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六月份刚开始,一起不声不响却影响深远的“学术变动”正在发生。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表明,中国大学普遍进步,整体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共有346所中国大学进入这份榜单,比上一年多了22所,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一跃成为全球上榜院校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既是一系列统计信息的显著转变,也是学术领域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美国教育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减弱,中国的高等学府群体持续崛起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不断向世界领先水平靠拢。
此次排名显示,清华大学位居中国大学之首世界大学排名前十,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37位,较上一年度前进了6名,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名上升至第44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第46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61位,浙江大学则排在第68位,这五所顶尖学府正逐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而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进入榜单的中国大学都实现了程度不一的进步,呈现出整体上共同提高的强劲势头,不再仅仅是少数顶尖学府支撑着整个体系的形象。
美国高校整体表现令人担忧,2025年榜单显示入榜高校数量从329所减少到319所贝语网校,数量明显下降,其中绝大多数高校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顶尖学府如常青藤盟校和全球前十强也未能幸免。这一系列名次变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及外部环境诸多矛盾集中显现的结果:公共财政持续压缩,海外学子数量大幅下降,政界介入日益严重,社会价值认同出现危机,致使美国高校这枚“软实力标志”正承受着全方位的冲击。
这次排名的发布时机特别,正好在美国政府叫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规定之后,无疑传递出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信息,过去标榜为“包容、无拘无束、多种文化并存”的美国学术界,正迅速变得封闭和排外,其后果是全球声望的急剧下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无数国家杰出人才仰慕的学术圣地,此刻正遭遇“不思进取式衰落”的窘境。
中国在这方面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实现了显著的进步。过去十年间,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发展、实施“人才强国”计划等方面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科研产出水平、国际学术影响力、重大成果转化效率以及学科间合作紧密程度均获得大幅提升,成功完成了从单纯追求规模到注重提升水平的转变。大学不再单纯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它们现在是科技研发的核心,是新兴思想产生的摇篮,也是国家关键技术实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学的进步并非完全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持,其成功更多得益于严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高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国家级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开发等尖端领域实现科研的重大进展;不断涌现出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同时培养的人才在科技、制造、航空航天、金融服务等核心产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就业推动作用,中国的高等学府正凭借“国家级核心机构”的角色参与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
当前,中国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号召力持续增强。2024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赴华求学人数增幅逾15%。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中国的高等学府看作是更为划算、科研价值更高、成果转化更易的选择。这表明留学生不再盲目迷信西方的学术传说,而是开始凭借实际考量,支持那些具备扎实科研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大学,表达他们的认可。
这一位次更迭,并非学术界的小范围较量,而是世界知识力量版图调整的征兆。美国高校先前一直掌控着全球科研规范与学术资源调配,现在其主导权受到挑战,这反映了全球“非美国化”倾向在学术界的体现。全球正在转变观念:不再盲目相信“英语即为学问唯一载体”,不再将“西方视为智慧唯一发源地”,转而开始重新评估那些能够促进技术革新、人才成长以及社会进步的教育模式。
这既是中国取得的一个阶段性成就,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成功验证,表明优质教育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系统性政策规划,在知识竞争层面同样能够发挥显著作用。接下来的考验将更为关键,怎样建立国际顶尖的学术创新中心,怎样设计服务全人类长远发展的科研规划,怎样吸引全球青年才俊深度信奉“中国大学模式”,这些都将决定中国高等教育从“受世界瞩目”转变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根本突破。
世事流转之中,国内众多高等学府已积极进取。审视当下西方部分媒体对国内大学评价体系妄加贬低,称之为“数据造假”“行政干预”,其言辞不仅充满嫉妒,更暴露出落后者的焦虑心态。他们无法正视一个现实: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正依靠自身成就重新赢得应有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