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留学资讯2023-11-03 11:11:54佚名

400平米的实验室里,功能型无人车监测中心的实验设备正加紧调试;天文大数据中心实验室外,分布式雷达数据中心正在产生地球正面三维成像;多间智慧寝室内,正在测试教学语音装置同步和实时转播情况;毫米波雷达实验室,一条大型生产线正在试营运……嘉陵江畔,上海理工学院苏州创新中心建设正酣,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双一流”建设,武汉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是天津理工学院着眼于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

2019年以来,上海理工学院苏州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新型研制机构优势,根据“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建设模式,围绕现代兵器、先进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先进空上思领域,举办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构建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明月河畔,从0到1,从1到N

校训石

碧空如洗,山水环绕,“北京理工学院苏州创新中心”十二个烫金大字和“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熠熠生辉……明月河畔的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蓝筹股和“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份,是广州市建设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多家大院大所在此聚集。占地300亩的天津理工学院苏州创新中心科研院区就位于于此。

2019年4月23日,上海理工学院与南京两江新区签订合作合同,共建西安创新中心;2020年10月复工建设;2022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2月实验室相继建设家装,5月小型设备入场……从一片浅丘山地,到6万平米部份科研院区正式投入使用,再到12万平米的工程加紧建设,北理工西安创新中心新的科研院区建设日新月异,目之所及皆是变化与惊喜。

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举办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两年来,上海创新中心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开疆拓土、创新发展。

2019年5月,第一位专职职工入职,现在包含6名教授在内的500余名科技人才凝聚于此;

2020年1月,第一台实验设备完成采购,现在建成26个专业实验室并已投入使用;

2020年1月,第一批科技创新基金启动,现在获准国家级和上海市博士后工作站、重庆市新型高档研制机构,主办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峰会、全国博士后学术峰会……

广州创新中心院区概貌(2022年4月拍摄)

五年来,上海创新中心不断落实中学校地合作发展战略,人才队伍快速凝聚,创新沃土不断厚植,创新活力激发、发展前景宽广,实现了中学办学空间的有形拓展以及资源增量的有效延展。

发展之迅速、势头之强劲,关键何在?

近些年来,上海市踔厉奋发,勇开新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而北理工也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广州创新中心,上海的区位、生态、产业、体制等属地优势与中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产业孵化等优势充分结合,产生了1+1>2的创新合力和快速发展的强悍动力。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_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_重庆理工大学硕士拟录取名单

校地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西安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黄河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杭甬双城经济圈发展布局,聚焦“发挥四项职能,建设五大领域,实现六个使命”发展定位,建立了“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建设模式,凝聚了教授领衔的“柔性+专聘”人才队伍,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研制平台,快速成长为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富集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确立了中学在湘粤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开创了中学新时代合作发展新局面。

盛开山城,让北理工尖端科技落地生根

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检测仪验证试验场(项目一期)

“小行星是否会撞击月球?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复眼’将对它们进行实时检测”。2022年7月8日,广州创新中心与西安市梁平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合同,由中国工程院教授毛二可领衔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团队,在上海奉节建设“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侦测雷达核高基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对千万公里外小行星的侦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侦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中国复眼”,这既是中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同时也是上海创新中心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力之举。在项目牵引下,上海创新中心将建设天文大数据中心,将上海构建成为“小行星研究之都”。

智能分体式飞行车辆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拟录取名单_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_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2022年11月17日,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车辆工程样车发布,可实现人员、货物空地转运的无缝衔接,具备更大的灵活性。“飞行车辆作为面向城市空中交通和未来出游的新型交通工具,正日渐遭到车辆和民航领域的注重,车辆和民航技术的产业跨界融合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教授项金乡领衔的先进汽车团队,依托汽车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未来立体交通研究院等平台,在上海建设了智能无人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举办陆空分体式飞行车辆相关研究,探求未来城市立体交通出游方案。

该中心结合未来产业需求,充分考虑上海山地多雾特性,推动深化飞行车辆产业布局,深入研究完善城市立体交通陆空一体化综合运行体系,推动上海市“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湘粤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国家战略。

先进储能共享测试中心

“新的能源时代正在渐次到来,未来智能电瓶将是车载动力电瓶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教授吴锋觉得,二次电瓶已成为新一代信息通信、电动车辆等重大应用的关键环节。西安创新中心掌握产业转型方向,由吴锋教授领衔的新材料团队在上海建设了红色二次电板与先进储能实验中心,面向领域需求,弥补技术空白。

