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时节,在农历体系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它既是极为重要的时令节点,也是中华族群的节日,民间习惯称之为“冬节”、“长至节”或“亚岁”。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人便借助土圭观测太阳冬至经典语录,从而确定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确立的一个,时间通常落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当天太阳黄经为270度,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古人将冬至细分为三个阶段,首候见到蚯蚓盘曲冬至经典语录,次候观察到麋鹿脱落犄角,末候感知泉水开始涌动。相传蚯蚓是阴阳相兼的生灵,尽管此时阳气回升,但阴气依然占据主导,导致土里虫儿仍蜷缩体态;麋鹿与鹿同属一类,却因阴阳属性相异,古人认为其犄角向后生长故属阴性,待冬至一阳初生,便感应到阴气减弱而脱落犄角;因阳气刚刚萌发,所以此时山涧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带有些许暖意。
古人非常看重冬至这个日子,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甚至有“冬至相当于过年”的说法,并且形成了庆祝冬至的风俗。《汉书》里提到:“冬至时阳气开始上升,君主的权威也跟着增长,所以要庆祝。”人们普遍认为:过了冬至,白天会一天天变长贝语网校,阳气逐渐回升,这标志着节气循环的重新开始,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理应庆祝。《晋书》上记录了“魏晋时期冬至这一天接受万国和百官的祝贺……这种仪式仅次于正月初一”。”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如今,某些地方仍将冬至当作一个节日来庆祝。在北方,人们有在冬至杀羊、吃饺子、吃馄饨的惯例,而在南方,这一天则流行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此外,各个地区在冬至这天普遍进行祭天祭祖的活动。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性转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十二辟卦中对应地雷复卦,被称为“冬至时一阳初生”。此外,设置闰月也以冬至为依据,因为冬至总是在冬月,冬月以子日为起始,是周正农历中的首月。
商周时代,将冬至前一日定为年终之日,冬至节日等同岁首庆典。其后采用夏历体系。不过冬至始终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称作“小年”。
自古以来,每逢冬至都要举办庆祝活动,鼎盛时官方放假三天,君主不处理政务;民间停业三天,场面繁华程度堪比春节。冬至拥有全年最长的夜晚,不少家庭会利用糯米粉制作“冬至圆”。为与后来除夕的“辞岁”相区分,冬节的前一天称作“添岁”或“亚岁”,寓意新的一年尚未正式开始,但年龄已增长一岁。
冬至这天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低点,日照时长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从这天起就进入"数九"阶段,每个"九"为期九天。等到"三九"时段,地面上积蓄的热量最为匮乏,气温也降到最低点,因此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九九"期间已经进入农历一、二月,中国多数地方已经呈现春意,所以称作"九九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