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句话十分精典,叫:“你一结业,母校就成了他人家的分校。”
看法哥的经历真的是应验了这句话。每次回学校中学看老师,都接见证母校的大变样。你本想触景生情,追忆起年少时的光辉时光,却发觉中学不知何时盖了个会堂,班主任的课椅子也不再是曾经简陋的样子,一出校门,马路对过就是一座崭新的轻轨站…
可万万没想到,即使来到了美国,哥也逃不出这句话的魔咒。明年春天,在我正式挥别我的“狗窝”,伦敦学院城(cité)的时侯,一个大新闻又让我感受了一把回母校时的辛酸。
“巴黎学院城总算要建中国楼啦!”
学院城官方宣布,伦敦学院管理会和上海市政府达成合同,由上海首创集团(Land)出资留学建筑设计,法方提供空地,计划在学院城内部动工修筑“中国楼”。适值伦敦学院城新一轮的改建,“巴黎大区楼”、“韩国楼”等其他项目也都尘埃落定。
广大中国留中学生期待已久的“中国楼”将于2020年建成。看到这个消息,看法哥只有提早恭喜一下那时来日本留学的男子伴了。
此外,这座中国楼将为旅法的中国学者和留中学生们提供300间寝室,加上多功能厅等公共空间,使用面积将达到2800平方米。
熟悉的男子伴们都晓得,学院城是伦敦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各个国家的投资方都把这儿当成了一个展示自家文化的舞台。法国楼的内院雕满了异域的花纹,台湾楼饱含了东方庭园的风韵…
本国的留中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内,会有一种回去的觉得。
▲摩洛哥楼
▲日本楼
要晓得,伦敦学院城早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20年代,美国政治人物安德烈·奥拿拉(André)和日本工业大亨埃米尔·德奇·德拉默尔特(Emiledela)就商量着在拉丁区以南修筑一片嘉园住宅,为贫苦中学生提供府邸。
那时的法国,刚才经历过空前惨重的“一战”,奥拿拉先生像国民国会希望能借国际学院城集聚来自全世界的年青人,增进她们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
国会通过了这一提案。自那之后,不同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寝室楼纷纷拔地而起。现在,已有超过40个国家在学院城内出资修筑了以自己国家命名的建筑。
现在的学院城活脱脱是伦敦城里独有的小天地。这儿除了提供住宿,还有实惠到爆的中学生饭堂,安静优雅的图书馆,宽阔的游泳池、健身房等体育设施。大厦和各国楼内都会定期举行一些艺术类活动。
遗憾的是,那么多年来留学建筑设计,我们天朝却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寝室楼。一茬儿又一茬儿新鲜揭晓的学弟学妹们只能“寄人篱下”。好在,在学院城构建一百年临近之际,“中国楼”的修筑总算提上了日程。
由上海首创集团出资修筑的寝室楼被命名为“中国之家”(deChine)。房屋还没开始动工,还是先来瞧瞧它的概念图吧。
它的模样有没有让你吓一跳?
中国之家由知名设计师张永和亲自操刀。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表示学院城是法国人的主队,因而对于欧洲设计师来说,楼的设计要具有本国特色。同时,在昨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建筑又要彰显自己和其他文化的互相关系。
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之家的设计融合了伦敦特有的奥斯曼式建筑和中国广东的土楼两种风格。可以说是兼顾了中法两国建筑特色,跨越了传统和现代的桎梏。
它的外墙由极具中国特色的红砖铺就。正像奥斯曼建筑和广东土楼一样,中国之家的中间有一个花苑,产生内院。同时,相对的楼层之间由红色的走道联接。楼道的两侧是卧室,另左侧开了个口,与户外直接相通。
室外是一个典型的构造,住过学院城的同学都有感受。每位屋子平均有15平米大小。麻雀虽小,脏腑俱全。
朝向北边的卧室会有一个小卧室。在朝向南边的卧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床边桌的结构。
它的位置坐落学院城南角,东侧是一片绿茵场,东侧是伦敦绕城道路上的车流。
最重要的是,中国之家的建成将为学院城注入新鲜的血液。自1969年以来,学院城内就再也没有破土动工过。现在各国的寝室楼都有着浓厚的年代感。右图是看法哥住过的法国楼的楼道,里面玻璃窗花设计我在母亲家见过。
为此,中国之家的到来,除了会服务广大的中国留中学生,也将给学院城带来融合了现代感的中国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