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招不到人!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

留学资讯2023-10-29 19:15:09佚名

3月10日,北方都市报刊发一则报导《活久见!年薪2万!上海老总当众大排长龙任人选!80后却不愿干》。报导中提及,端午之后,上海番禺区的城中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工高潮。在鹭江南约东路路两旁站满招工者,人龙绵延约一公里长,相比之下,应征者变得疏密少见。

招工队伍中,好多是鞋厂主亲自披甲上阵,她们普遍表示,今年月薪三四百能招到的工人,去年四五百都未必招得到。鹭江村染整厂老总娘姚男士透漏,一名熟练的四线工一个月薪水能轻松破万。

但一位染整厂老总的80后父亲表示,目前工人多是中年人,“年轻人不乐意干这个,之后工人也可能越来越少,现今路上10个招工的,只有一两个是工人。”

南都的报导其实仅是染整行业的现况,但每年过完年,就会有报导,说哪些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近来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娘招不到人!

为何年青人不乐意进鞋厂?

01

年后招工难

想想2008年前,那时侯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鞋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儿子似的。

如今呢?反过来了,没有年青人再想进鞋厂当工人了,老总们也牛不上去了,舔着脸坏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曾经沿海城市的城区市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而且这种人早已彻底不做工人了,近郊的年青人也看不起做工人,即使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鞋厂找个悠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业现在世道不好,之所以能够勉强维持,是由于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户工在支撑,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她们拚命干活的动力是孙辈绝不再进厂当工人,就能改变家族命运。

假如再过六年,等这帮人退职,或则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今的9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月薪8万招不到人,根本不感兴趣。

02

农户工去了那里?

如今的城市子弟们靠着先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变革,根本不可能去鞋厂下班,那是她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哪些不好呢?干哪些都比当工人舒服还赚钱多,这是她们一致的想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鞋厂里都是农户工,而农户工越来越少,薪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走弱,最后产品就毫无价钱竞争力了。

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

要是那个男宝宝说自己在厂里下班,就是农户工的母亲也会嘲笑他。这些舆论环境下,这种制造业还如何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这么农户工哪里去了?

主要成了“农二代学院生”。她们结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游荡,怀揣希望,而且毫无希望。

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僵硬了,也佛系了。

她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子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龄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我以前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鞋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青人甚少,最小也是30岁。

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青人,由于这种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糕点。

由于农二代也是学院结业,她们的妈妈绝对不会让孙辈去车间下班了,她们自己也会感觉,那种地方真没前途。

六年后,鞋厂要是取缔,倘若不出现意外,这种30多岁的农二代学院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待业。

03

考证和自己玩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庄里好几个学院结业的女儿,有一年到头都不下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类各种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

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美国约1:4。但中国学院生投档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学院生太多,如何消化呢?

一旦房价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待业。到时这种农二代学院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待业,这是疑团所在。

制造业鞋厂须要大量理科生,然而现今企业收益薄,造成大量优秀中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

这种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造成生产行业人员素养越来越低。

不要相信哪些高科技研制(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瞧瞧“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法国、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坎坷,企业就垮。

普通职工最希望把企业的收益,月底全部分掉,楼价那么高,毛钱最便宜。她们不喜欢把收益留下来搞研制,搞积累。企业垮了,总之今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总们何尝不是这些态度?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

然而,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道都是逃窜的待业者。

04

用工荒的真相

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青人的双输。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青人没有技能,但由于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薪水;成本昂贵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相持。

年青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虽然学院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户工月薪8万招不到人,不要学院生,嫌她们娇弱还事多,有头脑的人不好管不是?

如今一个企业只是急聘10人,却写急聘100人,缘由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薪水开得低;而农户工被个别唱低调的新闻欺骗,对薪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户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对峙,却被人报导和评析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乏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是中国断送了“技校”,美国75%的学生是去了大专,中国90%的学生是去了学院(主要是工科)。

曾经大专结业去鞋厂,如今进院校为了挣钱,活脱脱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前辈低,通常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小于节省的薪水,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

说白了,工人好多,而且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无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职工不仅老总一家全部是学院生,其他都是学校结业,日常笔记本管理做得也挺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急聘了几个学院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并且她们下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备考,和农户工未能交流,工作马马虎虎,责怪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青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家装的大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母亲买了房买了车。

孩子如今某小公司混,年薪不到4000元。家装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食宿太坚苦了,母亲果断拒绝。

05

90后们的好日子

90后的农村职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肯德基长大的,刚才下来工作的时侯,就遇见新《劳动协议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苦处。

90后职工只会和老总父亲比生活待遇,之后形成怜悯态度。

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定迎来一次考验。

好多企业急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薪水,虽然是“计件,不交医保”,菜鸟根本拿不到这种。

今后机器会渐渐代替一部份人力。有个同学,买了一台机器10亿元左右,代替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先要三天,如今半个小时。

机器不须要收取公积金,也不须要“辞退赔付”。其实,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

但这儿少用一个人,哪里都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职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短缺,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两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离职。

中国制造业收益薄,就业人数多,还在中级阶段,在没有步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总,职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今情况是:财政满意,职工满意,小老总不容豁达了。中间掉项链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国企经营环境,如何搞?虽然你们心知肚明,那样才是8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

最后,认知要升级,思索要深度,那就从读书开始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