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最近,U.S.News和QS先后公布了全球大学排名,在全球高校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的整体实力引人关注。
在两个排名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分别有35所和17所入选,与去年相比,这些入选高校的位次普遍上升,其中一些学校的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三月公布的全球大学学科排行榜里,大湾区不少高等教育机构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榜单中获得了名次,例如香港大学的口腔医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护理专业等,都成功进入了世界前十行列;香港理工大学有七个学科成功跻身全球三十强,香港城市大学有四个学科进入了全球五十强之中,中山大学是今年在学科排名上新增名次最多的学校。
排名的调整,清楚地表明了在全世界大学教育持续变化的形势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团队的逐渐兴盛。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并发展,三个地方都在努力尝试大学教育办学的新方法,慢慢形成了大湾区大学教育共同进步的系统,一起向国际教育的高标准看齐。
这确实需要迅速增强科技领域的较量能力,同时打造先进的生产业构造,并且迅速推进国际科技核心区的建设进程。最近开展的中央与地方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会议表明,必须全面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一体化革新,从而充分调动创新与创造的积极性;要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特点,主动与香港和澳门合作,迅速建立联系更为紧密的创新协作体。
湾区高校集体刷新排位
U.S.News的全球大学评估以学术科研为重心,衡量标准涵盖学术声望、著作发表、文献引用次数、国际协作等。今年发布的U.S.-2026版本全球顶尖高校名单,收录了全球2250所院校。其中,中国大陆高校的入选数量大幅提升。
聚焦到粤港澳地区来看,上榜高校的整体排名都有所提升。
香港中文大学位列第37位,比上一年进步了5个名次;香港大学保持第44位的成绩,与去年相同;香港城市大学从去年的第79位跃升至第54位,提升了25个名次;中山大学今年成功进入前100名,排名第85位。另外,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校的排名,也较去年有所提高,幅度不一。
现阶段,全球范围的科技变革正在激烈进行中,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加强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湾区大学在这次排名中的成果,反映出它们对提高学术水平的不断努力世界名校排名前50强,国际学术界地位和竞争能力也显著提升。
QS的排名更强调整体水平,评估方面涵盖学术探究、职业发展、国际交流、学习感受、环境发展,学术探究占评估的一半比重。
全球大学排行榜囊括了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所高校,中国高校进步显著,今年内地约45%的大学排名实现提升,多项指标表现跻身世界前百行列,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教师论文引用率位列全球前十五,深圳大学作为此次内地上榜的3所非“双一流”高校之一,排名较去年大幅前移五十余位。
近些年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其办学模式创新广受瞩目,采取自主发展和引进名校合作两种方式,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开放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架构。这些年深圳持续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推动教育、人才、创新、产业四者相互促进,旨在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育带动城市产业进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的负责人刘祥,在回答南方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
香港的大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这份排名,五所香港的高等学府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的行列,其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11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32位,香港科技大学排第44位,香港理工大学位列第54位,香港城市大学则排在第63位。去年香港城市大学排在第62位,其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获得了名次的提升。
为何香港高校表现突出?
最近,香港特区教育局发言人就这个排名发表看法,认为这些结果充分体现了特区政府全力帮助本地大学不断进步完善,利用顶尖高校的优势,并且配合学校增加规模提升质量,实施多项措施吸引世界各地杰出人才的成果。特区政府会继续促进本地大学的国际化和多样化进步,这不仅能让香港更有活力,也能为国家发展带来正面作用。
香港非常注重教育水准,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2025年到2028年这三年间,香港特区政府对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提供的整体资助里,大约有78%是用于支持教学活动的。相关发言人指出,会通过多种手段广泛招揽海内外杰出人才,同时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帮助八所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开展各类前沿研究项目。
香港共有五所大学位列世界百强行列。据南方财经记者了解,这些高校近些年针对国际化进程和多元文化融合,以及科研与产业结合、创新与创业培育等多个维度,实施了一系列行动方案,诸如延揽世界级专家学者,深化与国内及海外高校的学术科研联动,增设多元学科课程和跨领域教学项目,并迅速推进前沿学科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纵深协同与创新探索
大湾区大学校在国际榜单中的整体提升,既有当地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作为支撑,例如香港的先前行动,又有广东省借助“提升补充强化”政策、增设新学院等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规模与水平同步增长,同时三地之间在高等教育合作层面的相互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独特的制度条件,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实力雄厚。该地区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始,便肩负着高等教育创新探索的期望。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这一使命得到持续强调。
粤港澳高校联盟现有43所高校为成员,组建了64个专业联盟;港澳高校加入教育部组建的实验室有11个,国家实验室有20个,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有31个;广东已建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创办的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的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分校、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的分校这4所内地与港澳合作的高校。
从整体层面的规划布局,到具体层面的平台构建、联合培养和工程实施等,三地在科研协作、人才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都体现出教育合作全面联动。
港澳高校向内地发展,广东高校向周边地区拓展,这种互动模式为区域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国际教育中心的建设轮廓日益清晰。
例如,港科大(广州)建立了“节点-学科群”灵活的学术体系推动跨领域合作,在模拟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复合型学科能力,设立“核心项目”“先锋计划”等本科生科研活动激发创新研究,此外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借助课程互通、学分彼此承认等方式达成资源整合与强项联动。
去年起开始招生的港城大(东莞),该校相关人士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学校首批开设的本科专业均选自港城大全球排名前20的学科,学生需在大二阶段确定专业方向,超过八成的教师为本校教职工且能实现两地教学,每周一半时间在香港工作,另一半时间在东莞工作。
港城大(东莞)位于松山湖科学城,这里集中了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内的众多国家级科研设施,同时也是华为等众多高科技公司和新型研发机构的所在地,这为学校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势的互通有无,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助力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这也是港澳高校向内地发展的常见策略。
此外,部分位于湾区的新建高校也在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深圳理工大学和大湾区大学这两所定位为新型研究型的高校,前者着重于“新工科”与“新医科”方向,突破了传统理工学科的界限,首批设立了七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院,并借助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和资源进行大学建设。
这所大学同样实行本科阶段不分专业,进入二年级后再确定具体方向的做法。学校已经与国内外的多个顶尖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方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型科研设施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澳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
当地大学持续更新模式拓展进步。以中山大学为例世界名校排名前50强,该机构正筹备实施前沿学科联合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与知识应用推广;华南理工大学专注新兴工程学科,增设百步梯创新教育中心,包含四个专业特色试验项目,着力科研发展,增进学科融合。
另有一些工程如香港岭南大学广州校区、澳门科技大学中山校区正在施工中,许多发展计划正迅速变为现实,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不断深入,大湾区国际教育高地正在蓬勃发展,有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