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邻近区域地势开阔,土壤肥沃,并且水路通畅,担当起沟通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关键角色,在漫长岁月中成为军事争夺的焦点,历经十多次被占领、被破坏和收复的过程。
基辅(Kiev)是罗斯文化的核心发祥地,被称为“罗斯诸城之始祖”。基辅城最初的形态,源于公元六至七世纪时在第聂伯河右岸台地上构建的一处堡垒。
根据罗斯传说,基辅城由三个斯拉夫兄弟创建而成,不过另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座城市可能是由马扎尔人或突厥人建立,理由是基辅的名称与阿尔泰语中的词汇存在关联,其中Küi意为河岸,ev则表示定居点。
基辅周边土地平坦肥沃,而且河道交通便利基辅大学,是连接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枢纽,在上千年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遭遇过十几次攻占、洗劫和光复的经历。
第一次:被瓦良格人攻占
公元882年,维京人的留里克王朝攻下了基辅城,随后将都城设在了那里。基辅罗斯大公国从此建立,到了10世纪时,它已经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其领土广阔,横跨了半个东欧地区。然而,在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出现了分裂,最终形成了18个独立的公国。
第二次,被蒙古人攻占
公元1240年末,拔都统率蒙古第二次西征部队,对基辅(中国古籍称作乞瓦)发起围攻。就在前一年,罗斯各公国正陷入内部纷争,加利奇王公丹尼洛·罗曼诺维奇刚刚夺取了基辅。等到蒙古军队兵临城下,罗斯王公与贵族们全都四散奔逃,只有守城将领德米特罗带领一千多名士兵奋力抵抗。
德米特罗处决了蒙古的招安使者,蒙古军队因此暴怒,开始使用投石机对城池进行猛烈攻击。12月6日,基辅在抵抗了短暂几天之后便被攻破,全城人民遭到无情的杀戮。从此以后,基辅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其余的罗斯公国也都归顺了金帐汗国的统治。
第三次,被立陶宛人攻占
公元1363年,立陶宛大公奥利格尔德战胜了金帐汗国的军队,夺取了基辅城。立陶宛的势力伸展到乌克兰的广阔地带,吞并了西南罗斯的数个公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面积最辽阔的国家。1447年,立陶宛大公开始同时担任波兰国王,两国由此进入双重统治的体制。
那个阶段,罗斯人的核心区域慢慢挪到了莫斯科附近。到了1485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大致整合了东北罗斯各部。
第四次,被克里木汗国洗劫
公元1482年,克里木汗明格里·格莱向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夺取了基辅等区域,立陶宛方面无法有效抵挡。基辅城遭遇了又一次破坏,整座城市被火焰吞噬变成废墟,城中少数未遇难者多数被强行带往他乡当作奴仆。
后来,乌克兰各处屡次遭受克里木鞑靼人侵扰,基辅地区在1484年也经历了二次陷落。因为立陶宛无法庇护乌克兰,民间反抗组织哥萨克逐渐壮大。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依据《卢布林协议》完成联合,基辅及邻近区域归入波兰-立陶宛公国版图。
第五次,被哥萨克人攻占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发起了哥萨克的大规模反抗,这场动乱很快波及了波兰管辖下的乌克兰各地,期间他带领的军队在多个交锋中击败了波兰的军事力量。
1649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夺取了基辅,在俄历圣诞节那天举行了进城典礼,他因此被誉为“波兰压迫者的解放者摩西、救世主、救世英雄和全罗斯声名显赫的君主”。紧接着的几年里,基辅一带变成了哥萨克反抗军的大本营。
第六次,被立陶宛人洗劫
1651年6月,别列斯捷奇科冲突发生,哥萨克反抗力量遭波兰武装镇压,损失巨大,领袖赫梅利尼茨基被倒戈的鞑靼伙伴掳走。立陶宛部队趁此机会从北面突入基辅,进行了十多天的劫掠和焚烧后才退去。
赫梅利尼茨基身处窘境,1654年时与沙皇俄国达成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众多哥萨克叛乱部队及乌克兰地方权贵,郑重承诺归顺沙皇统治,由此俄国得以介入波立亚的战事。这一协议,为沙俄日后吞并乌克兰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协议中诸多缺陷,却埋下了乌克兰东西部分离的祸根。
第七次,俄军攻占基辅
1658年9月,哥萨克的新任首领伊万·维戈夫斯基,因乌克兰受到俄国的压迫,趁波兰被多方敌国围困国力减弱之际,与波兰达成了《加佳奇协议》该协议规定,乌克兰将享有与波兰、立陶宛同等的地位,共同建立联邦,并且获得独立的军事、政治、经济及宗教权力
谈判进行期间,驻扎在基辅的哥萨克部队企图赶走当地的俄国军队,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他们战败了,结果反而被俄军攻占了基辅。紧接着,维戈夫斯基与波兰达成了和解协议,哥萨克起义军内部爆发了剧烈的冲突,起义军与乌克兰地区出现了全面分裂,从而进入了长达二十年的衰落阶段。
十六世纪六十七年,俄罗斯同波兰,在未让乌克兰方面参与的情况下,达成了安德鲁索沃协议,双方大致以第聂伯河为分界线,将东乌克兰与西乌克兰分割开来。基辅城区在短期内被俄罗斯占据,两年之后,该地交由波兰管理。
那之后,第聂伯河右岸的西部哥萨克曾对抗波兰,夺回了基辅。不过,西部哥萨克在波兰、俄国、土耳其、克里木等国的联合打击下,最终战败。1678年基辅大学,俄国和波兰再次确认《安德鲁索沃条约》,基辅城最终被正式划归俄国。到了18世纪后期,由于波兰被列强瓜分,西乌克兰也归属于沙皇俄国。
