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周雨霞:三大改革助力,于盐碱地大豆研究发表论文

留学推荐2025-10-30 15:07:44佚名

周雨霞是崖州书院202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专业的本科生海南大学官网,于中国教育报 -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金浩田通讯员王一钦廖丹丹张璨)中,在海南大学南繁学院的实验室里,正专注地调试仪器,并为盐碱地大豆耐盐基因研究做最后的数据校准 。如今,她在期刊《国际分子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更成为海南大学“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的受益者,这些改革像一把钥匙,为本科生打开通往科研的大门 。

大二的时候,周雨霞偶然瞧见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通知,那时她对分子育种知晓得还不多,不过凭借着对这个专业的喜爱,她决然报名,加入到了南繁学院教授李海燕的热带大豆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在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支持状况下,周雨霞得到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团队开放了分子育种平台以及种质资源库,导师亲自指导她去掌握多组学技术以及基因编辑方法。

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24年发布报告表明,全球盐渍土壤的总面积已然达到13.81亿公顷,其占据全球陆地面积的比例为10.7%。周雨霞针对“植物耐盐机制”展开研究。她同团队筛选出多个耐盐候选基因,并且首次揭示了相关基因(-)信号复合体对耐盐性所具备的核心调控作用。该研究过程并非顺利无阻,在一次实验当中,她察觉到关键数据出现异常,于是连续3天置身于实验室之中反复进行校准。在深夜的灯光之下,导师以及伙伴的陪伴促使她得以坚持下来。

最终,团队成功解析了植物耐盐分子机制海南大学官网,同时提出了开发高效评估作物耐盐性的表型方法,这会极大提高作物耐盐性评估的准确性,为制定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周雨霞介绍道,基于“以种适地”的理念,我们期望通过分子育种的手段培育出耐盐碱的新品种以提升耕地的利用率,把“不毛之地”转变为“希望之田”。

海南大学“三大改革”的深层逻辑映照着周雨霞的成长轨迹:完全学分制打破选课桎梏所以释放学生科研潜能,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跨学科资源起步网校,书院制使不同学科学生碰撞思维火花。只有将一流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才能够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的创新者。

夜幕笼罩下的南繁学院,实验室之中灯火大放光明,耐盐的大豆于盐碱土地里暗暗地拔节生长。周雨霞所经历的故事证实,当高等院校的综合改革跟青年的理想达成同频的共振的时候,盐碱土地也能够栽种出“本科生梦想之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