产生太大影响,后来她合伙开公司,最终也以惨淡的结局收场。
不过,归于平凡的人生,其实已经很理想了。
根据耶鲁大学教授的研究,鸡娃能达到的最好效果,就是成为一名“精英”,其赚钱超过普通中产,每天忙于工作,为一份薪水而奔波 。
而如今,这样的边际收益处于不断递减的状态。2025年出现了最新变化,许多孩子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哈佛女孩刘亦婷现状,成为名校海归,却遭遇“就业难”的困境,高薪行业也持续崩塌 。
金融业出现了降薪情况,互联网大厂的红利逐渐消退,风投也变得愈发谨慎了……而海归,更是被蒙上了一层有色滤镜。
曾几何时,“鸡娃定律”是这样的:
考上好初中,就能考好高中,就能考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
但如今哈佛女孩刘亦婷现状,硕博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比本科毕业生更大,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甚至比不上专科生。许多家长早就已经“情绪崩溃”。智联招聘于2024年5月发布的一份《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表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6.6%,比硕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出12.2个百分点。在硕博毕业生当中,只有双一流高校的就业情况稍好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博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率仅为33.2% 。
麦可思的研究报告表明,202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6199元。专业比较好的高职生,毕业半年后也能够达到差不多这样的收入水准 。
为什么会出现郑州铁道技术学院推出“本升专”的新闻呢,原因在于很多普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其就业水平还比不上专科 。
培养一名本科生起码需要15万到20万,西南财经大学有一项调查表明,存款超过20万的家庭所占比例仅在20%左右 。
投入多回馈少,性价比越来越低了。
鸡娃出海的家长们,开始放下执念了,相较于高考、考研这类常规路径 。
在当下的求职场上,海归遭遇被拒的情况,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就有消息传出,某汽车大厂会对港硕毕业生采取“泡池子”的做法,其会将毕业生的简历照单全收,并且相关测评以及面试也会照常开展,然而却几乎不会给毕业生发放offer 。
2024年,从帝都起始,多省市开展公务员选调工作,这些工作逐渐对留学生加以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
广东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内,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都不见了,这其中包含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的范围取消了海外高校,常规选调的范围同样取消了海外高校,这等于向留学生关上了一扇门……
更为致命的是,留学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海归的薪酬却越来越低。
发布的《2023 - 2024年美国高等教育学费报告》表明,其中涵盖公立和私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所需学费及其他费用急剧上涨,全日制研究生所需学费及其他费用同样急剧上涨。哪怕是公立学校,每年总费用也在2万美金以上,换算成人民币超过14万 。
猎聘报告表明,在2020年的时候,海外留学人才的实际平均年薪是26.82万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4.41万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其实际平均年薪为20.45万元。
对于想走海归路线的家庭来说,已经不得不慎重考虑性价比了。
至于艺考这种更为小众的赛道,近年来也是事故频发。不久前,演员王星有被骗去缅甸的经历,由此能够看出普通小演员的生存状态,而明星只是处于金字塔尖的少数群体 。
张颂文曾经讲过,中国有不少演员一天要工作18个小时,拍戏4个月的收入仅有几千元,甚至一整年可能也就只有这几千元的收入 。
更不用说还有无数“资源咖”不走寻常路,挤占普通演员的位置。
从客观发展趋势来讲,未来上大学这件事,会变得越发容易。也就是说,大学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会持续降低。
这几年,中国高考录取新生数量都超过1000万 ,2024年新生儿数量仅为954万 ,未来人人都有机会读大学 ,与此同时 ,中国大学的本科 、硕博也都在扩大招生规模 。
2005年的时候,全国本科招生数为230万,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450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及了一项关键内容:
新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进行改扩建,重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按学生规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且向农村学校等倾斜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提出建议,应尽早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还要化解“内卷”现象,把教师和学生从不必要的考评以及恶性竞争中解救出来 。
家长们最为忧虑的“普职分流”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往后上高中变得越发容易。毕竟,对孩子们而言,中考决定终身还为时尚早。
新生儿数量减少,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充裕,这时人们会更愿意依据孩子的禀赋以及家庭的需要来规划求学和职业,如此一来,鸡娃的时代自然就过去了。
这一点,发达国家已经给了我们参考。
以邻居日本为例,在90年代之前,说到教育内卷,日本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当时,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只要能够毕业于名牌大学,那就意味着能获得高薪厚职,买车买房也不再是梦想。
于是,日本的家长们不遗余力地鸡娃,“四当五落”成了流行的口号,意思是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好大学,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 。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学历贬值由此拉开序幕留学之路,1995年至2000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从80%骤降至55%,家长们的鸡娃梦也彻底碎了。
渐渐地,日本着手开展“宽松教育”的改革举措,其缩减了上课的时长,取消了快慢班的设置,并且不允许公布学生的成绩以及排名……
如今,日本的竞争没那么激烈了,最新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 。
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渐渐远去,人们会冷静下来,会认识到鸡娃的作用实际上非常有限。美国学者凯瑟琳·佩奇·哈登在《基因彩票》一书中提出,我们出生时的遗传基因如同抽到了一张彩票,“它能决定,对于我们在社会中想要的几乎一切,谁会得到更多,谁会得到更少”。鸡娃,本来就没太大意义。
人少了也就不卷了,鸡娃现象终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参考资料:
外滩教育,对39所985高校毕业生数据进行了剖析,除了存在“就业难”的情况,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 。
智谷趋势:太突然,多省市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什么信号?
李砍柴提出疑问,学历贬值的情况下,疯狂“鸡娃”是否还有意义,日本以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
胡锡进:中国城市里畸形的“鸡娃”时代应该结束了
视觉志:第一代鸡娃现状曝光:鸡了25年,还是归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