第八次,苏维埃第一次解放基辅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发生后,布尔什维克于11月11日在基辅发起了起义,推翻了二月政权。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乌克兰“中央拉达”在12月12日策划了政变,收缴了布尔什维克的武器装备。
接着,布尔什维克于哈尔科夫召集了乌克兰工农苏维埃,组建了乌克兰苏维埃政府机构。紧接着,双方分别宣告乌克兰共和国成立,随即掀起了残酷的内战冲突。
1918年2月5日,苏维埃军队凭借劣势兵力,历经血战收复了基辅这座城市。2月12日,基辅被正式确立为苏维埃乌克兰的政治中心。
第九次,德军占领基辅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达成《布列斯特条约》,决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确认芬兰和乌克兰获得自主权。在此期间,德国派遣数十万军队与乌克兰“中央拉达”(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合作,一同向苏维埃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
三月一日,苏维埃武装力量抵挡不住德意志军团的攻势,被迫撤离基辅地区。战斗持续到五月,德国军队几乎控制了乌克兰所有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上万名华裔苦力加入了苏维埃乌克兰的武装组织,他们与德军展开了壮烈的搏斗。
第十次,执政内阁攻占基辅
德国军队占领基辅之后,随即终止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另行设置了名为“乌克兰盖特曼”的伪政权,这个政权完全受其操控。1918年11月,德国向同盟国方面宣告败降,随即着手从乌克兰地区撤离其部队。
十一月十四日,乌克兰民族同盟宣布组建执政内阁,着手重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紧接着便开始集结部队攻打基辅。盖特曼伪政权的部队纷纷转变立场。
12月14日,联合内部力量与外部响应,执政内阁军队夺取基辅,盖特曼政权随之垮台。
第十一次,苏维埃第二次解放基辅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废除《布列斯特和约》,着手支持苏维埃乌克兰当局回归乌克兰地区。1919年1月1日,哈尔科夫发生工人暴动,两天后苏维埃武装力量进驻该城。
二月初,屡获胜利的苏维埃武装力量攻克了基辅城市。众多属于执政政府范畴的军事人员相继转变立场,选择与红军并肩作战。到了同年的五月时节,苏维埃武装力量又夺回了乌克兰地区的大部分区域。
第十二次,邓尼金白卫军抢占基辅
因为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措施,乌克兰苏维埃区域出现了众多武装冲突,新征召的各类武装力量也相继叛乱,彼得留拉领导的政府军再度恢复势力。与此同时,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从南边发起攻势,很快夺取了哈尔科夫等广阔地带。
1919年8月30日,由执政内阁领导的加利奇亚军趁势夺取了基辅,苏维埃政权随即撤离。第二天,邓尼金白卫军的一支轻骑部队进入基辅,迫使加利奇亚军撤出该城。紧接着,邓尼金白卫军迅速掌控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区域。
第十三次,苏维埃第三次解放基辅
邓尼金领导的反革命武装在乌克兰遭遇了强烈抵抗,行动受阻。苏俄工农红军经过反复争夺,最终发动了攻势,再次收复了乌克兰地区。
1919年12月16日,苏俄第16军攻占了基辅这座城市。到了1920年初,乌克兰境内的多数白卫军已经被消灭干净,剩下的少数部队逃到了克里米亚地区。
第十四次,波兰攻占基辅
彼得留拉领导的内阁残余势力退守到西乌克兰地区起步网校,随后同波兰方达成协议,牺牲了部分疆域换取该国出兵支援。1920年4月25日,波兰部队与彼得留拉的部队联合起来,对苏俄红军发起了军事行动。
五月六日,八万波军攻占了基辅城。苏俄红军因兵力不足难以抵挡,只好向后转移。不过波兰军队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原地停留,让红军获得了喘息之机。
第十五次,苏维埃第四次解放基辅
苏俄红军调集了精锐部队,其中包括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对波兰军队和彼得留拉部队发起了猛烈攻势,取得了重大胜利。
1920年5月12日,苏俄红军战胜了波军,再次夺回了基辅。接着,在攻打华沙时,进攻的苏俄红军遭遇了失败,双方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这样,乌克兰境内持续了四年的混战状态终于画上了句号。
第十六次,纳粹德军攻占基辅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启动“巴巴罗莎”计划,对苏联展开全面攻击。其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作为三大主攻军之一,率领百万大军突入乌克兰。苏联西南方面军随即发起顽强抵抗,在基辅筑垒地域投入重兵固守,连续多次击退德军的猛烈进攻。
八月份的时候,德国军队从两侧包抄苏联西南方面军。九月十六日,德国南北方的装甲部队在洛赫维察地方汇合,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主力包围起来。
九月二十日,德军经过激烈战斗拿下了基辅。九月二十六日,被围困在包围圈里的苏联西南方面军部队,包括四个集团军共四十三个师,大部分遭到消灭,德军宣称俘虏了六十多万苏军士兵。
第十七次,苏联红军解放基辅
1943年11月3日,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由瓦图京和科涅夫负责领导,对德国第四装甲集团军发起了全面进攻。苏军借助强大炮火掩护,从基辅南北的桥头堡位置,向城区方向实施左右夹击。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收复了整个基辅市区,并且抵御了德国军队的连续进攻,对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