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推进中考改革,多地政策

雅思2025-09-10 17:05:16佚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有相关表述,建议逐步调整中考制度。最近,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城市公布了新的招生政策,这些举措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中考中招政策变化

北京

考试科目调整:

二零二五年,中考科目数量由十门调整至六门,历史和地理,以及化学和生物学,这些科目属于考查范围,不会计入最终的总成绩。

分值调整:

考试总成绩从670分改为510分。

其他变化:

历史学科,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学科是测试范围,各区负责出题并执行,分数用级别表示;评估范围由各区引导学校开展。

河南

考试组织方式及科目调整:

从2025年开始,生物学和地理学将不再由全省统一出题,转而由各省辖市自行安排,学完相关内容后立即进行考试,考试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考试成绩将以等级形式展示。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合并进行考试,不再分开成卷。其中,历史学科的分值为50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分值为70分。

从2027年开始,中考的实验操作考试内容会变动,物理和化学继续作为考试科目,生物的实验操作则变成考核项目,其成绩将以等级形式展示。

广州

考试科目调整:

从2027年起,中考录取的计分科目数量不变,总分数维持810分,文理科的比重也不变,但会对文科和理科的分数构成进行重新分配。

分值调整:

语文120分变为140分,

数学120分变为150分,

英语120分变为140分,

历史90分变为70分,

化学100分变为70分,

道德与法治90分变为70分。

西安

考试科目调整:

2025年中考要考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一共是十门。

从2026年开始,中考的计分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历史以及体育与健康,一共七个科目。

记者 朱芳玉 辑

中考中招新方案改了什么?

根据各地公布的计划分析贝语网校,改动主要体现为降低总分数和减少考试科目数量,修改分数分配和考试方法,改进招生录取流程,以及增强综合素质评估体系。

北京市2025年中考的分数设置有了调整,总分从670分降到510分,这个变化体现在新方案里;考试科目也进行了精简,原来的10门变成了6门,去掉了化学、地理、历史和生物这几科;西安市也计划在2026年开始改革,同样会去掉化学、生物和地理,使得计分科目从10门缩减到7门。不计入考核范围的课程,通常调整为评估性质,侧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多领域融合应用水平等,评定结果以等第形式展示。

调整各科目的分数标准和测试方法,部分区域提升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计分比重,例如广州市计划从2027年开始,将语文和英语的分数从120分上调至140分,数学的分数从120分上调至150分。不少地区加大了物理在考试中的分数占比,北京和深圳等城市于2025年首次将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核结果计入中考总分。同时,广州市还打算减少化学和历史科目的分数。河南省把生物学和地理学从需要考试的项目改成需要检测的项目,并且实行不封卷的考试方式。同时,体育项目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北京市在2027年把中考体育的分数从50分提高到60分,并且计划在2029年进一步提升到70分;湖南省则提出要“慢慢地把中考体育这门课程的比重增加到8%以上”。

三是改进招生录取途径。许多地区在调整录取规范、增加升学路径方面有了新尝试。成都废弃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志愿填报控制线”,合并了录取等级,下调了最低录取门槛2025河南中考语文,同时公布了十项方法扩大高中入学选择。北京市持续推行“登记入学”的试验计划,满足要求的学生能够不参与中考,通过登记程序直接升入高中;对于“贯通培养”项目,提前招生和指标分配招生分别设置了8个志愿,统一招生则设置了12个志愿。上海市在2025年增加了5个中本贯通的专业位置,以及28个中高职贯通的专业位置。

第四项是健全综合素养的考核机制,许多方案都清楚表明了要运用初中生综合素养的考核数据,并且对这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北京市明确,2025年道德与法治考试里“个人表现综合考察”会占10分,这标志着综合考察成绩首次在北京市中考调整中被采用;成都今年考生的综合考察记录将用于推荐指标到校生、录取部分特色班以及第二批次招生时作为参考。

新一轮中考改革的背后是什么?

