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经营・管理签证”的日本在留资格,正逐渐成为我国富裕阶层赴日定居的新途径。该签证所需投资额仅为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3万元),许多人士通过成立空壳公司来获取签证,从而得以享受日本优越的医疗福利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然而,这一制度的模糊区域逐渐引起了日本社会及官方的广泛关注。
一、什么是“经营・管理签证”?
日本政府设立“经营・管理签证”旨在激励外国人在日本开展创业活动。此类签证的申请条件包括在日本注册公司,投入资本不低于500万日元日本在留资格,同时需提交一份详细的营运计划。成功申请后,申请人可获得4个月至1年不等的长居资格,且有机会续签,最终有望转变为长期居留或永久居住资格。
二、中国人是如何利用这一签证漏洞的?
依据日本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当前持有“经营・管理签证”的人群中,中国人占据了超过半数。众多申请者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表面上注册了企业(例如餐厅、民宿、贸易公司)等,但实际上并无真正的经营意愿。这一签证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数个方面:
虚构的资本金,俗称“见せ金”,在申请过程中,只需在银行账户中体现500万日元即可,这笔资金可能来源于短期借款,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假象日本在留资格,待审核通过后便会予以归还。
此类公司仅存形式,实质上并未开展业务活动;其员工和办公场所更是临时组建而成。
采取临时居留与延期策略,首先申请四个月的签证,随后以“筹备运营中”为由申请延期,直至一年,总计可以在日本停留十六个月。
在签证更新过程中,只要确保文件完备且表面经营状况看似“合理”,拒签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日本入管局人员数量不足,监管能力有限,通常不会主动进行稽查,除非发现违法记录,这便使得违规者得以频繁利用该签证重返日本。
三、漏洞为何形成?
这一签证问题的产生,源自制度设计中的“善意”初衷,同时亦受到监管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挑战:
创业鼓励初衷:设立该签证本意是吸引外国投资者;
准入条件较为宽松:与美国EB-5项目动辄需要几百万人民币的投资门槛相比,日本仅需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
监管力量有限:入管局人员长期短缺,仅在进行续签手续时进行文件审核,现场核实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即便在先前尝试中因未实际经营而被揭露,每次提交“从零开始”的申请,新的申请依然能够获得批准。
四、日本政府将如何应对?
日本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2025年4月,首相石破茂在国会答辩中明确指出,持有经营・管理签证的外国富裕人士的数量正在不断攀升,同时,部分案例中存在缺乏实际经营活动的现象。据此推测,未来可能会实施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推行电子授权机制“JESTA”,借鉴美国ESTA系统的模式,旨在缩短人工审核流程,并将额外资源集中用于加强监管工作。
强化现场核查力度:未来或许将不再局限于书面审核,而是将加大突击式检查的比重。
严格规范公司设立流程,对办公场所的选择、员工的招聘以及税务资料的保存等方面设定更严格的条件。
建立黑名单制度,对频繁进行虚假申请的个人及中介机构实施入境限制。
5. 严格延签审核:防止“空转”公司通过续签继续滞留日本。
五、中国申请人该如何应对未来变化?
针对那些打算利用“经营管理签证”在日本寻求发展机会的中国人来说,未来这一途径将变得更加严格。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应对措施:
准备真实可行的营运计划书,最好有一定实际营运打算;
避免使用中介虚假操作,否则未来可能被拉入诚信黑名单;
提前布局雇佣员工、税务申报等要素,提高项目可信度;
关注官方政策变化,防止临时政策调整导致签证受阻;
若考虑转向其他签证类别,诸如高级人才签证、投资移民签证等更为可靠的途径。
结语
“移居日本,人数高达150万”这一说法虽然颇具吸引力,但实则并非长久之策。日本对于外籍人士的接纳与开放,是建立在其较为严格的制度之上的。一旦“经营・管理签证”成为通向日本福利的便捷途径,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严格的审查和改革。对于有意前往日本生活的中国申请者来说,选择走灰色地带不如脚踏实地留学之路,努力寻求坚实的事业基础,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