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四到六岁的儿童就可以步入私立的音乐中学接受音乐启蒙教育,一些地区的音乐大学也下设少儿音乐中学。这类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音乐教育,每位小孩都可以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入学报考时,中学按照每位家庭的收入情况(以收据为准)缴纳少量注册费,儿子即可顺利入学
儿童音乐启蒙课
“音乐启蒙课”,是一门为幼儿在即将学习音乐之前奠定音乐基础,并测试女儿音乐潜能的课程。日本文化部倡导四至六岁儿童先上音乐启蒙课,七岁再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开始即将学习。这一措施非常符合日本“金字塔”式的教育理念,即在儿子幼年的时侯给与她们平等的基础教育,提供开发潜能的良好环境。天赋出色的优秀者可以成功晋级,但程度越深,获得文凭的门槛也就越高。
音乐启蒙课总体上分为街舞和歌唱两部份,每节课三十到四十分钟。街舞课近似于奥尔夫教学法,训练儿子们在律动中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课堂上,小孩们在老师的率领下踩着音乐的节奏前进、后退、小跑、停止,随着音乐的变化摆队型,模仿花开、花谢;表现“阳光、雨落、雷电、天晴”,最后是做奔跑和单人搭桥的游戏。这些令人称奇的即兴音乐有着许多的美丽顿时,尤其是吉他的和声色调和丰富的织体,把幸福、忧伤、温暖、惊讶、急速、倦意、欢欣等各类情绪都表现得极富生命力。很难想像这是在当堂命题下即兴独奏下来的。没有五线谱,只有一架手风琴和一套架子鼓。
在此后的跳舞课上,老师弹着钢琴,率领着女儿们边走边唱,我想这些动听的曲调大约是美国歌谣,由于乐声中分明有着欧洲文化特有的甜蜜与诙谐,还有一些忧伤。在熟悉了一段曲调以后,老师把歌词一变,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女儿们似乎对自编歌词很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小孩们唱累了,就围坐在老师身边法国音乐学院,听老师讲音乐故事。
从音乐启蒙这门课的教学意义来看,在培养小孩对音乐的体会力,训练儿子的触觉、律动与集体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小孩们将来进一步学习钢琴也会发挥莫大的作用。相比起国外的琴童,从识谱、节奏、手型、指法……最后才是对音乐的体会,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音乐能力培养课
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视唱练耳”,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改名为“音乐能力培养”,包含听、写、读、唱、实践与理论五个部份。日本的乐理练耳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仍然遭到政府音乐主管部门的注重。从师资、教材到教学、教法,无不彰显着它的优质与优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美国每所音乐大学,这门课程伴随着中学生从入学启蒙到最高专业文凭获得的整个过程,可见其系统性、权威性与重要性。
大学规定,年满七岁的儿童可以选择弹奏、演唱、戏剧、舞蹈等任何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无论选择哪些专业,都必须上音乐能力培养课。因为这门课程有着严格的级别设置,每位级别都有明晰详尽的考评要求,中途入学的中学生须要先通过音乐水平测试,之后按照其测试成绩分班。
音乐能力培养课对师资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全面深厚的音乐素质,还需精通两门以上钢琴,会即兴独奏、会创作,还要懂得教学法。从儿童教材的编撰情况来看,版面设计十分有趣味性:生动的动漫、彩色的音符、幽默的图解文字,令人爱不释手;内容也非常丰富,例如乐理曲中除了有日本民歌,也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歌曲。如:英国白人音乐、印度音乐、西班牙音乐……其中,我发觉居然还有一首中国民歌。
每位幼儿老师都十分尊重小孩的个性发展,但是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技巧。在一次训练节奏的课堂上,老师在节奏中编入童谣,给每位儿子发一个彩色的小球,领着她们边唱边拍球。随着难度的降低,女儿们顽皮的天性和音乐能力的差别就显露下来了:有的儿子比较内向、节奏打不准;有的儿子比较调皮,故意把球扔得很高;有的女儿总是接不准球,有些失望……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是如何做的呢?那位年青的先生总是用很直率的语言引导内向的小孩发觉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它;对调皮的儿子表现得很包容,只要不影响节奏的正确性就放过他;对那种胆怯的儿子呢法国音乐学院,帮助她找缘由,并鼓励她:“你可以做到的!”
儿子们的音乐会
音乐大学各门专业的老师通常会定期组织小同学出席大型音乐会()。这类音乐会与“”(音乐会)的区别是,它的规模比较小,通常在音乐课室、小型音乐厅或修道院举办。中学提早在市政厅和中学张贴海报,海报的设计或简约或瑰丽,配上插图和文字,展现了英国人的诙谐感和艺术品味。
我常常去听各类大型音乐会,不仅话剧和街舞外,尤其对“即兴独奏”专场和“现当代作品”音乐会感兴趣。过去觉得只有达到一定技术级别,经过专业训练能够具备即兴独奏能力,而几场女儿们的即兴独奏音乐会却令我改变了这些想法。在一次小吉他专场儿童音乐会上,出席独奏的都是12岁以下儿童,她们用不同的组合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和即兴能力。例如:吉他与小吉他(小吉他手是一位七岁的亚裔小同学,一边弹奏一边即兴加唱词);吉他、小吉他和中吉他(四个儿子即兴独奏《火车变奏曲》);四把小吉他的家庭组合(年青的母亲和三个孩子一起演出)等等。在吹奏之前,每位小孩先向观众介绍自己即将演出的内容,解释自己创作的看法,在观众期盼的掌声中从容地拉开琴弓,落落大方,诚恳自然。即使儿子们的独奏手法柔弱,却十分有想像和创作的勇气,而这正是国外的儿童所欠缺的。她们大方的音乐抒发、声音的质感与层次、演奏者的看法与品味,这种远比炫技式的独奏可贵得多。在出席了许多次这样的音乐会后,我渐渐感遭到:音乐会不是炫技名扬的喧嚣舞台,它的功能是为了分享、交流与体验艺术,它是小孩成长的宝贵经历,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其他。
小竹篾语:尽管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各有不同,但教育的本质应当是相同的。教育是让小孩们感动的过程,是让小孩们在享受着温暖和爱的气氛中成长的过程。儿童音乐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计,其实也就是我们肩上光荣而沉甸甸的责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儿童音乐教育之一瞥,其实能对我们有所启迪,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