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梗”,渐渐成为成年人心中的一根刺。
近日,一场引导高中生理解“网络烂梗”的班会火了。面对一见“背带裤梗”就发笑的高中生,上海市江北区南站中学的数学老师朱文洁上了一堂生动而发人深省的班会课,引导女儿们不随大流热点,学会反省日常生活中网路语言的使用。
这并非相关话题第一次造成关注,“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小学生把拴Q之歌写进习作”屡登报导,当“10后”与网路文化正面相遇,总会引起成年人集体性的疑虑。
1982年,写出《娱乐至死》的尼尔·波兹曼曾在另一本专著《童年的消逝》中意味深长地强调,电视的出现,取消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电视文化影响下,儿童正逐渐迈向成年,知晓起初成年人觉得儿童不宜知晓的种种隐秘、矛盾、暴力和惨剧。
而现在,当我们来到了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包的时代,又应该怎样理解网路文化对女儿的渗透,重新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坤坤”,中学生的“顶流”
五年级女孩杨桃倍感很烦恼,自从上四年级之后,身边玩“烂梗”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了。刚开始时,她们喜欢模仿“电摇”,经常弯曲身子,摇头晃脑,发出不明所以的晃动。后来,“鸡你太美”又开始流行上去,女孩们常常把“只因”挂在嘴里,她明白这个“梗”背后的负面涵义。“跟她们交流,我倍感愤怒又无奈。”
“鸡你太美”来自于对蔡徐坤出席《偶像练习生》节目片断的搞笑,蔡所演出的歌曲中有一句“只因你太美”,由于发音相像,“只因”被整蛊为“鸡”,并在网路中广为留传。蔡徐坤也被许多玩梗者称为“坤坤”,但是这一爱称所包含的爱情色调,暗讽与讽刺居多。
〓蔡徐坤被整蛊的视频截图
“坤坤”也出现在了父母们的视线中。来自北京的十年级中学生父母张适告诉南风窗,母亲无趣时才会蹦出一句“鸡你太美”。“他让我猜这是哪些名星,我只能想到萧敬腾在《王妃》里唱‘夜太美,虽然再危险’,都不晓得这是如何跟蔡徐坤扯上关系的。”
“我们家女儿最夸张的时侯,所有的话讲完都要加一个‘坤’字。家里的猫原本叫‘火心’,他非要更名叫‘火坤’。”深圳的三年级高中生父母杜岚无奈道。
类似于“鸡你太美”的网梗,出现在高中生的口头禅里,甚至是习作、美术作业、课桌涂鸦上,活脱脱成为高中生之间的“顶流”。大人们惊奇地发觉,“网言网语”播撒到高中生这片底泥后,发展得是这么迅猛而茁壮。
曹茉是上海一所高中的三年级英语老师兼校长。某日,她在寝室里看到“你个老6,你个老6”,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个声音立刻还击,“你才是个老6呢!”她愣了一下,为了弄明白女儿口中的“流行语”,赶快上网查了查:原先所谓的“老6”最初出现在游戏上面,指的是游戏中的自由人,即水平精湛,如隐型人通常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觉得,后来在现实中弄成了“喜欢玩狡猾手段的人”。
“班上大约有5到6个儿子,会在习作里用到一些热梗,像‘老6’‘yyds’等。”在北京某中学兼任三年级英语老师的岳亭对南风窗表示。他在课堂上提及李白时,中学生们纷纷说,李白是“刺客”,速率快、攻击强。虽然“10后”们也会从课本上背诵作家李白的生平,但在课堂交流场合,她们更乐意用游戏《王者荣耀》中的刺客“李白”获取抒发上的快感。
〓董宇辉在直播时讲解“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弹幕却刷起了“李白是刺客”等游戏话题
“网络‘烂梗’会禁锢语言思维、削弱思索能力、固化抒发形式,造成小孩们‘文字失语’。”曹茉说。热门的网路用语随便改变语言的基本组合,随便使用错字、怪字,中学生在网路语言的冲击下很难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庄严美感小孩说的烂梗越来越多,辞不达意、语句不通的现象显得普遍。
岳亭补充道,“玩梗会造成一种固定的、套路化的反应。我们更希望中学生在面对生活时,有自我意识地去观察、辨别和思索。”他举了个反例,在节日日上,比起看到中学生们说“今天中学布置得真是yyds”,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今天中学布置得真是如梦似幻、美轮美奂”。
“有好多网路文化的搞笑、改编,十分好笑有趣,但它们是空心的,没有任何真实性作为积淀。这些不真实感会影响儿子们的学习。”他说。
“不再天真”的儿子
在杨桃看来,烂梗让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像往年一样纯粹。她认为玩梗的同龄人有种“幼稚的成熟”“明明是中学生,却说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话”。
为什么当代高中生呈现出一种令人瞩目的“早熟”?当我们企图找寻罪魁帮凶时,过于发达的互联网,经常作为答案浮出水面。
