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上映30周年!carpe diem成流行文化宠儿?

留学方案2025-10-22 10:08:24佚名

今年某部极具影响力的电影迎来30周年纪念日,这部影片使教师在授课时情绪激动到站上讲台成为一时的风尚,就连某位民主党政客贝托·奥洛克最近也模仿了这一行为,此外它还让一个源自早已消亡的古老语言的短句突然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并深受流行文化喜爱。

无需赘言,这部影片名为《死亡诗社》。那个短语“carpe diem”源自两千年前罗马诗人贺拉斯的《颂歌》。人们普遍知道,此话的含义乃是把握当下(seize the day)。同学们,应当把握当下,要活得与众不同。罗宾·威廉斯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打破常规的英语教师约翰·基廷,他常这样激励学生,此番话语及其内含的哲理,给众多人的成长轨迹带来了深刻触动,说来有趣,这位演员三年前真有一部名为《抓住今天》的影片,他在其中出演角色,当他说出这段话时,神情应当十分专注。我们经常提及要把握时机、勇于克服困难(以及类似的一系列俗语)之类的话语,德高望重的演员朱迪·丹奇(Judi Dench)甚至还在81岁生日那天把这句箴言刻在了自己的手腕上,这种观念基本上一直都在倡导我们要敢于用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

此时此刻,那位吝啬用字的拉丁文教师强忍着死亡诗社经典台词起步网校,以免忍不住一声呵斥有失风度,由于(令人惊讶的是)“carpe diem”这个短语的含义并非“把握当下”。拉丁语研究者玛丽亚·马尔西里奥强调,根据最初诗歌的语境,“carpe diem”实际上是一个园艺方面的比喻,恰当的译文应为“采撷今日( the day)”。这句话的意思是,采集并聚集成熟的果实或花朵,在当下感受大自然给予的感官享受。那位知名诗人罗伯特·赫里克所提出的版本是“择机采撷玫瑰蕾”,我们不妨暂缓质疑,这两种看似迥异的比喻,其核心意涵难道并非指向同一事物吗?

这个回答同时包含着赞同与反对,这个案例非常清晰地展示了错误翻译隐喻背后隐藏的潜在观念差异,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取向,隐喻在各个语言中或许能表达相近的意思,但其具体差别却会对我们的认知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摘下今天

用采撷花枝来比喻当下享乐,这种说法比起捕捉良机这个充满力量甚至带点粗暴意味的比喻,显得更为平和,并且更贴近感官体验,这种体验是生动而具体的。我们的文化并非不能领会事物成熟时应当把握的时机,我们同样拥有类似“晒草要趁好天气”的比喻,来说明及时行动的重要性。不过,过去三十年间,人们反而更倾向于接受那种带有好莱坞色彩的“把握现在”。我们并不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纵情享受眼前的每一刻,而是把它看作一个提醒,要我们努力获取各种事物,并且趁着它们消失或者我们离世之前赶紧享受。

约翰·基廷告诫学生要尊重个人特质,反对盲目遵循传统,比如他提到自己站在桌子上并非为了显示优越感,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世间万物。如果我们努力把握当下,而非随意采撷当下,实际上就默认了那些我们共同接受却不易察觉的文化观念,于是便会随波逐流,完全无法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周遭。某些人认为,这些文化观念是由广告从业者刻意营造的,目的是诱导我们购买更多物品,并宣称这些物品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死亡诗社》剧照

澳大利亚的哲学家罗曼·柯兹纳里奇在其著作《为“Carpe Diem”正名》中写道,这个短语“carpe diem”被曲解,这是本世纪犯下的一项深刻的存在性错误——而且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感到担忧,那个短语所蕴含的思想,已经变成了几乎背离贺拉斯原本话语真实意思的状况。把握当下,会让人联想到一类人,他们渴望攫取所有能获得之物,并且能掌控一切——这类人是主动进取、独立自主的个体,以个人幸福为终极目标,他们时刻牢记“人生只有一次”(英文缩写为YOLO),热衷于宣扬立竿见影的满足感、“行动至上”的消费者观念。在连一处居所都难以负担的当今社会,就连生活感受也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这类网络兼职平台大肆宣传,倡导一种风险极高的生活模式,比如中午只喝一杯咖啡,睡眠时间大幅压缩,强调必须成为积极行动的人。这种被当今社会奉为圭臬的"把握当下"理念,与工业时代那种拼命干到力竭的心态如出一辙。

翻译工作需要在各种语言之间建立词汇和句法上的匹配关系,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流畅地翻译所有科幻类作品,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即便那些比喻并非源自两千多年前,且属于一种已经消亡的语言的诗歌,把它们放在混乱之中,想要让翻译准确表达原作的核心思想,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判断哪些比喻最为生动形象,是一项需要特别细心和技巧的工作。