从多地中考改革方向来看,有几点变化值得关注:

缓解学生学业压力,促进教育革新。降低学业负担始终是考试制度优化的关键点。近期多个地区公布的考试制度改良计划中,最显著的调整在于重新设定考核项目、分数分配以及测试方法。这种强制性的精简无疑会降低学生备考的压力,被纳入考核范围的科目不再需要额外辅导、重复练习、死记硬背。针对测试范围,初级中学能够获得更充分的余地来推进教学革新,强化知识融合,实施课题式教育、研究式教育,提升实践操作与社会体验,促使新的教学计划与规范全面贯彻。

奠定文理学科根基,促进关键素养发展。当前已迈入智能信息时期,教育重心已从单纯获取学问,转变为借助知识学习塑造个体综合素养与核心技能。各区域中考及招生制度对课程设置与权重分配的变动,彰显了对文科与理科等根本性学科的关注;此外,强调对个人综合能力评估的运用,将有助于推动学生关键素养的培育进程。

拓宽教育选择途径,辅助基础教学提升水平,改善质量。二零二三年起,许多地区新建或扩建普通中学,加快推行学校集团化发展,以此促进基础教学提升水平,改善质量。部分区域还试办了高中阶段普通与职业教育互通班级和综合中学。各地中考制度调整也配合高中阶段教育这种结构性变化,逐步增加普通中学招生名额,提升优质中学招生分配到初级中学的比例。部分区域为职业与普通教育衔接班及综合高中制定了特定的录取门槛,例如成都市区内,目前至少设有九所综合高中,它们能够招收选择普通高中路径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掌控变革步调,符合安稳推进标准。中考变革影响重大、操作复杂,安稳推进始终是核心原则,《纲要》再次要求要“逐步”实施中考变革。近年来各地中考变革明显反映了这一方向:计划依据地方情况不断修正完善,并且提前三年开展准备,确保了措施顺利衔接。从这次公布的数个计划分析,在变革方面,可以说从不同层面着手、各有特点。各地纷纷调整考试项目设置。成都市着重改进招生录取机制;北京市连续两年推行“登记入学”计划,在两个区的五所中学尝试新的入学途径。改革步伐上,整体展现“逐步深入”的特点,每年实施轻微改动,这或将是今后中考变革的主要步调。

推进中考中招改革还要做什么

贯彻《纲要》倡导的“构建德育为先新体系”“提升基础教育教学品质”新要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可在若干层面重点推进:

更加注重各项措施的配套实施,着力从源头上减轻负担。减轻负担,向来是中考改革的关键所在,为考试科目精简内容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放眼全国,中考内容方面的调整已经显现出初步成效,而削减不计入总分科目的举措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减负”常常带来“利弊参半”的结果,部分区域、部分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忽视不计分课程,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为此需要强化管控和检查。同时,中考科目内容调整促进“减负”的效果,会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比如高中教育“好资源匮乏”,以及学校、教师、学生评价过度看重分数、升学结果等情况。接下来,中考调整要同时考虑促进高中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并且要更加强调和基础阶段教育评估变革紧密配合。

更加注重整体评估2025河南中考语文,促进全方位教育。尽管现在许多地区已将综合评估当作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关键依据,并且逐步丰富评估项目,但考试分数不纳入总成绩的科目以及综合评估在录取中的实际效用依然不足,中考改革对全面发展所起的引导作用尚未完全展现。部分地区的综合能力考核仅设及格与不及格两个等级,及格即为满分,因而产生全体学生都得满分的情况。今后需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推行更富针对性且科学的综合能力考核,将学业水平测试中不计入总分的科目以及综合能力考核作为多数高中录取的主要参考,以此激励学生发展个人爱好与专长,提升核心能力素质。

更加注重选拔的多样性,给予学生更多挑选空间。得益于新建优质高中项目、集团化办学模式、综合高中建设以及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政策的推行,各地在分类选拔、多元录取领域已收获明显成效。不过,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不够充分,学校之间缺乏差异性且“总分”在录取中的比重过大,限制了选拔途径的丰富性。这种情况似乎构成了一种困境。要让各类学生都能获得匹配其特质与诉求的教诲,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路径,必须破除现有模式,增设多种录取途径,助力高中机构实现特色化进步。

现在更加关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同时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需要让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能够互相承认学分,还要加强中职学校同初中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展育人活动并做好招生宣传。同时要健全中高职、中本贯通的培养体系,以便初中生能够获得更多元化的教育经历和升学路径。对于综合高中以及职普融通班的招生,可以试着打破原有的两种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进而探索出更符合综合高中特点的招生方式。

郄芳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王烽是同一个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也是研究员。

该文章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于2025年5月9日,位于第09版,版块名为区域周刊,作者分别是郄芳和王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