“我们的女儿比往年任何时侯都要消息灵通,她们晓得父母晓得的一切。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她们早已被赶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1982年,针对电视文化对儿童童年的“侵蚀”,尼尔·波兹曼在专著《童年的消逝》中作出了如上断定。若果将电视的语境置换为由短视频和智能手机主宰的时代,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变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嘉年华》剧照
为什么当儿童与成人说着同样的话语、做出同样的行为时,我们会倍感奇特,觉得儿子不再成其为儿子?换言之,我们对于儿童的定位,虽然除了基于她们有限的生理年纪,更基于她们心智上的“无知”与“纯粹”。
对此,波兹曼进行了愈加直白的阐明:童年是被发明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溯源历史,在中世纪时,成人与儿童没有泾渭之分。中世纪的儿子生活在与成人相同的社会范围内,只要一个儿子长到7岁,习得了所有的口头语言,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么他就才能参与所有成人的活动。小孩们几乎是脱离了须要人照顾的小孩期,就立刻涉足于职业化的学徒等角色中,社会上也没有中学这样专门安置未成年人的机构。
〓《加油!爸爸》剧照
直至15世纪中叶,印救砖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改变了这一切——作为一名媒介文化学者,波兹曼从传播媒介来理解社会的演进。
不同于口语时代,印救砖将知识与经验固定出来,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须要以文字为中介,开始重视具象经验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一种“识字的文化”()诞生了,社会中的人由此被分为把握认字和阅读能力的人,以及没有把握这一能力的人。而后者,就成为现代意义上广泛认同的“成人”,由于拥有认字阅读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拥有理智。
当作年显得“需要努力就能挣来”时,儿童便被赶出了从前与成人所共居的世界,来到专为她们界定的“童年”世界生活。在这儿,儿童接受中学教育,便于在将来习得成人的种种能力:有逻辑、有顺序的思索,操控高层次的具象概念,延后满足和自我控制等。
在儿童变为成人之前的“保护期”,性、暴力、冲突等成人知识,要坚决远离儿童,而且分阶段地为儿童逐渐解密。波兹曼觉得,羞耻感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相分辨的标志,也因而构成儿童教育中“珍贵而微妙的一部份”。通过对成人秘密分阶段的阐明,儿童才怀着对秘密的崇敬之心,在逐步了解世界概貌的同时,将羞耻感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
〓《嘉年华》剧照
正是这样的“禁忌”,构成现代儿童与成人之间明晰的分野,以及儿童理想的成长路径。
因此,当电视以及短视频代替了具有阅读门槛的书籍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时,成人竭力向儿童隐瞒的秘密被无情地戳破。当错综复杂的信息如潮水向听众满溢时,儿童“提前”接触到成人世界的种种秘闻,内心急剧“早熟”。
“儿童必须通过提问步入成人的世界。因为媒介,儿童的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替代。于是,我们的女儿不能借助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那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女儿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与一大堆的答案。”波兹曼这样写道。
波兹曼的确诊,挺好地道明了今时明日小孩们玩梗的“病因”:儿童的“早熟”,是社会在传播结构变迁下无法逆转的趋势。当智能手机替代电视后,这一趋势愈发得到了加强。假如说电视一直有公共观看的属性、有严格的节目审查制度,这么私人化的手机和蓬勃的自媒体,则将成人企图保护的秘密诠释得更为肉麻。
与互联网伴生的另一个后果是,当儿童起初因无知而朴素的世界迅速倒塌时,她们以自己的力量构建起了一个中学生的独立世界。这个世界构成了迥异于成人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圈层。
〓《少年法院》剧照
当我们将高中生间的热梗视作一种“社交货币”时,便很容易理解她们的玩梗行为。正如成年人流行citywalk、追捧洞洞鞋,高中生也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社交“硬通货”,并借此构成群体内部的认同。
岳亭观察到,当班里的中学生大跳“电摇”、出口成“梗”时,她们所在乎的是博得别人的眼神,哪怕眼神里并非浑然是赞赏。“这是一种自我满足感,或则说虚荣心的实现。”
“我母亲显然并不晓得‘鸡你太美’的来源。我和他讲了以后,他才晓得原先只是跳舞像这四个字,但他还是想模仿,认为能逗乐朋友。所以,(这个梗)有些像是小孩们的社交工具。”杜岚说。
谁在“定制”儿童
在朱文洁上传到B站的公开课视频开头,当中学生看到“背带裤”就发笑时,她问中学生,“哪里好笑?”此时,弹幕上飘过一片成年听众的评论:“对不起而且真的挺好笑”“换我我也忍不住”。
同一片海域里“冲浪”、同一个“好笑的梗”,为什么成人就能免予批判地自由抒发,儿子却不行?
