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水果礼盒多样,中国成全球最大水果消费国,新趋势来了

留学方案2025-10-07 21:11:25佚名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家家户户都摆放着色彩缤纷的水果礼盒,有些是购置用来馈赠亲友的,有些是收到的馈赠,有些趁着假期自我犒赏一番的,还有些是亲手制作的……

登门赠送鲜果,是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的交往习惯;品尝瓜果能够强身健体、控制体重,用鲜果来奖励自己,也渐渐变成了年轻群体关爱自身、营造生活韵味的一种方式。

如今水果不再像过去那样稀缺,它们已经普及到普通民众的餐桌上。根据央视财经最近的报道,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既是水果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水果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水果的总产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整体消费量增加,国人享用水果显现诸多新颖动向,例如偏爱选购海外产品,水果甜度持续提升,部分珍稀品种因市场热捧而不断推陈出新……作为全球首要消费市场与生产大国,其中还潜藏多少关于水果的奥秘?

中国人每年能吃多少水果?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水果占据着重要位置。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每个人每天至少要摄入220克到350克的水果。

因为从前物质匮乏,水果对许多人来说算是奢侈享受。1961年全球人均年果品摄取量达37.5公斤,中国却只有3.9公斤,以每日推荐食量计算,这点量仅能维持十三天。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人每天平均能吃300克水果,勉强达标,但跟60年前比,进步非常大,是印度人口大国的一半,已经达到水果生产大国西班牙的水平,而邻近的日本还停留在60年前。

2022年,国内水果销售总额达到13814.57亿元,相当于人均月均水果支出82元,每斤水果均价为4.38元。

这一成就源于国内水果种植规模的显著增长,1993年,我国水果总产量跃居全球首位,达到3011万吨,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一番贝语网校,达到了23302.6万吨,再过十年,到了2023年,产量进一步攀升至32744.3万吨。

国产水果VS进口水果,谁更受欢迎?

中国水果产出数量很大,但国内仍是水果的净输入地区,2024年输入数量达到818.4万吨,比输出数量多出一半。一方面,购买者希望品尝到非本季的、种类丰富的水果;另一方面,销售者希望延长售卖时间、降低损耗程度,而输入的水果商业运作很成熟,因此成为双方都满意的方案。目前,中国水果消费中有7%是通过输入来满足的。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_中国水果消费趋势_进口水果市场分析

苹果、柑橘、梨、葡萄、核桃、葡萄柚、橙、柠檬、柿子这类水果在出口总量中占主导地位,香蕉、榴莲、椰子、樱桃、龙眼、山竹、火龙果、菠萝这些热带水果在进口总量中数量最多。

这类南方水果别致、尊贵、美味,时常被称作“时髦果品”。只是因为天气、土地等环境因素制约,收成稀少,结果期短暂,国内民众“心仪却难获得”。

榴莲仅限于国内极少数区域生长,因而需要从国外引进,而作为第二大宗进口水果的车厘子,在冬季春节前后需求旺盛的时段无法在中国收获,因此只能采购南半球的应季车厘子,目前中国百分之八十的车厘子来自智利,而智利出口车厘子的总额中百分之九十也由中国承接。

除开自然环境因素,让进口水果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其培育过程、栽种环节、维护措施以及质量检验等方面,都更为完善。

猕猴桃是个很好的例子。新西兰佳沛猕猴桃,也就是奇异果,如今在中国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其实猕猴桃最早是生长在中国,而且中国猕猴桃的全球产量是最多的。

国内水果的版权制度尚处起步阶段,即便掌握了绝大多数猕猴桃种类,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依旧十分困难,新开发出的品种难以售出版权,因而无法盈利;新西兰的佳沛公司每年向研究机构投入数百万资金,并雇佣两百多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品种改良工作。中国水果领域商标观念相当淡薄,同时未能构建起规范化的生产体系以及稳固的果园基地;与此相对,佳沛则与果农及果园进行紧密协作,推行一致的种植、管理以及收获规范,逐步赢得了顾客的认可。

因此,在特殊的热带水果之外,国产的传统水果也产生了进口的依赖性。目前,盒马、叮咚、小象、百果园这些连锁超市里售卖的多是进口的香蕉。这些进口香蕉不仅能够做到全年稳定供应,而且其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商品化的处理方式,再加上完善的冷链运输体系,都能显著降低损耗,加强品质管理,并且延长果实的保鲜时间。

现在“物不稀奇”了,进口水果虽然美味,但大多价格低廉,常见了。比如进口车厘子,不仅比国产樱桃个头更大,口感更甜,香气更足,而且因为外壳厚实、质地坚硬,更方便长途运输和保存——尽管经过45天的跨洋航行抵达国内,车厘子的平均价格仍然比国产樱桃便宜。

进口水果,深受顾客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其稀有且档次高,另一方面是因其品质优良,且经过精细加工,符合市场需求。

打破地域和时令,靠的是什么?

