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读到作家余华的某次访谈,得知他与史铁生原本情谊深厚,后来却渐渐疏于问候。原因是史铁生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清楚生命所剩无几,因此拼命赶制自己的鸿篇巨著。每当朋友前来探望,他既感到欣慰,又为光阴流逝而深感不安。
有些步入晚年却认为还有许多要事未竟的老人,或许也怀有相似的担忧吧。记得初次阅读蔡小容所撰的《贺友直“贺老爷”时空门》,便产生了类似想法。这篇散文近期经过删改,被选为202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阅读材料2025江西高考语文答案,供考生解答。然而,教师批阅的参考答案,却让人感觉不够准确。它所揭示的弊端,可能恰恰反映了如今语文教学里进行阅读分析环节的普遍症结,下面单拿其中一项试题来剖析。
以贺友直写给她的信件为引子,文章由此展开追忆往昔,其中还直接引用了信件里的部分内容,这些文字后来被选入考卷,出题者又将信件中的原话移到了题目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第10题:以下文字摘自贺友直先生致作者的函,对于认识人物有何作用?请进行剖析。(5分)
如果您前往上海,欢迎到我家做客,我家位于上海作协西侧不足两百米的巷子里,这条街道上有几家不错的饭店,可以请您尝尝简单的菜肴,如果喜欢喝酒,不妨饮一杯孔乙己偏爱的绍兴黄酒,倘若要在附近住宿,就请您在离家不远的旅店,享用我家乡特色的早餐,比如年糕汤或者酒酿圆子。
黎明时分,在湖北地区,人们习惯称吃早点为过早。蔡小容来自湖北宜昌,而贺友直则是浙江镇海的居民。
给出的答案示例是:
书信文辞精妙,运用敬语谦辞,彰显了传统文人的温和有礼;书信中融入了作者故乡的方言词汇,展现了贺老的亲切随性。这封信为读者认识贺老提供了更直观的途径2025江西高考语文答案,加深了人们对这个人物的了解。
评估信函表达技巧2分,描绘人物个性2分,信件内容运用价值1分。
而这一答案示例在阅卷评分时,又进一步加以补充细化为:
根据书信内容和人物塑造的关联来看,诸如“您”“寒舍”这类表达,能够展现贺友直的恭谨、温和以及礼节性;采用对方故乡的用语“过早”,则能反映贺友直的随性、友善,以及体察他人心意;提及孔乙己偏爱的黄酒,有助于表现贺友直的诙谐风趣;描述周边食肆、旅店等场所的情况,则可以体现贺友直的周密细致、好客等特质。
书信材料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提供生动、直接、原始的信息,并且从独特的视角来展现人物形象。
这种答案范例和附加说明表面看没有问题,但置于实际情境里,似乎又不够确切。选取试卷的文章虽被删减,但文章核心思想依然存在,这基本上是理解这封书信内容的基础。原文第二部分在试卷文章里变成了第一部分,与节选的书信内容相互映照,隐含了某种观点:
九十多岁的画家贺友直先生在上海市井里闲逛,有人迎上来问:“您是贺先生吗?”他摇了摇头:“抱歉,我不认识你。”他目不转睛地往前走,头也不回。家人常得替他向别人说明情况,其实不必多此一举,街坊邻里都认识他,但他并不熟悉所有来客。贺家的电话总是一阵阵地响,找他的人五花八门,时间也各不相同。倘若一一应酬,这位老先生根本没法待在家里。所以他的时空门,轻易不打开。
贺老先生年事已高,即便到了九十多岁高龄,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作风,对于上门攀谈的人,他多数时候会选择婉拒,能够将有限的光阴,优先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通过信件,可以明白贺友直的性格特质,具体来说,是他在写给文章创作者时展现出的性格特质。正如文章开头说明的,他并非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他的私人空间轻易不会对他人敞开。在给文章创作者的私人信件中流露出的热情、亲近和细致等诸多特质,很多普通人未必能够体会到。若要将仅对文章创作者而言才存在的特殊内涵,提炼成一种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共通品质,这种做法可能并不恰当,甚至可以看作是我们旁观者的主观臆断。作者之所以特别指出贺友直的时空门“很少开启”,正说明了这一点。文中一个作者反复强调的情节,贺友接电话时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必特意打电话给我”,目的是为了在交际场合节省自己的时间,这个细节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根据书信示例的说明,所谓“直白、直接”之类的说法,其实也是空泛的议论,并未点明对作者的特殊含义。贺友直担心浪费光阴,因此对于电话和书信等社交应酬,他基本上是排斥的。然而,恰恰在这种立场下,他却主动给作者拨打电话,交谈了大约十分钟,并且还特意写信,邀请作者到他家做客。这是多么地不同寻常。
部分教育工作者指出,试卷的文字描述里并未明确指出书信的用途,出题者将书信功能当作一个评分依据,这种做法存在争议,我个人对此看法并不完全赞同。尽管多数应试者未能注意到这个评分点,而且问题的表述与参考答案的设定也不相吻合,甚至有答非所问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书信功能这一层面的认识就不具备意义。贺友直对自己生命时间非常珍惜,他主动写信邀请作者去家里做客,这远远超出了获取“直观、直接材料”对写作素材构成的一般意义,让这次书信往来,变成了作者和贺友直之间一个充满特殊生命价值的事件,也就是说,贺友直改变自己的常态而主动与作者通信,这本身就具有显著意义。
总而言之,必须阐明贺友直与作者“我”之间独特的个性联系,才能为我们指明认识作品独特性的路径,并且让作品中那个始终存在的、针对创作对象的“我”的形象更加清晰。贺友直对“我”十分热情周到,但这并不代表他对“我们”同样如此,我们基本上都被贺友直的“时空门”隔绝开来,这一点被点明后,让许多普通人感到些许失落,同时也引发了贺老爷众多粉丝的羡慕、嫉妒和憎恨,但这反而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贺友直,一个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活得专注、绚烂且不失格调的贺友直。对照答案范例和补充说明反复审视,发现它们忽略了前后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忽略了特定情境的约束作用,也忽略了“我”与贺友直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未能阐明贺友直主动寄出的书信在作者心中产生的特殊含义,仅凭题干中提供的书信内容就急于总结贺友直的性格特征,这种做法如同隔靴搔痒起步网校,终究只能得出肤浅空洞的结论。这种做法会迫使考生遵循固定的模式,从而让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变成脱离实际环境的死板方法,用空洞的、僵化的性格剖析来取代对生动具体的人际互动中丰满人物的认知,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注意。
(补记:此篇文稿乃2025年8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所举行的“语文教育评估会议”上演讲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