或则说,当我们觉得“网梗侵蚀了儿童的质朴”时,我们为什么假设儿童本应“纯真”?
循着波兹曼关于童年的定义,我们可以发觉,当作人向儿童保持秘密并逐渐出炉时,两者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信息等级秩序。在这一秩序下,成人代表着权威与控制,儿童则稳居愈加被动的位置:她们暂时还没有权力,公开表达成人所接触到的那种庸俗、污秽、残酷的世界。
而这一体系的底层逻辑是,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制力。
儿童在生理和社会心理层面仍未成熟、有待发展,是现代童年观的基本前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让·皮亚杰提出的线性发展理论。在他看来,童年须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臻至成熟。当儿童通往圆满的成人状态,也就完成了思想从简单到复杂、行为从非理智到理智的进化。
〓《你好,旧岁月》剧照
但是,线性发展理论却包含着一种致命的价值取向——当童年的一切被视为朝着成年的“未来”而努力时,真正发生在“当下”的童年便沦为工具。儿童被作为成人的附属,成年则被晕染上成熟完满的光环。
身为成人,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所提到的大多数童年,并不由儿童自己代言,而是由我们自己来描画的。
“成人通过创造童年的定义,从而创造了儿童的生活款式和内容。”《童年之死》的作者大卫·帕金瀚强调,成人建构童年的观念是为了抒发自己某种情感、记忆或则期望。波兹曼也有类似的抒发:“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女儿成为何的时侯,虽然是在说我们自己是哪些。”
为此,成人在对儿童的注视中,投入了一定程度的自大与想像。这也造成她们在面对儿童问题时容易滑向两个极端:或假定儿子们纤尘不染,或过度担心儿子头上的“恶”。
〓《隐秘的角落》剧照
社会学家克里斯·简克斯从历史上归纳了两种关于儿童的精典观念:酒神式儿童观,与阿波罗式儿童观。后者觉得儿子们是小恶魔,天生顽皮、不守规矩;前者则将女儿们描摹成小天使,生来善良无辜。但是,这两种观念无不从静态刻板的角度理解儿童,无论“好”或“坏”,儿童的行为都被认定为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必须由成年人加以打造或控制。
怜惜与怨怼,从而构成大人对儿童的认知基调。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高中生“玩梗”进入公共视野时,我们会形成沉痛的疑虑。由于,我们一方面觉得其天真脆弱,不容污染,一方面又担心她们一经污染,便坠入深渊。
“成年人在过往生活中已然产生了一定的掌控感,认为自己能掌控小孩的看法和需求,但事实挑战了她们的这些自大。她们处于一种自大被严打的状况,会形成一定的失控感。”南京学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费俊峰向南风窗解释道。
渐趋扁平化的网路,正在使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范与控制力所不逮,起码在文化方面这么——让父母头痛的高中生“玩梗”就是例证。
玛格丽特·米德在其专著《文化与承诺》中指出,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日新月异、信息公开的世界,成年人早已不能饰演年青人的导师角色,因而造成了一种“信仰危机”。
在波兹曼笔下,电子媒介的冲击打破了成人与儿童间“权威—好奇”关系的平衡,这一冲击在智能手机时代来得尤为猛烈。嘈杂的短视频里,对童年的定义权、对儿童行为的掌控,正加速从成人手中逸散。
这一冲击与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更新对于儿童的认知:倘若达到有效的教育,首先,我们怎么做到真正的走进与理解?
