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留学白皮书发布,大龄留学人群上升,是逃避还是重启?

留学资讯2025-09-16 11:20:44佚名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再去海外深造的人持续增加。2023年5月,新东方教育发布了《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报告中的数据表明,过去五年间,25岁及以上硕士博士意向群体数量稳步上升,到2023年已占总人数的12%。这部分人群中,有许多是已经进入职场的成年人。

三四十岁,在整个人生旅途中,年纪尚轻,但在学生群体里,已经算是成年人了。社会对于晚辈留学现象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去深造是为了躲避现实中的困境,也有很多人赞赏他们勇于突破常规、重新塑造人生的决心。对于“留学优势是否依然存在”的疑问,人们开始思考,是否应该牺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投入巨额资金与时间前往海外深造,这样的选择是否划算?这种年纪偏大的留学行为,究竟是为了躲避眼前的困境,还是为了积蓄力量,开启新的征程?

文_苏素

文章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222期

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

摆脱“中年职场危机”

想要出国留学_大龄留学人群_职场中年危机二次成长

职业生涯中存在不易察觉的“黄金时期”,即从离开大学到三十五至四十岁这段时期,一旦超出这个阶段,便容易遭遇“中年职业困境”。国内某个知名求职网站曾开展一项题为“你的职业中年困境是否已经显现?”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百分之八十四点零六的从业者陷入“中年职业困境”。再加上后疫情时期工作机会的竞争愈发激烈,使得“中年职业困境”的现象更加突出。

四十三岁之际,张亮计划前往海外深造。先前供职于网络公司,担任市场主管的他,毫无预兆地遭遇了解雇。随后,他在招聘网站上递交了数十份个人申请,目睹心仪职位的要求从主管、经理层层降低至助理,却始终未能获得录用通知。他转而考取资格认证,尝试运营自媒体,积极探寻其他可能,然而依旧看不到前景的明朗化。

张亮尝试了半年的努力却毫无进展,于是他决定到国外继续深造,希望借此获得新的发展。二零二二年岁末,张亮着手申请美国的高等学府。凭借过往的职场经验,他获得了六所知名大学的入学许可。经过慎重比较,他最终决定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的学科方向是此前未曾接触过的非营利机构运作。

过去这些年我主要从事市场相关工作,但在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非营利领域才是我最热爱的方向,并且也更适合长远发展。张亮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而克服中年危机。

付晓宇和张亮的目标如出一辙,他在互联网领域服务了八个年头,同样选择去美国深造商业学科,程序员群体中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三十岁之后,若继续从事编程工作而不担任管理职务,则视为人生失败,互联网行业里,纯粹的技术岗位发展前景通常较为狭窄,三十多岁若未能晋升管理层,极有可能遭到淘汰,届时将遭遇“三十五岁职场危机”。

想要出国留学_大龄留学人群_职场中年危机二次成长

我现在到国外求学,获得了管理学方面的学历,等学成归国,就有机会转行去做管理工作了。而且,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以后想要获得晋升或者更换工作,也会更有优势,我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能够尽早避开所谓的‘35岁职业风险’。付晓宇这样说道。

寻求二次择业的机会

大龄留学群体中,部分人因为个人志趣或事业考虑而改换专业方向,目的是为了争取新的就业选择。

赵伊楠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她曾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她决定放弃当前的工作,选择出国深造,目的非常清晰:她原本从事的岗位薪资待遇和环境都不错,但她对创意领域充满热情,希望转行进入广告行业。出国读书为她提供了重新选择职业道路的契机。

赵伊楠觉得,出国深造不仅能获得一个崭新的学历,还能再次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这些条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碰到。她坦言,进入职场后才清楚,除了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样重要。留学期间可以结识更多同伴和业内资深人士,从而拓展社交圈。将来大家能够彼此交流情报、探讨合作,这算是一笔宝贵的经历。

想要出国留学_大龄留学人群_职场中年危机二次成长

王琛也有过相近的过往。她于32岁之际,前往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进修硕士,专业领域是传播学。此番求学之前,她曾在新加坡工作了五年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转向传播,意味着一个相当大的职业转变。王琛认为,跨学科留学是她实现职业转型的关键途径。

转行能否借助留学成功尚难预料,不过王琛对此很有把握。她觉得,“年纪稍长”的留学生比起刚毕业的学生,其实有不少长处:许多改换专业的人,凭借经历和先前的工作履历,对跨领域课题的认识会更为透彻,对于撰写论文的构思也更容易领会。而且,许多年纪偏大的海外学子已经具备丰富的职业背景,他们通常会集中精力获取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寻求职业转型时,就能有效减少摸索的过程。

