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5月4日,全球卫生应急小组举行年度新冠病毒专题磋商。该小组向世界卫生组织最高负责人提报了现阶段疫情状况及后续管理方案。5月5日,负责人宣告,新冠病毒已撤销作为“全球突发健康危机”的紧急状态认定。
PHEIC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最严重警戒级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今年5月3日,全球新冠病例累计超过7.6亿,死亡人数接近700万。英国广播公司5月6日援引谭德塞的话报道,实际死亡人数或许将近2000万,几乎是官方统计的三倍。他强调,这种疾病至今仍是重大威胁。
突发状况的平息不代表新冠病毒已经不再是世界范围的医疗隐患。谭德塞在之前的集会上强调,倘若新冠病毒再度引发全球性风险,他会立刻召集权威人士来分析当前状况。
为何解除最高级别警报?
这次取消了最高等级的警报,从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1月认定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算起,已经过去了三年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冠病毒依然在演变,但当前传播的变异体似乎不会导致病情加重。紧急委员会也了解到,全球一共接种了133亿支新冠疫苗。现阶段,百分之八十九的医护人员和百分之八十二的六十岁以上成年人已经接受了第一剂或第二剂免疫接种。
新冠疫苗接种。图/图虫创意
金冬雁教授,这位来自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且专攻病毒学的学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历经三年的抗疫斗争,如今世界卫生组织终止将新冠病毒列为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分量的宣告。
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同时也是在全面审视相关资料之后形成的,谭德塞在5月5日的会议中阐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量,已经从2021年1月每周超过十万例的高峰,跌落至今每周仅略高于三千五百例。
一位国内知名公共卫生学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放眼全球,由于最近三年实施了广泛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经历了大规模的感染浪潮,人群已经形成了免疫保护层,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威胁已显著减弱,所以现在无需再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而是可以将其当作一种常规疾病来管理。
当前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传播的情况下,终止新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是必然趋势,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专家魏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放眼全球,新冠病毒实际上仅限于部分区域发生小范围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决定更像是“事后的认定”,因为在此之前,许多国家已将新冠病毒视为常规性健康问题进行管理。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陆蒙吉,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的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许多国家已经终止了紧急状态的处理方式,欧洲各国的相关管理措施几乎都已取消,从法律角度来说,新冠病毒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危机或公共卫生议题。
多个国家已经解除流行病阶段的诸多管控措施。今年五月一日,美国白宫通告,该国计划于十一月十一日终止对国际访客及联邦雇员的新冠免疫规定,届时新冠病毒的公共卫生危机状态将终止,抵达美国的外籍人士无需提供免疫凭证。
自2021年1月至今,美国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的人数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因病症住院的人数降低了将近九成。放眼全世界,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案例数,已降至这次疫情暴发以来的最少数目。白宫在五月一日发布的文告中说明,尽管接种免疫疫苗,依然是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以及提升工作效能的最关键手段之一,但当前已迈入不同的防控时期,不再需要那些方法。
今年三月十日,荷兰当局正式公布通知,现阶段,病菌仍在民众间流传,不过几乎所有人已经因为接种药物或曾经感染而具备抵抗能力。因此,罹患重症的情况极为罕见。既然病菌不再引发严重的社会层面影响和经济层面阻碍,便无需再执行遏制其扩散的政策。
这个变动非常适时,陆蒙吉认为当前全球疫情已经趋于稳定。第一轮大规模感染过后,人群的免疫保护层逐渐形成。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的免疫能力会慢慢减弱,但减弱的快慢和程度不尽相同。小规模疫情的反复过程中,再次感染的人数持续上升,人群的免疫保护层因此得到进一步加固。在这种状况下,病毒导致人群广泛扩散的机会已经显著降低。
去年十二月下旬,政府卫生部门公布通知,把原本的肺炎病症更名为感染症,从明年一月八日开始,不再把病毒感染列为重点管控的乙类疾病,同时也不属于需要隔离检查的传染病范畴了
