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最年长’大学,感受百年老校新活力与校媒共建新篇

托福2025-09-19 15:11:49佚名

各位新闻界同仁,欢迎来到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学府。福建理工大学其前身可追溯至1896年由林纾、陈宝琛等乡贤名士创建的“苍霞精舍”……4月16日午后,多家权威媒体参与了福州大学城实地探访,活动重点考察了福建理工大学。众多权威媒体记者来到旗山湖边,实地考察土木工程综合实践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及福建省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研究机构等特色单位,亲身感受这所百年学府展现出的崭新生机,共同探讨校媒合作助力教育强省发展新局面。

现在,学校确立了以“大机电”“大土木”“大海工”和特色新文科为核心的“三大一特”发展格局,正倾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创新型理工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绚出席活动时谈到,自2002年学校获得本科办学资格后,一直积极把握发展契机,紧密结合地方主要经济行业与新兴领域福州大学本科,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两岸文化深度互动,取得了显著进步福州大学本科,每十年实现一次重大跨越,2013年顺利获批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成功将校名升级为福建理工大学,2024年进一步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资格。

福州大学本科_福建工业教育开拓者_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本科高校

媒体记者团走访参观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这所省属重点大学以工科为核心,融合理工学科,实现多学科协同进步,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本科院校,同时也是省内工业教育的先驱者。它的前身“苍霞精舍”饱经沧桑,在建筑和机电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被称作福建“建筑行业的最高学府”“机电工程师的培育基地”。新闻界的代表们进入琴南书院与特藏馆,馆内保存着“苍霞精舍”初创时期的师生名册、林纾的书画作品、康有为的手书书信、齐白石的个人印鉴等宝贵文献,这些资料体现了福建人民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忠诚报国的历史观念和人文风貌。

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本科高校_福州大学本科_福建工业教育开拓者

媒体记者团参观琴南书院和特藏馆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校一直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塑造新时代青年,这是其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方式。近日,众多媒体记者来到该校的红色基因教育场馆参观学习,与此同时,立峰班的学生党员们也在为管理学院希望加入的学员们讲述学校的红色历史故事,开展专题教育。立峰班的学生党员代表徐洁莹谈到,她将自己在立峰班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馆内校史陈列的物品,都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这种把实际展品和理论讲解结合起来,能够更有效地让红色基因得以延续。学校围绕红色基因馆,已经建立了南岛语族展示馆、悬鱼馆、e设计・苍霞艺术创意中心等许多文化场所,同时培养了两个师生解说团队,基本构成了“1+2+N”的场馆教育模式,从各个角度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福建工业教育开拓者_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本科高校_福州大学本科

大学是学术交流和科技革新的中心,这次活动为学校媒体双方的合作开辟了通道,促进了资源的广泛联合和深度整合,提供了沟通的场所。李绚谈到,期待学校媒体可以合力创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要实现素材联合制作、渠道共同使用、人才培养协作,以此建立新时代媒体与高校结合的价值传播新格局,促使更多展现新时代风貌的声音传播开去,进入社会层面,为福建建设新篇章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侧记】

福州大学本科_福建工业教育开拓者_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本科高校

参观期间,记者走访了国内首个跨领域合作的南岛语族博物馆——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博物馆,对南岛语族研究在加强中华民族多元并存发展、巩固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南岛语系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海洋语言族群,囊括了将近四亿民众以及超过一千一百种语言分支。今年三月期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副领导人阿伦・帕利克在考察南岛语系文化陈列馆时,高度赞扬了福建理工大学在推动该族群文化探索与互动方面的关键地位,他评价道“这种能够连接古今的文化血脉交流确实令人感到非常惊奇”。

福建工业教育开拓者_福建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本科高校_福州大学本科

福建省是南岛语族发源地,在此推动南岛语族研究方面具备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南岛语族研究院首席专家邓晓华教授表示,近些年来,福建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南岛语族研究,相关成就获得中央及省级相关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这所学校相继设立了南岛语族研究所、南太区域与国别研究机构,持续三年举办南岛语族学术论坛,获得国家民委、省委统战部门以及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领馆、中国驻瓦努阿图共和国使领馆等诸多机构与人士的协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南岛语族的源流与迁徙历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议题之一,它记录了太平洋区域数千年的文化脉络延续。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证据揭示两岸民族同根同源、血肉相联的历史事实。这一发现得益于海峡教育报记者姚兴榕、曾子欣的报道,以及通讯员黄小龙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