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直接的说法是,这两种酸都是“难受”的轻微形式。这个说法还有英文词源作为依据。并不是说"sour"(酸味)和"sore"(酸痛)看起来类似,"sour"的原始印欧语词根(PIE)是*suro,表示“酸、咸”;"sore"的原始印欧语词根是*sai-sour是什么意思,具有某种含义。我们感受到,这两个词汇的来历都与较为难受的体验有关,后来逐渐减轻,变成一种并非完全痛苦、却仍会让人暗自忍耐的情绪。谈及肌肉酸痛,称之为“痛”的减轻形式并无分歧。至于酸的味道,倘若有人反对,声称自己偏爱酸味,认为没有酸就活不下去,那根本谈不上痛苦。我的理解是,第一,偏爱酸味的人往往并不仅仅钟情于单一口感,而是欣赏其与甜、辣等风味的搭配;第二,对酸味的喜爱很可能源于后天培养,试想给婴儿喂食柠檬,他们通常不会露出愉悦的神情;第三贝语网校,或许更为关键的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倾向于将酸和苦味视为令人不快的信号,因为它们常常预示着自然界中存在潜在威胁的食物:有毒的植物多带有苦涩,变质的食物常带有酸腐,趋利避害是本能反应。基因调控了我们的脑部,将那种味道诠释为令人反感、不悦的情绪。微弱的酸味应当引发刺痒感。这种观点或许源于,刺痒与疼痛的神经路径存在显著关联,并且在功能上都是传递负面信息,促使警觉。它们的主要差异或许在于刺激源的不同,即皮肤与其他部位的来源。我也曾琢磨过探究一下酸、痛、痒的神经通路有哪些不同之处sour是什么意思,但后来意识到这其实也不合乎逻辑,生物学上的构造差异无法对应到人脑最终体验到的异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