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

留学资讯2023-11-28 11:10:02佚名

本网讯11月22日,2023年中国科大学、中国工程院教授增选名单公布,改选形成中国科大学教授59人、中国工程院教授74人。中南学院除赵中伟院长连任中国工程院教授外,还有4位校友连任。中南学院湘雅医大学(原广东医大学)1980级校友马骏、1978级校友王建安连任中国科大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教授;中南学院采矿工程79级校友吴爱祥、材料学2011级校友冯志海连任中国工程院教授。

中国科大学教授马骏校友

人民大学国际部_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_人民大学国际部学费多少钱

马骏,中南学院湘雅医大学(原广东医大学)1980级校友,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鼻咽癌手术首席专家,历任佛山学院癌症预防中心常务副区长。马骏校友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癌症治疗专家和研究型大夫。多年来,他聚焦易发于我国的癌症(占全球病例47%),针对四肢微小转移灶是导致癌症转移恶变的症结,举办甄别与消除四肢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四肢物理医治可重构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肺癌免疫,有效消除四肢微小转移灶”的“增效”理论,制订了“先GP四肢放疗,后局部放射医治”的新策略,急剧提高了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很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病人,可增加诊治硬度”的“减毒”理论,制订了“豁免放疗及缩小手术范围”的新方案,明显降低放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马骏先后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首届全省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突出贡献奖、南粤创新团队奖及四川省劳模和匠人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在2018年获评英国临床癌症学会全体会议评审委员,是惟一来自欧洲的学者。

中国科大学教授王建安校友

人民大学国际部学费多少钱_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_人民大学国际部

王建安,中南学院湘雅医大学(原广东医大学)1978级校友,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省政协委员。历任四川学院医大学附属第二附院党委主任、心脏中心院长,安徽学院医大学副校长(兼),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点研制计划等项目负责人。

王建安围绕心力衰竭后肾脏功能重建的重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肾脏瓣膜和冠脉功能学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人民大学国际部,是我国知名及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专家。兼任英国肾脏病学会刊物欧洲刊(JACC:Asia)首任主编、欧洲肾脏先天结构与瓣膜介入会议共同主席、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经血管植入器械全省重点实验室组长、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校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书记委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局级银奖4项;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及全省白求恩奖状。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_人民大学国际部学费多少钱_人民大学国际部

中国工程院教授吴爱祥校友

吴爱祥,1983年、1986年和1992年先后获得中南工业学院(今中南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11月-2006年08月,就职于中南工业学院(今中南学院)资源开发系,讲师,院长(1994年获聘)。历任上海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大学院士、博士生导师。吴爱祥校友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围者人民大学国际部,教育部“金属煤矿高效开采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处长;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中学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分会书记、以及《of,and》和《工程科学学报》主编。

人民大学国际部学费多少钱_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_人民大学国际部

吴爱祥常年旨在于金属矿红色开采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是我国全尾砂膏体充填红色采矿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为促进我国金属矿红色开采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省局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主持制订膏体充填、堆存国家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出版著作6部(中文2部),一作/通信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

中国工程院教授冯志海校友

人民大学国际部学费多少钱_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_人民大学国际部

冯志海,1986年结业于广州民航大学(现为上海民航航天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1989年获中国运载湖人技术研究院复合材料硕士学位,2011年步入中南学院,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运载湖人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级中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航天创新奖。

冯志海自1986年仍然在中国运载湖人研究院下属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学习和工作,旨在于航天防热复合材料技术和碳纤维国产化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科研团队在防热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和碳纤维的国产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我国新一代战略战术潜艇的研发发展,实现战略装备用T300级碳纤维全面自主保障,急剧提高了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科学认知与应用水平,破解了因日美禁运造成战略潜艇研发生产深陷“无料可用”的窘境。他发明了一砍树脂转移浸渍与油压固化相结合的新型液体成形方式以及三维编织碳/热固性复合材料,解决了大规格整体织物与热固性的全长度均匀复合和致密化困局,实现了结构功能一体化,为新一代战略潜艇研发和批产作出重要贡献。目前他作为技术首席负责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同时抓总负责多个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重大项目。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防银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著(译)作两部,发表科技论文2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第三届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

(二审:韩艳一审:邓皓迪三审:王建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