空白书写板,或一株野生的动物?
“应对之道是‘正常化’。亲子、师生之间不加衡量与质疑地平等沟通。我们带着好奇去了解,女儿们的抒发是哪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抒发,她们满足了哪些。”针对高中生“玩梗”,费俊峰对南风窗强调。
面对“网梗”在高中生与成年人之间竖起的屏障,解决的良药,惟有理解与沟通。
朱文洁在那堂走红的班会课上,是这样对中学生们说的:“气球是空心的,所以当一阵风飘过来的时侯,汽球就走掉了;而蝴蝶在风吹起时,会迎风蹁跹。它们的区别在于,蝴蝶面对风,有自己的思索。小同学们,大家是乐意当汽球,还是当蝴蝶?”
〓朱文洁用“做有生命、会思索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汽球”引导高中生理解“网络烂梗”
岳亭告诉南风窗,网路文化十分考验中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三年级的儿子正处在自主意识发展和诠释的阶段,他会借助这一点作出引导。“我跟中学生说,我们都是高年级的女儿,高年级小孩要有自己的判定,对不对?”
曹茉则悉心设计了一堂主题为“孩子,擦亮你的耳朵”的班会课。她先是让小孩们小组讨论,区分出“积极向下/粗俗不健康的网路用语”,又播放了一则述说网路烂梗对人引起伤害的案例故事,女儿们对故事主人公纷纷写下开导的小字条,“可可妈妈不要伤心,我们就会支持你!”在批判之外,她还从报刊新闻里截取了一些网路语言使用得当的句子,让中学生们从中感受,应该怎样正确地运用网梗。
从“网络冲击下一代”的恐惧里回过神来,我们会发觉,在无法逆转的技术趋势下,才能努力的功课是,我们怎么建设温润的亲子和师生关系,怎么在成人与儿童间构建通畅、健康的相处。
我们对于儿童应怎样教育的所有想法,可以归结为两种迥然不同的比喻。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人类的脑子生来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为此,儿童正如一本仍未写好的书,在儿童的心灵上写下的内容,致使书册被塞满,儿童由此迈向成熟。
〓《少年法院》剧照
而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儿童是一株野生的动物,其生长是有机和自然的,几乎不能靠书本来获得改善。儿童具有自发性、纯洁、力量和欢乐的美德,只要不被文明的阴影所窒息就早已是幸好。
“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详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我们才能获得的启示是,既尊重儿童的自有天性,又使其得到循序渐进的教化与培植,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双向沟通很重要。无论网路用语、电子游戏还是某种行为,家庭里应有更多的开放式讨论,让儿子收获不同的见解小孩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产生自己的判别。”家长杜岚对南风窗表示。
比如,儿子以前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花钱去听某位歌手的演唱会。她解释,由于这位歌手的歌声非常能导致她的共鸣。这时,儿子的父亲说自己的偶像是姚明,他给儿子播放了姚明的赛事片断和纪录片,说姚明除了努力,还诙谐、举重若轻。“从那之后,小孩就比较理解‘偶像’这件事了。”
乔乔是一名六年级高中生的父母,时常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她和儿子之间的对话。有一次,父亲对她发“麻麻,comeon的胃,接呀”,乔乔不明所以,百度以后回复小孩,“麻麻应当接ABC?”她在贴子里写,“以为我会唱孤勇者早已捉住她的心了,没想到还有一个comeon的喂(掩面)”。
〓乔乔和母亲的聊天记录/图源受访者
“我和她的交往模式更像是同学,从来不会由于自己是她丈夫,就拿这个身分要求她、压制她,所以她很乐于跟我分享。”乔乔说,她还能站在女儿们的角度理解她们的世界,由于自己也曾从这个年纪走过来。
“其实收获还是蛮多的,我了解到儿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算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小版。她们之间会有复杂的关系,也会有积极向下的一面。”
“我希望,成人和儿童之间是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我们在对话中愈发地了解彼此,同时也保有自己。如同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我在你的耳朵里听到了我,在我的耳朵里听到了你,但你是你,我是我。”费俊峰说。
(文中杨桃、张适、杜岚、曹茉、岳亭、乔乔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