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媒介融合:合而不融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雅思2024-07-04 17:04:08佚名

一向敏感、有危机感的西方报业很早就开始尝试新媒体,用互联网思维拥抱媒体融合,但很少有非常成功、具有示范性的案例,中国报业的媒体融合同样如此。那么,“融合而不融合”的原因何在?如何走出目前“融合而不融合”的困境?这是中国传媒业特别是报业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缺乏整合是有原因的

其实,任何产业的升级无非两种形式:一是彻底淘汰旧产业,让新产业进入市场;二是旧产业自我更新,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报业“整合而不整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盈利模式的限制。目前,能够自给自足的报纸网站少之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报纸网站的盈利模式十分有限。北京记协主席梅宁华说:“纸媒进军新媒体,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盈利模式,这是制约​​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的最大障碍。”新媒体盈利模式单一,甚至还没有真正形成,概念性、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大多数报纸网站都要从纸媒那里拉资金,这只能给难以自保的纸媒增加压力。特别是一些地方党报网站,由于受众少、影响范围有限、投资回报率有限,只能成为面子工程,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忽视培育竞争力。新媒体确实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报业不能以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盲目跟风、占据一席之地。报业一旦注重跟风、盲目占据一席之地,必然忽视自身公信力的打造和竞争力的培育。《泰晤士报》网络版常务副总编辑巴里说:“早期网络版只转载报纸的部分内容,加快新闻更新速度后,一度想追赶通讯社,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是错的,因为通讯社每时每刻都有人不断更新新闻,而网络版做不到这一点。”报纸网络版的定位应该是新闻加评论,重在评论。没有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时候,报业网络依靠传统纸媒生存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设立障碍。目前,我国报业设立是双轨制:事业单位转制后,资深员工仍在事业单位体制,新进员工则在承包制;再加上整合前景不明朗,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管理者不愿冒险突破现有的稳定体制,利益格局难以突破。因此,报业媒体整合基本是政策性“硬整合”和上级管理部门“高调”介入。此外,新媒体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势必会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得员工推动媒体整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摆脱整合困境的出路

英国《新政治家》主编彼得·韦尔比认为,为数不多的可靠的历史规律之一,就是旧媒体往往具有在绝境中顽强生存的惯性能力。这一论断似乎被现实所印证:电影院在电视、DVD时代依然能爆满,广播成功嫁接上流行的私家车移动终端……报纸的媒体融合,也能将分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与内容价值整合起来,形成“1+1>2”的效应。笔者认为,中国的报媒融合要想走出困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打破壁垒,形成市场化整合机制。首先高报网,体制需要在内容、终端、渠道等方面适应“三网融合”的新政策,构建媒体融合的政策对话机制。其次,需要打破传播资源、媒体利润、受众资源等方面的壁垒。这就需要广电系统让出部分垄断性的大众传播资源,电信系统让出部分渠道增值利润。实际上,报网互动的策略应该是将纸媒所拥有的强大政治资源、社会资源让渡给网络,在彼此的空白和缝隙中注入优势,形成“融合”与“融合”的局面。第三,需要改变和完善报业现有的人才管理制度高报网,加大业绩考核和业绩考核,培养“融合型媒体记者”等综合性媒体素质人才。

二是拓展盈利模式,打造竞争力。媒体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加盈利模式、延长产业链的过程。依托报纸和互联网,国内报纸对多元化盈利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有的开展机票销售和电子商务,有的精准解读读者信息数据库,有的与卓越亚马逊、淘宝等电商合作,有的甚至根据顾客喜好向邮箱发送购物信息,获取推荐购物佣金……作为行业盈利模式拓展的成功典范贝语网校,《赫芬顿邮报》的经营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费资源”。作为创始人之一,阿里安娜·赫芬顿本人也解释称聚合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对原创网站和整合网站都有利。在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中,同样需要积极探索报纸和互联网盈利模式,改善亏损或利润率偏低的报纸和互联网的经营状况,提高报纸和互联网的竞争力。

三是通过挖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用户群体。从广度上看,可以实施与时俱进的信息交流渠道,如二维码新闻、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等;从深度上看,可以以内容为核心,实施内容共享的基本策略,创新编辑手法和阅读方式。目前的新闻阅读模式是社会化的,培育和构建新的用户群体并不容易。新媒体资源主要以中青年用户为主,但他们的用户粘性较低,思维和喜好变化较快,随着新一代产品的出现会流失。因此,在报纸媒体融合中,需要通过挖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和培育用户群体。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