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孟 翰 冯亚仁 郑 可
3月25日晚上,美国纽约东哈莱姆区列克星敦大道线125街地铁站发生一起突发恶性事件,一名男性在列车即将驶入站台时被猛力推下轨道,随即被列车碾过死亡,目前该名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官方表示这属于毫无理由的攻击行为。确实,类似性质的突发暴力案件在美国时常出现,就在纽约州州长承诺加强地铁安保措施之后不过十几天,该州布鲁克林地区的一列地铁车厢内又爆发了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刀器伤人,最终演变成持枪射击的严重案件,相关打斗过程的影像资料也在互联网上大量扩散。这件事情,《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指出:一个将近五分钟的长视频,暴露了纽约最突出的若干弊端,例如不受管制的枪支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弊端都聚集在一节地铁车厢之中。另外一些美国媒体进行了解读,认为正是因为暴力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才使得犯罪率统计数字的降低,并没有让民众感觉到更加安全。一些美国学者经过研究指出,突发性暴力行为并非全然偶然,此类凶险状况既牵涉到仇视性犯罪、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等议题,也揭示了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的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弊端。
“受害者只是在街上走着,就被盯上了”
地铁内时常发生的冲撞行为令纽约的华裔居民感到不安。长岛居民乔伊·王向《环球时报》合作记者透露,因通勤需搭乘地铁,她现在每次进入地铁站都会寻找有柱子或墙体的位置站稳,确保背部安全,同时不断观察,避开那些神情可疑或神志异常的个体。乔伊表示,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后,针对华人的恶意行为非常不可预测,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安全。
无端恶性案件不仅限于纽约州东岸,西岸也屡见不鲜。日前,佐治亚州一名男士被陌生者攻击,造成脊椎受损,其亲属透露,他或许要花一整年时间才能重新站立行走。上月,洛杉矶爆发多起深夜随机枪击案,导致四人丧生,死者中包含一名青少年,目前已有两名涉案人员被羁押。当地警察局负责人透露:此类案件均为偶然发生的暴力行为,路人毫无防备便成为目标。一位居住于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向《环球时报》特约通讯员反映,众多流落街头者常聚集在交通便利的唐人街区域,致使该地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也许仅仅是在餐馆用餐短暂时间,车窗就可能遭人破坏,部分中国人在车辆上贴出标明“屡遭袭击,请勿再犯”等字样的纸条,实在迫不得已。
犯罪率有所降低,可纽约市民却感受不到安全。《纽约时报》去年八月刊文指出,据官方数据统计,纽约市一年之内枪击案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六,凶杀案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一,入室盗窃和抢劫案件也鲜少出现。然而,暴力事件的实际严重程度和民众的主观感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出入。美国《纽约每日新闻》于3月19日刊文称,一项最新民调数据表明,纽约市民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感受,在2023年与2017年相比,有了显著减弱。去年6月时,调查发现百分之七十的纽约居民,对自身可能遭受暴力侵害感到忧虑,同时百分之十七的受访者,承认在过去一年里,为防范意外情况而购置了枪支。
《纽约时报》指出,客观统计与现实感受之间的出入,根源在于某些偶发且极具骇人效果的意外事故频发。2022年1月,一位四十岁的美籍华裔女性米歇尔·吴在纽约时代广场等车期间,被一名黑人流浪汉推下地铁轨道,当场死亡,此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米歇尔生前供职于世界一流的咨询企业德勤,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而61岁的施暴者西蒙·马肖尔在作案时,与受害者素不相识,并且在实施暴力行为之前,曾与另一位非亚裔女性发生争执,出言恐吓对方可能跌落铁轨。纽约警方指出,此案属于毫无缘由的暴力案件。
民众安全感的减弱和暴力事件的担忧,并不仅仅局限于纽约。全球性的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在去年的岁末发布了最新调查结果。根据这份调查,美国民众对于自身安全的忧虑程度,已经攀升到了三十年来未曾见过的峰值。有百分之四十的美国民众坦言,夜间独自在离家一英里范围活动时会感到恐惧,这一比例与二十九年前相仿,彼时美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犯罪时期之一。调查还揭示,对犯罪或暴力事件的担忧改变了美国人的日常行为,大约三分之一民众说过意不去不去住家城镇某些区域,或避开邻近市区的中心地带,差不多三分之一美国人因为害怕犯罪而不敢独自在居住地散步或慢跑,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美国人会不去参加音乐会等人群密集的场合。
