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雅思2023-10-12 11:13:15佚名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基〔2001〕17号

各市、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建委):

《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纲要(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大家,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附件: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纲要(试行)

二〇〇一年三月八日

附件:

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纲要(试行)

变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绩。并且,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须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教育变革全面深化素养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变革,调整和变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符合素养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囊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

一、课程变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变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素养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彰显时代要求。要使中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承继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循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渐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形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分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指出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产生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分指出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少整合的现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列,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中学生发展的需求,彰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况,强化课程内容与中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施行过分指出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况,提倡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指出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推动中学生发展,班主任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分集中的状况,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五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及中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中学中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高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数学、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提倡各地选择综合课程。中学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办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强化写字教学。

4.中学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中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办选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必修课程,开办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中学至中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出中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式,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中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中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产生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须要的课程,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变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高中也要逐渐开办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彰显国家对不同阶段的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心态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订国家课程标准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结合具体内容,加大美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强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强化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倡科学精神、科学心态和科学方式,引导中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还能达到,彰显国家对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中学生终生学习的心愿和能力。

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中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办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利于中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中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班主任在教学过程应与中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中学生指责、调查、探究,在实践小学习,推动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班主任应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别,满足不同事生的学习须要,创设能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迸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中学生把握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能力,使每位中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法,班主任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形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变革应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班主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彰显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中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借助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中学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课室及各种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借助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借助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建立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元化。

推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元化新政,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撰中高中教材。构建教材编撰的核准制度,教材编撰者应按照教育部《关于中中学教材编撰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撰。建立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市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撰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省中中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市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推行编审分离。

变革中中学教材指定出版的形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严格遵守中中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推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减少价钱。

强化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向中学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中学教材目录,并逐渐完善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主管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变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禁止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14.构建推动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除了要关注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要发觉和发展中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中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构建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中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构建推动班主任不断提升的评价体系。指出班主任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剖析与反省,构建以班主任自评为主,市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班主任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构建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中学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施行中的问题进行剖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产生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变革和建立考试制度。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推行高中结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高中自行组织结业考试。建立高中下降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强化与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中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份学科可施行开卷考试。中学结业会考变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继续推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少中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变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相衔接。要根据有助于高等中学选拔人才、有助于学校施行素养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中学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强化对中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变革高等中学招生考试内容,探求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形式。

考试命题要根据课程标准,避免设置跑题、怪题的现象。班主任应对每个中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剖析指导,不得公布中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推动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推行国家、地方和中学五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新政,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新政和本地区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施行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施行。经教育部批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中学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须要,开发或选用适宜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施行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中学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施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范高校和其他承当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中学和培训机构应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变革教学技巧。中中学班主任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变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班主任进修培训机构要以施行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变革的推动同步进行。

九、课程变革的组织与施行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全省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工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工作。

19.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一直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市(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完善课程变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动,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推动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打算。

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的中中学班主任涉足中中学课程教材变革;支持部份师范学院组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举办中中学课程变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级中中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变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构建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完善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中学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变革。

20.构建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筹建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动,教育部在中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与新政支持。对出席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给以奖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