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庐山真实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山里面。观察山景是这个样子起步网校,观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现在不少观点提出,我国对日本的了解相当有限,诸多复杂因素里,或许有个值得留意的问题:中日同属东方儒学文化圈,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交织在一起,非常不易分辨清楚。圈外人士可能看得更明白些,否则,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探讨日本的长篇巨著《菊与刀》也不会多年来被文化研究领域推崇为必读之作。
格里高利·克拉克是个研究日本的外国人。他现年71岁,是澳大利亚籍学者,担任日本国际教养大学副校长一职。他早年曾在牛津大学深造,之后为澳大利亚政府服务多年,后来移居日本。他在好几所大学执教生涯持续了三十年以上,写作成果相当丰富。此外,他还去香港进修过中文课程。
作者与他相识,是在世界公众论坛“文明对话”第五届年会,那是一个由俄罗斯、印度、希腊联合举办的会议,对中国文化给予了格外关注,特地设置了“全球对话背景下的中国文明”圆桌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数位日本学者,分享日本文明的特色,毕竟,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儒学,并且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演变。
关于中日儒学不同之处的讨论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日本儒学舍弃了孔子的“仁”学说,孔子提倡即使对敌人也要施行仁爱宽恕,而日本没有这样的观念,否则,也不会在日本侵华期间出现那么多残暴行为。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对此有深入分析。
克拉克先生是一位西方人,他既认识到那些不同之处,又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日本是个岛国,是从乡村文化演变来的,他们的价值观源于本能,或者说,更富情感,也更注重实际;而中国是大陆文化,与外界长期发生冲突和往来,所以价值观更偏向理性。根据这个,他归纳了日本人的十四项特质,在克拉克先生同意后,笔者将这十四项特质逐一说明如下:
他们非常注重集体观念,倾向于服从指令。这种特性我们相当了解,日本人做事往往步调一致,优点是易于指挥和控制,缺点是倘若被不良势力操控,整个国家可能会盲目追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的侵略行为就是显著体现。
第二种情况是人际交往中难以置信的坦率。作者对此感受颇深:在大阪郊外某个村庄的汽车站旁,摆放着装袋的新鲜蔬菜,旁边用一根坏木牌标明每袋100日元,没有任何看管人员,完全依靠购买者自觉将钱投入一个储蓄罐式的箱子里。在日本,物品遗失不必过分担忧,通常拾到者会将其送到最近的警察局处理。
第三,日本人追求极致,崇尚规整。他们维护秩序的特点,举世瞩目。在著名观光地,领队挥动小标识引导,众人肃静列队,步调一致前行,多是日本人。他们对于整洁的渴望,尤其体现在对卫生设施的维护上。日本旅馆的房间通常面积有限,不过它们的卫生间必定非常整洁,条件较好的还会配备智能化的“豪华”马桶,这个特点无需赘述,体验过的人都能明白。
第四,爱好亲手制作物件;第五,团队协作精神突出,倾向于家族式组织方式;第六,对于外来事物和观念接纳度高,但对于外来人员却表现出排他性。克拉克先生指出,从第三点至第六点,是日本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质在中国人和日本人身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况。中国人崇尚“难得糊涂”和“中庸之道”,倾向于阐述大道理而疏于处理实际工作,对于陌生的观念常常抱有抵触心理,然而面对外国友人却能展现出包容胸怀。
第七,思想观念比较单薄。这一点在日本政坛体现得非常清楚。看似水火不容的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党派日本人性格,在治国思想上几乎没什么区别,正因如此,2006年小泉纯一郎凭借推行邮政改革这一主张,出人意料地赢得了选举。
第八日本人性格,性情冲动,好战成性。全面侵华的战火越烧越旺,毫无止境,酿成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就是例证。
第九,外交、经济政策缺少长远规划。克拉克先生指出,日本的外交行为没有原则,属于典型的投机取巧;而经济政策的目光短浅,也是导致经济出现“停滞的十年”的重要原因。
第十,存在理性精神方面的不足。比如,日本的基础教育开展得不错,但到了大学阶段教育水平就差很多,日本没有理性精神,缺少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第十一,中央政权实力孱弱,派系纷争显著。克拉克先生指出,即便中央政权不存在,日本各区域、各部门仍能有序开展事务。
道德的根本在于看重耻辱,而非关注罪过。这解释了日本人为何举止得体,面带微笑,遵守规则,待人真诚,却不愿严肃反思过去的错误行为。
第十三条,对于法规条文感到反感,这种态度让人难以理解,毕竟日本在亚洲地区属于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然而,有日本友人表示,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私下沟通化解矛盾,只有在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诉讼途径。
第十四,倾向独特性,不喜广泛性。中国与日本在古代都历经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的封建时期包含众多规则,而日本则仅有具体做法,缺少通用的原则。
克拉克归纳的日本人的这14个特质,属于个人见解,我在这儿“借用他人之花,敬献给你”,是否认同,任由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