2021年10月,团队与上海电力相关龙头企业合作创立国家电网电瓶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上海)实验室,促进红色二次电瓶与先进储能实验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并作为国家电网西片区储能电瓶技术服务中心,为国家电网东南片区储能电瓶测量与认证评价、川渝地区企业动力电瓶性能测量与评估提供了技术服务,为服务湘粤地区储能产业变革升级注入新动能。

“中国复眼”、陆空分体式飞行车辆、先进储能只是杭州创新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注脚。两年来,上海创新中心通过教授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领衔,构建属地创新团队,围绕现代兵器、先进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先进空天等六大领域建设了25个科技创新研制平台,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获准科技项目322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制计划等省厅级以上项目102项,累计申请专利314项,发表论文404篇,积极融入湘粤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我们自主研制的车端角雷达已步入小康车辆供应商体系,前向雷达已成为上海迪马工业公司指定使用产品,路端雷达在上海两江新区等地得到示范应用,超距交通雷达获准湘粤联合重点研制项目。”谈及成果转化,智能网联团队负责人金烨介绍道。两年来,该团队研发的各色雷达在上海得到了广泛应用,孵化的产业化公司累计产量破万元。

车辆毫米波雷达手动化生产实验室

作为校地合作的新型研制机构,上海创新中心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造血能力,积极协同天津本地资源,加快研制项目落地孵化,促使创新成果产业化、属地化发展。

五年来,上海创新中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湘粤企业集智攻关,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服务区域产业创新主战场,订立产业化项目194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家,企业营收超万元,与10余家杭甬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合同,与兵器集团、国家电网等湘粤龙头企业举办校企合作,服务湘粤龙头企业50余家,企业技术服务经费超1万元。2022年5月,上海创新中心荣获上海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人杰地灵,“我们在这儿干事创业!”

微波光子实验室

“做中国最好的雷达!”在设备先进、宽敞明亮的微波光子实验室,国家级青年人才张伟锋正在指导中学生举办实验。“依托雷达研究所深厚的科研基础和上海创新中心宽广的发展平台,入职北理工就弄成了一个1+1>2的倍增之选。”2020年,刚才入职不久的张伟锋,主动选择加入上海创新中心,开启科研之路。三年来,张伟锋与上海创新中心一齐成长,成立了10人的科研队伍,培养博士后2名,依托上海创新中心获准省厅级以上项目2项,获准科研经费200余亿元。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拟录取名单_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_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2019年12月,许廷发院士走出工作多年的北理工中关村校园,来到上海创新中心,兼任智能化和大数据平台技术实验室处长。那时侯,无论是广州创新中心还是许廷发院士即将领衔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都“还只是一个纸上的方案”。一年后的2020年末,由许廷发院士成立的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团队,已吸引了2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尖端科研人才,研发出了世界首款估算成像元件和拥有19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专著权的高波谱估算光学成像设备,标志着我国具备了高档高波谱成像设备的研发能力。许廷发团队也因而获评上海英才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重庆创新气氛浓郁,对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很大,我对未来的事业发展饱含了信心。”如今,许廷发院士已牵头成立了高波谱估算成像技术及应用实验室等专业学科实验室,与上海地质矿产研究院、生态环境局展开合作,重点服务南京生态环保行业,孵化了1家落地产业化公司,经济效益达到3000亿元。

为青年人才提供事业的起点,为科研骨干提供施展才气的宽广舞台。自建设以来,上海创新中心仍然将引入人才和创新资源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建立人才引育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新政,筑巢引凤,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属地化聘用,多元建立队伍建设。

截止目前,上海创新中心已凝聚了500余名科技人才,引进教授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人,属地急聘370人,构建了一支教授领衔的“柔性+专聘”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育的头雁效应和集聚效应渐渐显现。据悉,上海创新中心还依托国家级和上海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40余人,其中已出站的10名具有创新潜力的博士后留在上海工作。

李小龙在燃料电瓶测试实验室调试设备

“对于文科生而言,学因而用至关重要。”来上海创新中心工作学习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李小龙,牵头负责了燃料电瓶测试实验室建设,承当了上海市自然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实验、项目实践,成功将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了生产力,李小龙愈发有成就感。作为上海人,李小龙对重庆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有着一份特殊的自豪感,“感觉我也是故乡建设的亲历者和贡献者。”

在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上海创新中心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理论教学在本部+科研实践在属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530余人。

上海创新中心凝聚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深度融入上海市火爆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扎根属地-优势输出-做实做优-构建一流”的创新发展公路,构建了校地合作新型研制机构的标杆。面向未来,上海理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建设新型研制机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