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你知道多少?和祭祀、踏青都有关

留学资讯2025-10-10 11:10:07佚名

清明节历史起源_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_清明节习俗活动

清明节

中国的清明节源自周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岁月,这个节日最初并不如寒食节受重视,由于两者日期相近,民间慢慢将习俗结合,到了隋唐时期(581至907年),寒食与清明逐渐合并,共同形成祭扫先人的节日,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清明节,从此,踏青祭祖便成为中华民族的惯例。

清明节,也被称作祭扫日、幽冥日、阴间节,和七月十五的鬼节、十月初一的送寒衣节,一同被归为三大祭奠日,这些节日都跟供奉亡灵有关。

清明节,亦称踏青节,依据阳历留学之路,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此时春光灿烂草木复苏,是人们外出游玩,古人称之为踏青的佳期,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并举行多种体育活动的风俗。清明节在古时还叫做三月节,拥有超过2000年的悠久历史。

清明节大约在公历四月五日左右,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全部二十四节气里,清明和冬至是既当节气又当节日的。这个节日的本意是指天气开始变暖,万物逐渐苏醒,适合进行春耕和播种。古人把清明分为三个阶段来观察:第一阶段是白桐树开花,第二阶段是田鼠变成了鹌鹑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第三阶段是彩虹开始出现。就是说此时节,白桐花率先绽放,随后那些喜欢阴凉的地方的田鼠就消失了,全都退回到地底下的巢穴里,再者,雨后天空之中能够看见绚丽的七彩桥。

二十四节气能够准确体现一年当中四季气温、降水、动植物生长等变化情况,因此古人借助它来规划农业生产。《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记载:“春分之后十五天,当北斗指向乙位时,清明风便会出现。”而《岁时百问》则解释道:“此时万物都在生长,环境显得干净清爽明亮,所以称为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就开始上升,降雨量也随之增加,这正是一年之中进行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期。因此流传着“清明时节适合种植瓜果和豆类作物”、“清明期间是植树造林的最好时机”这样的民间说法。这表明这个时间节点和农业耕作活动联系紧密。

清明这个节日,跟单纯的节气不太一样。节气主要是标示物候更替和时序流转的节点,而节日则往往带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纪念内涵。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祭奠先人的重要日子,主要用来祭拜祖先和清理墓地。清理墓地也被叫做上坟,是人们缅怀逝者的一种仪式。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这天进行上坟活动。依照传统规矩,祭扫祖坟时,人们需带着饮品点心、纸钱等物件前往墓园,将食品供奉于先人墓碑前,接着焚烧纸钱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为坟冢添上新土,摘几根青翠的嫩枝栽在墓上,随后低头行礼祭奠,最终享用酒食返回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篇:“清明那日细雨连绵,路上旅人倍感凄凉,请问何处可以买得酒家?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村旁。”描绘了清明节独有的氛围。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