4月25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会上通报了最新的入境政策。中国对入境人员的要求有所放宽,但依然需要完成48小时内的抗原检测,并提交海关健康申报。目前国内与出入境相关的管理措施,预计未来会依据实际情况持续调整,魏晟在会上这样说明。
提前制定预案可将峰值压低
最近,国内新冠病毒阳性病例数量正在上升。国家疾控中心4月29日公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表明,过去一周,各省份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数和阳性比例都在增长。4月27日,这两个数据分别是6752例和4.4%,而4月20日时,它们分别是2661例和1.7%。同期,抗原检测的阳性病例数和阳性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喉咙炎”“二阳”也登上热搜。
最近完成的五一假期,依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全国范围内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总计达到2.74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百分之七十。
6日凌晨,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此次五一期间,医院急诊科接待的发热病人数量虽然出现一些增长,但与甲流高发时的水平相比要低得多,城市下水道中的病毒指标虽然有所反弹,但依旧维持着非常低的数值。中国检测到的新冠病毒变种,正慢慢和国际上传播的变种变得一样,都以XBB为主,而且病情的严重性并未给医疗系统带来负担。
5月5日晚上,广东东莞东城街道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则通知,内容涉及“5月6日至13日东城街道核酸检测安排”。该街道办事处在相关文章评论区置顶了留言,说明这是东城街道常规提供的核酸检测服务,需要检测的市民可以前往文中提到的核酸点进行采样。
5月5日,中疾控周报(CDC )最新公布的报告,呈现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的新冠重复感染情况。该报告指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后,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不大。而在初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六个月以上时,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机率显著上升。
这项调查预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重复感染比例达到18.4%;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初次感染之后的三到六个月内再次感染的概率为4.0%。另外,绝大多数的重复感染案例都会表现出症状,不过只有少数病例需要接受治疗。“这些观察结果指出,在短期内由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再度爆发的风险相对较小。”研究报告说明。
另一项同期周报中的研究,考察了189个遭遇两轮以上奥密克戎变种波次的国家的监测记录。该研究说明,多数国家中,奥密克戎引发的二次疫情,通常发生在首波疫情后的五到七个月期间,且二次疫情的强度远逊于第一次疫情。这项调查发现,在151个北半球国家里,有107个国家经历了二次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发时段,具体是从2022年6月1日持续到8月30日,这说明气候变暖对于控制病毒扩散作用不大。
陆蒙吉谈到,疫情出现起伏,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变异能力很强,尚未与人类形成稳定状态。原因之二是,人类群体免疫力会随时间减弱。根据海外疫情演变特点,国内肯定会经历二次疫情,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可将疫情高峰控制住。
陆蒙吉指出,年长者及免疫能力欠佳者向来是病毒侵袭的重点对象,他提议要周期性地进行免疫接种。他认为,若能在今年冬季到来之前实现强化免疫,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减缓冬季新冠病毒的爆发强度。
根据先前公共卫生领域学者的观点,新冠病毒在持续演变之中,性状并未趋于稳定,其传播规律尚不明确世界新冠疫情,未来有必要继续追踪病毒动态。至于它是否如同流感般,每逢冬季呈现周期性高发,抑或是一年内会发生数次规模较小的起伏,又或者每两到三载、三到四载才爆发一次较大范围流行,这些不同情形的真相,仍需借助更长时间的观察来最终确认。
这位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表示,我国在去年岁末对公共卫生策略进行了修正,考虑到民众抵抗力的减弱,未来存在再度遭遇新冠病毒侵袭的可能性,不过短期内不会涌现大批病例。他补充道,这种情况类似于平常生活中人们会罹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应当逐步习惯这种状态。
金冬雁提出,咱们国家需要赶紧研制出能应对新变种病毒的新型疫苗,或者开发出更管用的mRNA疫苗,另外,医院方面要准备好充足的抗病毒药品。同时,还要改善社区医疗服务条件,增强第一道防线世界新冠疫情,最大程度减少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严重病症和死亡的情况。
按照金冬雁的看法,世卫组织终止紧急状态的声明,其表意作用远超实质作用,不会对各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及防护策略产生实质作用,接下来,各国需要调集出部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病症的诊治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