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课改要求重构课堂规范,传统规范束缚学生?

留学资讯2025-09-26 10:10:51佚名

教育主管部门最近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多个层面给出了明确指引。需要改进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教学活动形式,需要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课堂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重新设定课堂标准,是贯彻新标准的核心步骤。

常规的课堂要求,主要针对学生的听课习惯和活动进行规范。比如,听讲时需端正坐姿,具体要求是头部摆正、身体挺直、双脚平放,目光要直视前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怎样的身体姿势更有助于学习呢?毫无疑问,只有让身体得到放松,才能实现思维的活跃。

常规的课堂纪律,规定学生不能随意交谈。发言需先举手,经教师允许方可进行。教师提问时,常出现众多学生举手,都想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点选某位学生回应后,其余未获选的孩子们,无不感到沮丧,心中明明有答案却无法陈述。人的天性喜欢抒发情感起步网校,学生享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在那些严格限制学生说话权利的课堂规则下,孩子们渐渐习惯了沉默,最终失去了表达想法的冲动。我们观察到,学生年级越高,主动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长大后大多都不再习惯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之中,体现了他们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探索热情高涨,是他们专心致志、深入钻研的成果。正是这种踊跃的参与,才促成课堂里观点交锋、互动沟通、即时回应的教学目标达成。这种“争辩”也为课堂的动态发展和即时管理创造了宝贵条件,对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深度学习具有独特价值。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课堂规则应当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需要支持学生畅所欲言,确保每节课都有若干时段让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做法的长远意义和作用将非常显著。

此外,教师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言论,通常依据是否契合当下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助于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作为衡量标准,学生任何偏离此标准的回应,即便内容翔实,也难以获得教师的认可。日子久了,学生为了博取老师的好评,就摸透了课堂教学的套路,进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考藏起来,渐渐地塑造出双重性格,这种以实用主义为特点的特质,与课堂教学培养品德和人才的目标正好相反。

推行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重心需从单向传递知识转变为双向互动沟通;学生知识获取途径要变被动吸收、死记硬背、机械复现为主动探索、深度思考、自由阐述;教师教学实践重点须从全面解析、详尽讲解、透彻阐释调整为引导思考、促进沟通、协同进步。因此,要关注课堂的规范,需要深入思考那些普遍存在的传统课堂规范,究竟什么样的规范才是正常、人道、理性新课程标准,并且以学生的自由和解放为出发点的,这就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不科学、不恰当、违背学生天性、影响下一代长远进步的课堂规范。

许林曾任江苏省盐城市教科所的领导职务,现在则担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外聘顾问,这一信息来源于《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刊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