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标题:推行“乙类乙管”以来,全国重症治疗等方面状况怎样?关键群体健康怎样维护?——国务院联防联控部门新闻发布针对焦点议题进行解答
新华社记者
高效完成医疗救治工作,是“乙类乙管”政策下处理疫情的核心环节。国家通过改进工作步骤、扩充医疗资源、投入更多人力,强化了对疫情防控、病人治疗以及常规医疗服务的整体协调。当前,门诊和急诊患者数量以及重症患者数量呈现出怎样的动态?医院床位是否足以应对重症患者的治疗需求?弱势群体的健康如何得到有效维护?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14日通过新闻发布会,就这些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
重症高峰过了吗?正连续波动下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全国发热门诊接诊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286.7万人次,随后不断减少,到2023年1月12日降至47.7万人次,与最高点相比降低了83.3%。急诊接诊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到152.6万人次的峰值,1月12日则降至109.2万人次。发热诊室和急诊部分,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数持续减少。这一现象说明发热诊室的高峰期已经结束。同时,根据诊室的实际状况,常规医疗服务正逐步恢复正常。
高烧诊室使用量最高点过去两周,住院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且病情严重的病患人数也达到了顶点,随后逐步减少。焦雅辉表示,2023年1月5日,住院的阳性重症病患总计12.8万人,接下来不断有所减少,到1月12日,住院的阳性重症病患人数降至10.5万人。
官方消息指出,在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2日期间,全国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相关死亡患者总数达到59938人,其中直接因病毒感染引发呼吸衰竭而离世的有5503人,其余54435人则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叠加新冠病毒感染后去世的。这些逝者中超过九成都伴有其他健康问题,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0.3岁。
怎样加强重症救治?仍应强调关口前移
现在疫情防控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民众健康,避免重症发生。为了更好地治疗重症病人,相关机构指导各地组建了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治疗系统,同时设立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专家每日会诊和巡视机制。
当前重症病床占用比例达到75.3%,这样的病床数量足以应对治疗需求,焦雅辉说明,1月12日住院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的重症病人里,本身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高达92.8%。
根据数据统计,重症新冠病毒患者多数是年长者,最年长者达105岁高龄,平均年龄为75.5岁,60岁以上人群占的比例高达89.6%。这些危重病人大多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状况,仅患一种疾病状况的比例为40.7%各地防疫有啥调整,同时患两种疾病状况的比例为24.6%,而患三种或更多疾病状况的比例达到34.8%,这些常见的疾病状况主要涉及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呼吸系统。
因此各地防疫有啥调整,焦雅辉着重指出,危重病人的治疗必须注重提前干预,同时采取兼顾新冠病毒感染和原有疾病的治疗策略,实施跨学科联合诊疗。
我国抗击疫情的经验证明,及时察觉、迅速诊断、尽早治疗、适时转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症比例。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指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作用和网底功能,这是实现“四早”的关键。上海为此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CT设备,使患者能够在当地进行肺部影像检查,从而早期发现问题。在药物配送方面,上海向社区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已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了六万盒以上的抗病毒药物。
如何保护好重点人群?接种疫苗是做好防护的最优先措施
老年群体、孕妇以及生产妇女,还有幼小儿童,再比如那些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这些都是新冠病毒预防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加以保护的对象。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言人米锋谈到,需针对老年群体、孕妇、婴幼儿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加强健康监测,提供分级分类的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三级医院分区负责制度,确保重症患者能够顺利转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法救治病人,同时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疫苗接种水平;要特别重视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核心作用,做好分级分类的救治工作,增强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经过超过三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年长者,以及存在既往病症、抵抗力较弱等状况的群体,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住院、病情危重乃至逝世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领域的资深专家王华庆指出,实施接种是实施防护工作的首要手段。他建议,尚未完成免疫接种的关键群体应迅速补齐接种,其中还应包含追加针剂的接种。
一旦出现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反应,短期内不宜接种新冠疫苗,这是出于确保防护效果的需要。王华庆表示贝语网校,依照现行规定,通常感染之后到再次接种的时间至少要间隔六个月。未来将依据疫情防控要求、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并参考感染前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情况,持续优化免疫方案,具体涉及接种的时间间隔和接种的次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