去探索更多的可能

周允今年三十岁,已经参加工作,他选择再次出国深造,是为了达成一个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个心愿源于他的专业背景和兴趣,他大学本科学习的是英语,德语则是他的第二外语,他一直渴望去欧洲旅行,因为他觉得既然掌握了欧洲的语言,欣赏了那么多相关的电影,如果不去亲眼看看那里的风景,那会非常遗憾。

周允大学一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她年龄渐渐变大,去欧洲深造的念头愈发迫切。周围的人却不停地劝她放弃这个想法,有人说她年纪不小了,和同学之间年龄差距明显,一起学习会很别扭,还有人建议她先找份好工作,然后早点结婚生子,诸如此类。然而,周允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她渴望出国求学,亲眼见识一下外面的天地。人生本就是一道选择题,不该只有“到了年纪就必须组建家庭、繁衍后代”这一种答案。

周允高中时最向往的学科是历史,却因意外没能报考,这件事让她一直耿耿于怀。经过一段异常艰难的申请过程,她最终被意大利一所大学看中,攻读的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历史学科。

大龄留学人群_职场中年危机二次成长_想要出国留学

夏麦是在34岁那年做出了出国深造的选择,她在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完成了本科学业和硕士研究,职业生涯在金融行业已经持续了十年。她在北京生活,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和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如果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就换下一份工作,日子过得平淡无奇。有一天,她忽然领悟到,如果现在不去做某些事情,或许未来再也无法有机会了。

我是个有追求的人,不把目标达成很难甘心。大学时代夏麦就萌生过海外深造的念头,可转而投身职场后,这个心愿便耽搁下来。往后十多年间,留学这个念想总像野草般倔强,时隐时现却从未真正消失。促使我决心出国的原因有不少,既想在金融商科领域系统进修,也想借此机会谋求职业生涯的蜕变。夏麦曾经健康状况不佳,在寻求治疗期间逐渐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并非仅限于职业贝语网校,趁年岁尚轻,应当努力追求个人抱负,去发掘更多人生际遇。她于三十七岁那年,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逆“社会时钟”而行,值得吗?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加顿曾经阐述过“社会时钟”这一理论想要出国留学,它指的是一种得到社会主流文化认同的生活步调。对于很多人而言,遵循“社会时钟”,人生遭遇挫折的机会会减少,生活也会感觉更顺畅。然而,诸如张亮、周允、夏麦这些“高龄”留学群体,他们选择主动违背“社会时钟”,自然会承受更多挑战。

首要的是“岁月不安”。中青网曾实施一项调研,调研指出三十至三十四岁是容易产生“岁月不安”的时期。在访谈里,许多人都会提及“不安”这个表述:同辈人的事业已经取得初步成功,而自身还在求学,会感到显著的差距和不安情绪。

我偶尔也会对自己不生育却坚持深造的选择感到迷茫。我的本科同学几乎都已为人父母。然而在意大利,这种对年龄的过分担忧会减轻许多。周允的班级里,同学们的年龄跨度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不等,其中一些人的年纪甚至超过了授课老师。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她时常能碰见一些须发斑白的老年读者背着书包,拿着手提电脑,赶在清晨就到图书室抢占座位,这样的情景总能让她倍感振奋,她从不为当初选择出国深造感到懊恼,只要心中怀揣着追求的事业和远大的志向,年纪根本不会成为阻碍,她对此信念坚定地表示。

大龄留学人群_想要出国留学_职场中年危机二次成长

接下来要谈的是“成本效益”的考量。早些时候,出国深造被视为“加分”的方式,不过现在情况有所不同。当前经济形势不佳,许多人倾向于利用年轻时光在就业市场上寻求晋升。当社交平台上频繁讨论“归国者收入难以覆盖教育开销”的话题时,花数年宝贵光阴,远渡重洋去当“经济困难的学生”,究竟是否划算?

张亮拿到了芝加哥大学发放的两万美元助学金,然而在美国读一年制硕士,个人还需承担四十多万元的开销,这个花费实在很高。用投入产出比来计算,这笔钱算是白花了。他坦言,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要收回成本的想法想要出国留学,他根本不会选择出国深造。他这样风趣地评价自己的决定。

我从事金融财务分析工作,不过我认为留学不该以“投入产出比”作为评判标准,夏麦表示,对于我而言,出国深造最关键的是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我能与诺贝尔奖得主对话,可以和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同学们互动,他们给我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使我更加自信和刚毅。这些收获都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某种层面上讲,“高龄”出国深造是社会包容性增强的体现。在多元的环境中,能获得多样选项实属幸运。职业并非生命全程的唯一,成就亦有多种诠释,能否再度启程取决于是否已构思好未来的人生蓝图。任何抉择都应获得敬意,只要明确目标,不论何时开启新篇章都不为迟。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22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