荔枝被视为古代上等水果,源自岭南或四川,将其输送到北方的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荔枝非常容易腐坏,保持新鲜十分困难,为此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只有身份显赫的权贵才有机会享用。

如今,运送与保存荔枝已非中国人品尝此果的障碍。人们懂得在果实未熟时便进行采收,建立冷藏设施,并且创造了冷水清洁、添加0.1%维他命C液体浸泡的方法,辅以低氧环境包裹、零下35度快速冷冻的保鲜技术,结合持续进步的冷藏运输体系,“水果随便吃”的理想即将实现。

蓝莓等水果能够实现全年鲜果供应,这背后还有其他因素,种植技术的进步和种植区域的拓展是重要原因,中国水果种植在尝试突破地理和气候的束缚,将果苗从南移到北,从东带到西,因此蓝莓在一年中不同时段都有成熟的品种,从而延长了其供应时间。

进口水果市场分析_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_中国水果消费趋势

另有一些果农,意图率先售卖,获取厚利,便过度使用化学肥料、酸度调节品,或是提前采摘,例如耙耙柑本该在二三月成熟,却借助特殊手段在十一月就上市了。购买者虽然能在非时令时节品尝到果实,但未必是件好事。

被制造的“超级水果”,还有哪些附加价值?

“超级水果”这一术语源自2004年,由美国两位食品行业分析专家朱利安·梅尔廷和卡尔·克劳福德合著的《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一书提出,该概念具备六大特征,包括味觉吸引力强、品种独特、食用便捷、产量稳定可控、具有潜在的健康价值,以及实施全面的市场推广策略,具备这些条件即可形成超级水果。由此可见,超级水果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经过人为刻意培育而得。

过去,那些适应性强的、生长简单的、栽种方便的水果,才是普通人家经常见到的,像枣子、桃子、李子、梨子、石榴这些。超级水果则是随着生产进步、社会变迁而出现的。

当外来之物变得普遍,技艺超越天成,人们愿意在瓜果上投入的资本持续增长,这就促使某些人选择去发掘那些尚未被广泛认知、却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果实,以此创造新的商机,吸引关注。这种新奇的特质,关键在于能为购买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感受,同时让那些专注于水果产业的经营者有机会从基础阶段切入,赢得竞争优势。

业内专家认为,蓝莓是所有水果中最耀眼的。根据购买者评价,这种水果的外形、作用以及内在品质都是第一位的。

2008年,联想等公司开始涉足蓝莓栽培领域,这种水果因含有大量花青素且对视力有益,迅速在中国市场获得认可,时至今日,其水果界的稳固地位和不断攀升的价格令人瞩目,根据惠农网发布的信息,2024年1月至10月间,蓝莓的10个月平均售价为95.2元每公斤,相较于2023年同期,价格增长了31.67%,与2018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了37.07%。

如今互联网普及,直播带货兴起,水果推广变得简单。一篇《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引发巨大关注,结合进口樱桃的奢侈形象和鲜艳色泽,使外国大樱桃成为节日必备商品。

走红成网红水果并不难,油柑、黄皮、芭乐等小众水果相继受到关注,然而要成为真正的顶级水果,却并非易事。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中,健康益处、文化象征、情感满足都能成为人们盲目购买的动机,但味觉吸引力、使用便捷性、供应渠道稳定性才是根本基础。

中国人吃水果,越来越便宜了

近些年,诸如“车厘子随便吃”“榴莲想买就买”“荔枝随处可见”之类的说法不断流行,过去价格高昂甚至极其昂贵的那些水果,如今价格大幅回落,变得普通民众也能负担得起。实际上,随着水果产量迅猛增长,不仅是指那些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品种,各类水果普遍出现了价格下调的情况。

进口水果市场分析_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_中国水果消费趋势

稀少之物价值更高,由于制造工艺和产出量的提升,商品附加值逐渐减弱,果品成本随之降低是情理之中的事,先前备受推崇的荔枝,如今也变得物美价廉了。

然而水果收获量增长非常快,不过最近十年,农田和果园的占地面积总共才多了九成;中国的水果栽培,其实还是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由个人或者家庭单独管理的果园,其实还是国内果园总面积里占大头。这就造成了大家一窝蜂种同样的水果,最后导致产品太多,价格来回变动。

阳光玫瑰是业内普遍感到遗憾的一个案例。这种葡萄于2006年从日本引进,2016年技术成熟后开始逐渐普及,引发了广泛关注,最高价格曾达到300元每斤。在利润的驱使下,果农们纷纷种植阳光玫瑰,其枝蔓迅速遍布各地,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0万亩增加到了2023年的超过120万亩。

阳光玫瑰的“易于栽培”曾被视为长处,后来逐渐转化为短处。业内专家指出,阳光玫瑰最适宜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每亩两千斤上下,然而众多种植者不顾实际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一味追求高收成,导致亩产高达五千斤,个别情况下甚至超过一万斤。

这种葡萄品种适应性很强,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各种种植方式都适用,大幅增加了产量供应。此外,为了节省劳动力、提升收成而不愿修剪花果,造成市场上售卖的两串葡萄,虽然名称相同,但甜度、风味和口感却存在明显差异。