隐喻有如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

我们通常觉得隐喻算是比较高雅的,主要涉及表达技巧,但诗人们那些个人化的比喻,却是我们平时不太会遇到的。比喻到处都是,比如惯用语,还有那些已经变成固定说法、常用词汇的比喻,总有人喜欢说比喻已经过时、毫无价值,这种现象很普遍。某些比喻,比如“”和“ahead”,都表示“在……之先”,这让我们不知不觉就用身体空间的词汇来考虑问题了。我们运用这些比喻时,或许不会去探究其隐含的众多前提,但这些观念在认知层面已经产生了影响。每当提及“你耗尽了/耗损了/虚掷了/赠予了光阴”,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将光阴塑造为一种珍贵、量有限且需争夺的物资,同金钱相仿。然而光阴终究与金钱有别。

这些比喻极为常见,对人们如何从文化角度理解世界具有决定性作用。乔治·拉科夫与马克·约翰逊合著的重要作品《日常语言中的概念性隐喻》表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运用的隐喻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深刻改变了我们感知生活、进行思考以及采取行动的方式。我们常把辩论视作一场必须取胜的较量(“对方指出了我观点的诸多不足;他的反驳直击核心”),常把光阴当作有价之物(“我实在抽不出空去做那件事;这笔投入是否值得?”),常把欢欣比作向上攀登(“这让我心情豁然开朗”;常把沮丧比作向下沉坠(“我感到十分消沉”)。我们惯于采取这种行为方式,并且会将那些无形的概念具体化为实体、载体以及能够被获取、利用和丢弃的物料,一旦面临针对对手的打击或自我防卫的需求时,我们更倾向于将日常的交流互动解读为对抗、搏斗、战争等其它形式的攻击性活动。

我们的日常交流方法就是这样,即便想要调整也并非难事。拉科夫和约翰逊曾建议,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论证,视其为舞蹈而非争斗,那么目的就转变为追求一种和谐且雅致的表现形式。同样,愉悦既可以指向崇高,也可以体现辽阔,然而我们更倾向于说“狂喜的顶峰”,而不是“狂喜的广阔”。这些比喻性结构在文化中极为根深蒂固,一旦遇到新的同类现象,人们会本能地把握其含义,即便它们未必能通行于不同文化——甚至可能从未成为古今人类共享的认知。拉科夫和约翰逊就此阐明:

这些做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属于较近期的现象,并且毫无例外地见于各种文化之中。它们发端于当代工业化的社会形态,并以极为深刻的手段影响了我们最根本的日常行为。我们对待活动的方式,恰恰如同将时间视为珍贵的商品、稀缺的资源乃至货币一般,这种观念也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时间的思维模式上。因此,我们认知到的时光,能够被消耗、虚度、计量、编入计划、审慎或鲁莽地投入、囤积或挥霍。

或者是可以诉诸强力来夺占的东西。

抓住“抓住今天”

人们对“把握当下”深有感触,是因为从文化角度讲,这种观念与我们关于时间与幸福的认知息息相关。它触动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充满价值感的情感,而诸如摘取、拾取或收获这类看似相近的比喻,都无法与之相比拟。我们借助这种方式,与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了默契的共鸣。当这些比喻显得格外恰当,它们就显露出某些深植于特定文化,并被该文化看作具备思想倾向性的要素,正如彼得·欧班克斯所说,它们也展示了我们怎样通过相互叙述来塑造整个现实,追求规模宏大而非微小,寻求数量丰沛而非稀少。情况在好转,这表示有进步,如同上升一般;能够掌控局面,说明拥有主导权,如同处于高位;品格非常优秀,意味着有崇高的标准,如同站在顶峰;取得显著成就,代表已经达到最高点,如同攀登至顶。在美式英语里,诸如辩论、交易、经营等理念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往往表现为一套充满对抗性、带有军事色彩的表达方式,仿佛它们就是战争和对抗本身似的(有个不太规范的企业信条就说“对手应当是盟友;客户则是敌人”)

深入探究语言里隐藏的比喻性概念,可以知道我们其实能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事物,即便不在讲台上也能实现这一点。因此,当人们正忙着追逐当下、深陷同类相残的纷争无法抽身,满脑子都是进攻性比喻去争取成功并压倒所有对手、大肆攻击时,不妨去自然的园林中散散步,就算可能但就是没空摘下玫瑰的花苞,也可以停下来感受一下玫瑰的香气。

(翻译:林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