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也是西湖白堤的高光时刻。 红桃如雾,绿柳如烟。 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春天西湖最经典的样子。
你可能无数次走过白地,但你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它。
今年年初,《艺文启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言错误,其中排名第七的是白居易打造“百度”的误述。
西湖最著名的三堤是白堤、苏堤和杨公堤。 苏堤是苏东坡修建的,杨公堤是杨梦瑛修建的。 唯独白堤的建造者,一直是个谜。 但可以肯定的是,白帝的修建与白居易无关。
“绿杨树荫下的白沙堤”,白居易就是白居易诗中的“白沙堤”,白居易也很好奇这条堤是谁建的。
白堤上的“柳间桃树”
连种草都精致
白堤就像西湖里的一条丝带。 这个季节,柳丝翠绿,笑脸盈盈。 这是一年中最值得的时刻。
步行是游览白地的最佳方式。 整个堤长987米,宽33米,横跨湖面,将西湖自然分为内湖和外湖。 堤岸两旁,柳树成荫,桃色翠绿。 柳树139棵,为垂柳; 还有134棵桃树,基本上都是桃树。
为什么是这两个数字? 月庙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树木是按照一定的适当距离种植的。
工作人员表示,在近1公里长的白堤上,大约每隔10米就会种植一棵柳树,这个数量是沿途种植的。 当然,这个10米左右的距离也已经考虑在内了。 柳树需要空间来生长。 如果太近,就会影响彼此的成长,堵塞西湖。 从人的角度来看,10米左右的距离一看就不会感到压抑。 桃树也是如此。 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约为10米。 “柳间桃树”已成为白地最著名的春天景观。
白地的每一棵柳树都有一个编号
春天,白堤桃树红,柳绿; 夏天,里湖的荷花开得恰到好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北山街两旁的梧桐树绿油油的,黄黄的,白地是观赏它们的最佳地点。 冬天西湖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下雪的时候,断桥上的残雪给西湖增添了不少诗意。
春天白地白桃绿柳
雾中的白地
台风季节的白地
宝石峰俯瞰西湖和白地雪景
除了桃柳,就连白堤上的长青草也因其美丽而经常出现在新闻中。
为了保留绿意,每年秋冬季节,白地绿化带内的草都会重新播种。 专业上称为草坪重新绿化,或重新播种。 春夏季节,白帝草坪上的草种是结缕草,耐热但不耐寒。 它是一种暖季型草。 深秋时节,天气变冷,它开始枯萎变黄,影响白地的美观。 这时候又到了播种的时候了,后继者就是一种不怕寒冷的冷季草,叫黑麦草。
每年秋冬季节,西湖白堤的草坪都会重新播种,换上青草。
黑麦草在冬季可以正常生长。 来年春天,地下结缕草的种子又开始发芽西湖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黑麦草就会“接班”。 结缕草和黑麦草轮番轮流,让我们看到的白地草坪常年碧绿。 这不是种草,但种的分明是西湖的浪漫和温馨。
白帝不是白居易所建
千年前的“白公堤”已无踪迹。
很多人认为是白居易成就了白居易。 其实,在西湖历史上,确实有一条“白公堤”,但这条堤并不是现在的白堤。
公元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白居易对杭州这座城市一直有一种情结。 年轻时,他随父亲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座江南名城的山水诗词始终念念不忘。
事实上,白居易此次到杭州当家长官还不到两年,但他却是西湖和杭州发展史上极其关键的人物。 除了为杭州写下《春游钱塘》、《春观杭州》等名篇诗篇外,他还是一位为人民办实事的“优秀干部”。 他修筑了西湖堤坝,疏浚了六口水井。
对于西湖,白居易在任期间曾启动过一项重大工程——在上湖(今西湖)和下湖之间筑坝。
大坝建成后,湖水将尽可能地储存在上湖中,使杭州数千公顷的农田有足够的水灌溉,城里的人们有水喝。
白居易并不想增加税收来资助修筑堤坝。 筑堤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所以他一方面发动老百姓的力量,以粮管的形式招收工人; 另一方面,他捐出一部分工资,到杭州各寺庙化缘。
公元823年,筑堤工程终于动工。 在他离任前两个月,即唐长庆四年(824年)三月,湖堤终于建成。 为此,他写下了《钱塘湖石录》,并在湖边刻石,为后人留下了他治西湖治水的经验和故事。
这条白居易修建的堤坝蜿蜒在西湖的东北部。 位于旧钱塘门外石函桥至武林门之间。 称为“白宫帝”,与白帝仅一字之差。 《新唐书·白居易传》和《西湖游记》都有关于此堤的记载。
“如果你不能离开杭州,一半就是这个湖。” 与另一位老市长苏东坡相比,白居易在杭州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也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白居易在诗中写下了他对杭州的深厚感情。 多年后,他的诗句《忆江南》让无数人为杭州着迷:“江南好,风景似曾相识。日出时,江上花比火还红,春暖花开时,来了,江水绿如蓝,你能不记得江南吗?”
