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纪念屈原,背后故事你了解多少?

托福2025-09-07 17:09:38佚名

这个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它发端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如今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和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下面将挑选其中四种进行说明。

源于纪念屈原(附:屈原投江的故事)

根据《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所述,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重臣,他提倡选拔贤能之人,致力于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主张联合齐国共同对抗秦国,却因此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激烈阻挠,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罢免职务,被逐出都城,最终流放到沅江和湘江一带。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影响广泛,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作诗人节。公元前278年贝语网校,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目睹家园遭劫,内心痛苦万分,却始终不愿离开故土,在五月初五写下遗作《怀沙》之后,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屈原离世后,楚地民众悲痛万分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纷纷前往汨罗江畔追思他。渔民们驾船在江面往返搜寻他的遗体。其中一位渔民取出事先备好的米糕、鸭蛋等祭品,将它们“咚咚”投入水中,声称这样做能让鱼虾蟹吃饱,从而不去啃食屈原的身体。其他人看到后也纷纷效仿这个举动。一位年长的医生取来一壶雄黄液体,将其倒入江中,声称此举是为了让蛟龙水兽失去知觉,从而保护屈原先生不受其害,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吞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片包裹食物,外面再缠绕上彩色丝线,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制作粽子的方法。

从今往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并且会吃粽子,还会饮雄黄酒,借以缅怀那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第二个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在江浙地区影响很大,讲述的是纪念春秋时代(公元前770至前476年)的伍子胥的事迹。伍子胥本名员,原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遭到楚王杀害。后来他脱离黑暗投奔光明,前往吴国,协助吴国攻打楚国,经过五次战斗成功攻入楚国的都城郢。当时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他的尸体三百下,以此作为向父亲和哥哥复仇的方式。吴王阖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国的军队作战时充满斗志,屡战屡捷,越国遭受重创,越王勾践请求停战,夫差答应了。伍子胥提出,应当完全消灭越国,但夫差不采纳这个意见,吴国的大臣接受了越国的贿赂,用恶毒的言辞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这些话,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伍子胥因此自尽身亡。伍子胥原本是忠诚正直的人,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临终前对邻居交代道:死后请将我的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之上,好亲眼见证越军攻破吴城的那一天,说完便自尽身亡,夫差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命令手下将伍子胥的遗体装入皮革,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之中,正因如此,后世才将端午节视为纪念这位英雄的节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孝女曹娥为救父投江的事迹。曹娥是东汉上虞人氏,其父不幸落水,多日不见踪迹。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不分昼夜沿江痛哭。十七天后,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自尽,五天后人们打捞起她的父尸。此事被传为奇闻,后来传到县府官员耳中,知事大人命令度尚为她立碑,并请他的弟子邯郸淳撰写赞文以示纪念。

曹娥的孝女之墓位于现今浙江绍兴境内,据传曹娥碑是由晋代王义所题写的,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行,在曹娥投江的地点建造了曹娥庙,她生前居住的村落更名为曹娥镇,而她为父殉道的地点则被称作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最新发现的众多文物和考古探索表明:长江下游大片区域,在史前时期,存在一种以几何图案装饰陶器为标志的文化遗迹。这种遗迹的族群,依据学者分析是一个敬奉龙图腾的部落——被称为百越族群。出土的陶器上的图案和古代记载揭示,他们有剃发纹身的传统,居住在水边,自认是龙的传人。他们制造器具,多数还是石制的,也有铲子、凿子等零碎的青铜制品。日常使用的罐罐瓶瓶里,烹制食物的带纹饰陶锅是他们独有的,是本部族的象征之一。秦朝汉朝时期,百越族群的人还存在,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用来祭拜祖先的节日。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众多百越族群已融入汉族大家庭,部分则发展成为南方诸多少数民族,所以端午节被整个中华民族所共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