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引发各界热议——
当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时,如何拿出最佳解决方案?
手机禁令又来了!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进入教室。从 3 月 3 日起生效。这是2018年教育部首次再次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教室”立刻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哈尔滨三中、小红中学、哈师大附中、德强中学等学校响应号召,相继通过官方微信等渠道发布通知,推出针对“手机”的具体措施。禁止。”
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和疑惑:“校园禁手机很难杜绝,如何杜绝呢?” “通知能落实到位吗?” “家长如何联系没有手机的家长来接孩子或订餐?”如果我要照顾孩子,我该怎么办?”
近日,记者就家长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群力三中高年级学生走进校园。
冰城多所学校出台新规定:
手机只允许在校园内使用,不允许带入教室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哈尔滨市部分中小学为落实教育部《通知》要求,出台了新学期手机管理新规定。部分学校继续执行此前关于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但均要求“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带手机进教室。”
据晓红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国权介绍:“为落实《通知》,我校于2月25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明确了学生的8个危险点。”并做好“限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而且新学期第一次板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等都是围绕这个内容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并理性地提高自律性。”
此外,哈尔滨三中、德强中学、哈师大附中也出台了新规定。基本内容是:学生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如因特殊原因需要携带手机进校园的,不得携带进入课堂,并应主动交给班主任。或班主任指定人保管;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与外界沟通,每个班级均配备非智能手机作为班级公用电话,并由班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或使用公用电话卡,或通过班主任联系家长。
教育部新规定出台后,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支持。
省政协委员吴文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使用手机,有时偷偷拿出手机玩网络游戏、听音乐、聊QQ等,这些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同时,学生的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免疫力低下,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网络信息泛滥,沉迷网络的学生接受和认知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所以,这一次,教育部禁止手机带进课堂,让学校不得不改变政策。 《条例》有进一步的实施依据。”
哈尔滨市初中生家长陈英杰也表示:“手机是把双刃剑,但弊大于利。这次教育部要求‘限制进入校园’,而不是“一刀切”,这是很人性化的!就看如何落实,改变过去“屡禁不止”的现象。
德强中学高年级学生参加模拟考试。
“手机禁令”
屡禁不止为何难以制止?
记者了解到,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已不再是新规定。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就明确指出:“严禁学生携带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任何材料必须统一保管。”
虽然我省不少学校出台了“禁手机”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个更加明确具体的“禁手机”,各方如何看待? “屡禁不止”的痛点、硬点在哪里?
校方称“难以管理”:很难找到有效最优解决方案
据多位老师和家长反映,学校对学生携带到校园的手机进行统一管理。学生常常有办法拿出上锁的手机,或者准备两部手机来对付老师;借班主任的手机打电话是不现实的。 ,不仅打扰老师,而且学生也不能随时和老师在一起;学校的IC卡电话只是一个摆设,因为通话声音很不清楚。因此,上述方法对于接送孩子的家长,以及需要订午餐的学生来说,不太实用。
校长刘国权也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查题软件的出现,学生做作业更加依赖手机,因此偷偷携带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其实省下了钱。”学生用手机的危害是很大的,我们也在寻找根治的方法,但很难找到真正有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
家长称“管不了”: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生家长多次哽咽地告诉记者:“我女儿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我只给了她一部手机功能简单,但没想到,同学把废弃的手机借给了她,她每天都不做作业就回家看电视,我发现后,教训她也无济于事,于是我就偷偷地在半夜断了网络,没想到她又学会上网了,于是我无耻地让邻居们改了密码,但我的孩子仍然可以去附近的餐馆下载看剧。 ……我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后来上课时,她两次借用同学的手机聊天,老师没收了两部手机。”父母本以为孩子这一次就可以放心了,却出乎意料。孩子要求家长支付7000元补偿同学。手机,“当时我没有完全同意,第二天孩子就离家出走了……”
这绝不是电影里的“情节”,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里。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如果不满意就会找家长闹。家长们别无选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老师表示“不敢管”:“如果学生心理承受不了,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让学校和老师普遍抱有一种心态:谁敢惹这些“神兽”?