在历史的变迁中,杭州的地理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这条“百公堤”已无迹可寻。
“谁打开白帝”之谜
很多人都测试过
那么今天的白帝城又是谁建造的呢? 白居易也问过这个问题。
白居易在日常工作之余,最喜欢游览“青阳白沙堤”。 这条白沙堤就是现在的白堤。 见多识广的诗人在沉醉于白帝美景的同时,也在追问“谁开辟了湖西西南路”。 也就是说,早在白居易来到杭州之前,白帝就已经存在了。
宝石山山顶俯瞰西湖白堤、断桥、金台桥。
历史上,很多人都考察过“谁开白帝”之谜,但一直无法解释。 据古书记载,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杭州刺史崔琰在筑沙堤时,为了阻止钱江潮水流入杭州,开辟了一道白堤。 但事实上,他比白居易晚了三十多年来到杭州,所以不可能是他建造了白帝。
杭州水利史专家阙为民通过文献研究和科学考察,揭示了《钱塘湖白堤、西湖白堤》中白堤形成的真正原因。
西湖形成之前,水绕孤山南北两侧流动时,由于摩擦等原因,流速逐渐减慢。 当水流在孤山东端汇合时,沉积物沉积下来。 这种沉淀不断地推动着汇聚点向前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着水流汇聚的方向堆积了沙丘。
据浙江省交通设计院1983年4月至5月在白地钻探的4个地质孔的钻探资料显示,孔深4米以上的表层全部填满了人工土。 白堤海拔近8米,西湖正常水位7.5米左右。 白堤的人工填土始于西湖脱离钱塘江成为淡水湖后,大致在唐代大理年间(766-779年)。
可见,当今白地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钱塘湖白堤早期是天然堤,形成于2500年前至唐初。 后期,西湖白堤是由疏浚湖泥堆积而成。 人工堤是中唐以后形成的。 两者在时间上相互跟随,并在积累层中上下相连。
早春的白地
冬夜的白地
历史上,白帝灭亡于元朝。 直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才重修,并建有金带桥、垂麓亭。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了疏浚西湖,开始加高、拓宽白堤,并重新种植花木、桃柳。
大概从清代开始,为了纪念白居易对杭州和西湖的贡献,人们逐渐将“白沙堤”称为“白堤”。 白地留学之路,以其独特的美丽,从此获得了另一种意义。 虽然白居易所说的自己建立白帝是一个错误,但几千年过去了,唯有人心不易。 柳树残影,山色空旷。 路过白帝的人怎么会忘记他呢。
断桥姓段
自唐代起称为“段家桥”。
除了自然风光外,白帝岛上还有不少人文景观。 “野花渐迷眼,唯浅草无马蹄”。 白帝继白居易之后,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 苏东坡观雨的望湖楼就在白堤旁边。 明代张岱所著的《湖心亭看雪》中,看到的“长堤之痕”就是白堤。
说到白堤,就不得不提断桥。 白堤一端的断桥似乎是通往西湖的门户。 当你踏上断桥,你就步入了西湖的大门。 因此,断桥常被视为西湖的象征。 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残雪”是十景中最难看的之一,因为杭州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很少下雪。
夏天的西湖,夕阳很美,断桥被夕阳的余辉照亮
宝石山顶俯瞰“断桥残雪”
还有一个趣闻:断桥很久以前就有“段”姓。 至今,断桥拱心石上方的栏杆外侧仍刻着“段家桥”三个字。 据《西湖游记》卷二记载:西湖断桥自唐代起称为“段家桥”。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笔亲笔将“断桥残雪”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段家桥”更名为“段家桥”,后称段家桥。
断桥中段栏杆外侧刻有“段家桥”四个字。
对于段家桥的由来,杭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钟祥平曾解释说:“早期,交通不够便利,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也许是他们修建的。”当时段姓人主要居住在西湖附近,这座桥很可能是段姓人捐建的。
1915年,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曹聚仁来到杭州,时年15岁。 五十年后,他回忆起当时参观的断桥:“当时的断桥还像农村常见的石桥一样,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后来修了公路,石桥也修好了。”现存断桥于1921年重建,石阶改为平坡,并增设6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拱门。
断桥除了“段家桥”一词外,还有“短桥”之称。 有诗曰:“香魂何在?长桥月,短桥月。” 短桥与长桥相呼应。
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说是断桥上著名的浪漫爱情故事。 随着《美丽西湖三月》的歌声,断桥也成为情侣热门打卡地。
《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的少女行走在西湖白堤上
过了断桥,从白地向西,就有金台桥。 金台桥虽然不如断桥出名,但也是白堤上绝佳的观赏点。 桥上视野开阔,近处平湖秋月,远处孤山。 清代徐成祖有一首题献金台桥的诗:“山波渐隐,金台桥平入画中。我猜我的前辈是个渔夫,一手占领了西湖。”桨。”
风景滋养文化,文化成为风景。 这个春天,你会认真地去白地走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