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19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公办教育商会中中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STEAM国际峰会在古镇重庆召开,海内外的500多位专家、学者、教师聚首一堂,见证了日本麻省和中国北京的STEM教育研究专家、教师经验交流、观点碰撞、同台献课答疑的精彩时况!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办教育商会中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增仪主持本次峰会的闭幕式。
17日下午,韩国波士顿麻州学院教育领导学系系院长、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严文蕃,波士顿艺术中学STEAM实验室处长,以及麻州学院阿姆赫斯特9-12教育专业WOOD-BLAIN分别从“STEAM:日本的经验和启示”、“1-8年级、9-12年级两个学段STEAM教育的内涵、课程开办的意义、如何举办以及新加坡举办的情况”做了专题报告。
严院长从“科学的思维”、“好的科学教育”的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讲解和探讨,他强调: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应当起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理想情况下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在多门科学或每一门学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核心概念;2、能为理解或探究更多复杂的看法及问题提供关键工具;3、与中学生的兴趣及生活经验相联系/与须要科技知识的社会或个人议程相联系;4、随着深度和难度的不断降低,在不同年级可学可教。
严院长进一步指出:好的科学教育应当具备以下几点:1、更少的记忆,更多的意义建构。2、建立联系。基于事实证据的推理是科学实践的基础,整合运用语言艺术和物理推理能力学生挑战老师科技与经验的交锋,能帮助中学生把握和理解;3、把实践植根于研究。女儿天生是喜欢探究、擅长具象推理,意味着在课程中更早引入探究和解释现象,能帮助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把教学作为探究和解释现象的过程,可以帮助中学生赶超学科内容进行思索;将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产生愈发深入的理解;4、把知识应用于情景;5、年级间的衔接。
17日上午,由北京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STEM+研究中心)校长王懋功、副院长袁刚、秘书长王雪华,北京市世博佳苑中学主任冯征峥、教师代表万方、俞翔,以及北京市世界外粤语学校校长陈勇、教师代表王鸣九等分别从《“+”,STEM背后的思索与实践》、《上海市怎么推动10区、100校STEM+课程建设和课堂实践》、《STEM+班主任实现赶超》、《STEM与世外碰撞下来的课程“+”》、《STEM+项目推动的新探求》等角度首次全面、系统、完整地呈现了北京校长周期实证教育研究基地项目——STEM+国际科学教育项目推动的目的意义、策略技巧、支持系统、学校做法、课程课堂以及师生变化。
广州STEM+教育研究专家团队提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政府和教育界注重STEM教育的理由和引导方向,存在着不同和区别,同样注重STEM教育,更应重视产生本土经验、本地经验、本校经验。
STEM课程项目在本土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对中学生的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积淀能力培养之外,还要有更深层面的审视,例如:1、为每一个人提供为获取足够生活的经济来源,及为她们自己、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作出选择时所必需的技能和素质;2、通过培养所有公民在日渐技术化的世界,作出基于信息的选择来提高我们的社会进步;3、确保人类社会和子孙后代,继续作出对自然规律的基础性发觉,并提高我们对人类自身、地球和宇宙的理解;4、造就科学家、技术家、工程师和物理家,她们将提出新的思想,制造新的产品并创造出21世纪的全新产业;5、决定一个国家未来是否还能解决如能源、健康、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巨大挑战;6、有助于培养国际市场竞争所须要的能干且灵活的劳动力等等。因而,北京提出STEM“+”,而不仅仅是“A",不仅关注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须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外,还包括全球视野、国家认同和使命意识。
广州施行STEM+项目承当了国家综合教育变革的试验,也是强化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适应北京建设科创中心的须要,王懋功校长注重介绍了北京(1)长周期研究;(2)课程化设计;(3)项目化施行;(4)台阶式生长;(5)产生性评价;(6)个性化合作;(7)组团式推动;(8)社会化运作具体落地的做法,在中午严院长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作了十分具体的实践指导。
18日中午,中俄班主任现场作课,推动你们切身体会中俄STEM课堂优缺。第一节课由英国班主任WOOD-BLAIN率领武汉国际中学5年级朋友“设计桥梁”;第二节课由北京市STEM+研究中心的张颖老师率领武汉高新中学8年级朋友“设计假肢——发现问题与定义问题”;第三节课程由为长春高新中学10年级“制作飞行器--结构与张力”。之后三位班主任登台接受台下班主任的提问与答疑,对同样的问题,三位班主任有相同的感悟,更多的是不同的经验,他们相互补充,更有观点的对决,也引起了台下的热烈讨论和多次热烈的掌声。
最后,国际中学科学课标编撰组成员、原天津闵行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主任顾志跃对这三堂课进行了现场点评。
顾教授首先肯定了中俄STEM课堂都是中学生唱主角,班主任提供剧本、当编剧的师生关系;中俄班主任各有特色,日本班主任在课堂几乎一语不发,彰显了更为开放、自主的探究,但存在目标不明,历时长,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中国班主任的课堂为中学生搭了一定的“脚手架”,降低了课堂探究的效率和学习的疗效,但还是脱离不了班主任引导的影子。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课堂模式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模式。
顾教授非常强调:STEM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跨学科问题解决式体验学习,而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中都指出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中学生方式与能力、情感心态与价值观培养的多领域全方位教育。
STEM一个主题的教学过程是由一组课组成的。从问题筛选------产生假定------设计方案------施行操作------展示交流------改进建立学生挑战老师科技与经验的交锋,大多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须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学习单元时间或一组课来完成。
施行STEM教学对班主任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有很大的挑战,须要通过培训就能胜任,他肯定了北京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设计的从黄勋章、蓝勋章、绿勋章到黑勋章的逐级提高等级培训的做法。
并建议有两种基本模式将STEM教育嵌入现行中学教育:1、做减法,在现行国家课程之外开办专门的STEM课程。缺时间。2、现行学科教学的拓展延展,如学科教学的探究性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