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如果制止上课玩手机的学生的方法不恰当,言辞太深奥、言辞太严厉,分寸感和艺术感都受到了影响。”没有掌握好,如果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采取过激行为,将追究其责任。”谁负责?少做比多做更好。如果你视而不见,不是你不想承担责任,而是你不敢承担责任。”
学生“不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采访中,某学校的班主任向记者反映:“我班一开始把学生的手机锁在一个盒子里,学生随时可以用各种方法打开锁。后来我把盒子搬到了教室。”老师的办公室,有一次放学后,我忘记给学生开门,结果只有少数学生等老师拿手机,大多数学生后来都没有来拿手机。发现有同学准备了两部手机,一部用来上交作秀,一部随意拿在手上使用……”
有家长在幕后支持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家长担心个别教师教学中的不当行为,为了监督和收集证据,默许学生偷带手机进课堂。
近日,天津一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表不当言论,违反师德。由于该学生的录音被发布到网上,因此被曝光并被处理。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如何把手机带进教室呢?
在家上网课师生患“手机依赖症”
去年上半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几乎全天候使用手机和电脑。老师和学生都患有“手机依赖症”。学生近视率上升,头痛、抑郁等身心不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 。
晓红中学组织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引导他们走出虚拟网络。
具体如何禁止
各方想出妙计
教育部发布《通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这也是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达到预期目的?各方人士都“敞开心扉”,希望找到真正的“药方”来解决问题。
替代工具
哈尔滨家长付刚
可以使用仅具有通话功能的电话手表,或探索使用具有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等。学校保卫处应配备固定电话,供学生在需要时免费使用,或校园内应设立电话亭供学生使用,以方便与家长联系。
技术支援
一些家长
就像在考场一样,校园里手机信号被屏蔽,学生的手机就成了装饰品,没有必要带。
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黑龙江分公司周德胜
使用手机信号阻断装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种方法只能切断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群力三中,并不能限制学生在本机玩游戏或观看下载到手机的视频。他认为,只有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利息转移
哈尔滨市家长郭玉芳等
学校创造更多有趣的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走廊里随手可得的地方设置更多的书籍、报纸等;开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活动室等场所,或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跑圈、做操等运动;还可以种花、浇树、学习手工等劳动技能。
创新指导
岳奎忠 省政协委员、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解决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关键在于改进和创新单调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还要拓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创造更多的户外活动。 、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充实了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冯海燕 哈尔滨田家滨高级中学(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教师
运用专题班会、德育、校规纪律、心理咨询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学生科学合理对待和使用手机,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信息教育
周德胜
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提高,学校要重视计算机教学,不要把这门课变成游戏课、电影课、聊天课。目前,一些高中生还不会使用word软件、制作PPT、操作简单的计算机功能等,这说明一些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只是“摆设”。
三方联手
晓红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国权
在手机管理方面,学校要发挥核心作用,建立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群力三中,家长也要配合,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三方共同努力,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赵飞亚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副校长
有关部门要对网络游戏商场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同时,清理社交网络课程平台不良信息,对网络不良文化进行集中整治,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哈尔滨老师于敏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虚拟世界;或者可以参加一些慈善、志愿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专家提醒:
校园管理需要更多人文关怀
别“误入歧途”
监督指导并重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授王宏坤:各学校要制定细则,将《通知》的要求落实到位。同时,我们也要切记不要实行“一刀切”、“一禁”,甚至误入歧途。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教室,但不禁止打电话;有些学生坐公交车去学校,必须用手机扫码等等。同时,监督与指导并重。学校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出现极端行为等不良后果。
立法治愈
使管理有法可依
黑龙江向一涵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 向一涵:应该立法杜绝手机进教室问题通过立法,学校对通讯社交工具的管理将有法律依据,平板电脑等通讯社交电子产品也将纳入管理范围。同时,也应该是理性的、人性的。对于寄宿中学生来说网校头条,与家人之间应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对于尚不能独立上下学的小学生,应保证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应急机制。这不仅是一种管理需要,更是一种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