“烂大街”的阳光玫瑰价格被打下来了,品质却回不去了。

一味迎合市场,水果越来越甜

糖分保持能量,诱发多巴胺,嗜甜,是人类的天性。

百果园依据果品的新鲜程度、口感爽脆度、果肉嫩度、香气浓度以及无公害标准,将水果划分为A、B、C三类级别,然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口感鲜甜的果品就是优质果品,相比之下,“甜度高”这种特质比难以量化的“风味浓郁”更易达成,也更为稳定可靠。

研究人员培育出含糖成分更丰富的、糖酸平衡更优的品种,挑选日照时间更久、日夜温差更显著的产地,种植基地探索更精密的种植方法——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水果的优化路径就是追求极致的甜度,就连通常认为带有酸味的李子、蓝莓、橘子等水果,也都在朝着“纯粹甜美”的方向发展。

根据网易数读的数据,2012至2022年这十年期间,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增长了,从14.72%增至19.03%,这个指标涵盖了糖分、酸度以及维生素等成分,并且与含糖量呈现正比关系,含糖量具体是指每100克20摄氏度水溶液里溶解的蔗糖克数;与此同时,杏子的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也提升了,从11.52%上升到14.58%,其增幅超过了20%。

虽然糖分多少决定了食物的甜感,不过,如果吃到的水果过于甜美,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糖分的高低。

中国水果消费趋势_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_进口水果市场分析

水果的甜感程度关键取决于糖酸比例。百香果的含糖程度通常为13%到15%,超过西瓜的10%到12%,然而西瓜却更让人感觉甜美,这是由于它的含酸程度较低。

因此,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增甜成分”,有些是能提升光能利用率的钾类肥料,过多使用会变成堆砌糖分的途径;另一些则是去酸物质,能减缓水果里柠檬酸等有机酸的形成,但用量过大会造成甜酸比例错乱,甚至让药剂里的砷盐、铅、汞等有毒金属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同时果树和土壤也会中毒衰败。更让人担忧的是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一些所谓的“增甜成分”缺乏必要信息,成分含量不清楚,存在更大的风险。

水果过分强调甜美,从业者只顾及这个特点,购买者渐渐感到厌倦和单调,一味迎合购买者,结果反而招致反感。

从水果大国,走向水果强国

中国水果的近六十年,是一条从零到一的逆袭之路。

中国的农业传承源远流长,不过现今在水果制造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的不是传统的积累,而是积极汲取新知、革新方法、不断突破。例如,考虑到国人对爽脆口感的偏爱,将原引进的软质蓝莓培育成了口感更脆的类型;又由于人们吃水果时不愿弄脏双手,研发出了方便剥皮的果冻橙以及耙耙柑新品种。

当前市面上常见的枇杷、山楂、龙眼、杨梅等水果,均为我国本土品种,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如今市场上占有比例更高、引发更多关注的苹果、葡萄、草莓、梨、柑橘等水果的知名品种,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

据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王力荣,担任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的职务,他曾经陈述过,从海外引入的果树种类,占据了国内果树种植总面积的四成,至于苹果、葡萄这类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从五成到九成不等。

日本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红富士苹果、巨峰葡萄、阳光玫瑰葡萄、红颜草莓、耙耙柑也就是春见、丑橘即不知火、黄秋梨、富有脆柿、贝贝南瓜这些品种,均源自日本培育。

中国在引进水果方面颇具头脑,但国产水果也存在不足之处。像猕猴桃这类,曾由中国走向世界,之后又从国外重新引入国内的品种,并非孤例。

水果的知识产权维护存在难题,优质品种的种子屡遭国外抢购,至今缺乏有效对策;国内水果产业长期盈利微薄,时常出现农产品滞销损害农户利益的现象,亟待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此外,国内物流与冷藏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果蔬冷链普及程度仅达三成五,与日本超过九成、美国高达九七成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导致水果在流通过程中损失严重。

近些年,除了“果品不受限制”之外,“果品价格突然上涨”的指责也频繁出现。我国是果品栽培大国,却并非果品栽培强国,还存在诸多改进环节需要实现。

参考资料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_进口水果市场分析_中国水果消费趋势

知识分子:《消失的水果:舌尖上的物种大灭绝》

金错刀:《外国“水果贵族”,集体沦为中国土特产》

获得应用《得到头条》:在市场里,那些“水果较量”:不妨想想哪种水果获利最高?

三联生活周刊:《蓝莓为什么越来越好吃,还越来越便宜了?》

企鹅吃喝指南:《水果为什么甜得越来越无聊了?》

真故实验室:《中产的下一个抠门对象:超级水果》

浪潮工作室:《我们为什么吃不起水果了》

界面新闻:《水果为什么越来越甜了》

网易数独:《水果越来越甜,但我真的吃不下去了》

正解局:《国产猕猴桃困局:产量全球第一,还要大量进口?》

正解局:以六十元一枚的价格出售给迪拜的富裕买家,中国的水果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转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