美国智库曼哈顿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拉斐尔·曼瓜尔指出,美国街头发生的随机案件数量持续增长,这一现象源于2020年以后美国暴力案件总体上大幅攀升的态势。过去,严重的暴力案件大多局限于特定的犯罪团伙范围之内,多数美国人能够依据居住地以及社交圈子来预估自身遭遇伤害的可能性。但是,偶然发生的公共治安事件,尤其是出现在治安状况良好区域的此类事件,可能会破坏人们因远离混乱地带而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如果这类事情持续不断,那么很快,对犯罪的担忧就会在越来越多人心中变得更为显著。
《华盛顿时报》披露,众多发生在地铁站、公交站点等公共场所的突发暴力案件,促使东海岸地区增加对公共交通体系的安全资金配置。纽约州州长凯茜·霍楚尔在本月初期指示国民警卫队,在纽约市地铁站入口处对行李进行随机检查,目的是防止武装人员进入地铁车厢内部。华盛顿大都会地区的公共交通管理机构同样在地下铁路线上安排了持械的执法人员,目的是为了制止那些无家可归者以及普通乘客的攻击行为。不过,曾经担任纽约市警务负责人的伯纳德·克里克表示:这种做法对降低地铁内的冲突毫无效果,完全无效。
随机暴力“从来都不是随机的”
犯罪分子选择的目标并非特定人群美国最安全的州,不过根据受害者分布情况,确实显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许多表面上看是偶然的暴力行为,实际上可能涉及仇恨攻击、性暴力等问题。
最近,一位年届七十三岁的华裔长者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外出垂钓时,无故遭遇暴力袭击,因而脑部受创、手臂骨折且眼睛受伤,其家属在接受当地电视台访问时透露:“务必留意!避免独自前往偏僻区域,如今在波特兰似乎不太安稳。”听说,施暴者是个白人男性,和这位老人素不相识也没说过话,直接用从河岸边捡来的棍子狠狠殴打老人,等棍子打断了才离开。事情发生之后,波特兰警方把这件事当作普通袭击处理,没有算作仇恨犯罪。美国“KOIN电视台”对此评论道,等调查深入了,事情也许会有新进展。美国亚裔美国人基金会在上个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自2020年起不断升级的针对亚裔的歧视性言论和暴力事件持续发生,纽约市一半以上的亚裔民众在过去一年里曾因自身种族或民族背景遭受过歧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纽约亚裔甚至不再乘坐公共汽车。
同样的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随机暴力也发生在犹太社区。今年二月,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当地电视台WPLG Local 10播报了一则新闻,新闻标题是“劳德希尔犹太教拉比遭遇看似无差别袭击事件”。一位年满六十九岁的犹太教拉比,在离开劳德希尔的那座犹太教堂时,不幸遭到暴力袭击。有目击者证言,当时可以听到实施犯罪行为的、四十二岁的非裔男子特雷弗·罗德尼,正对着受害者高声叫嚣:“我已经受够了你们!”根据《耶路撒冷邮报》的信息,月初时在纽约布鲁克林皇冠高地街道上,一位东正教犹太女性被一名陌生男子无故攻击。监控录像显示,该男子先是正常行走,当走到路边女子旁边时突然动手击打她的头部。依据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发布的上月民调结果,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犹太人感觉目前的处境没有去年安全。
人权观察组织在2022年提交的文献指出,年长者于战乱场合承受的威胁更为严重,女性面对犯罪活动时心理受创程度超过男性,男性(43%)对日常生活中犯罪隐患的轻视态度,要显著强于女性(26%)。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萨姆·罗森伯格是安全领域的资深人士,曾经为以色列政府首脑内塔尼亚胡、美国知名影星汤姆·克鲁斯等名人提供安保服务。这位人士在福克斯新闻台的采访中谈到,突发性暴力行为“并非毫无章法”,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习惯使用“随机”一词,实际上会加剧公众一种“暴力行为难以预料且无法控制,个人无力应对”的认知。他主张,表面上看毫无规律的暴力举动,例如恐怖活动、多点枪击案以及寻常的街头劫掠,实际上都具备可预见性,如同水沸腾一般。罗森伯格指出,罪犯在多数情况下会挑选“软目标”,即那些难以防御或无力反抗的场所。
“暴力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托里指出,暴力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如同樱桃派一样普遍。美国随机暴力事件频发,原因复杂多样。通过分析过往案例可知,许多袭击者或是流落街头之人,或患有精神健康问题。曼哈顿政策研究所警务与公共安全事务负责人汉娜·迈耶斯指出,街头突发性案件并非全然偶然,而是常由行为一贯反常的个体实施。“我们必须找出并控制这类少数危险分子,否则他们就会持续侵害他人。”
《纽约时报》调查后指出,纽约市安全网络实际上是由多种机构和项目构成的松散集合,这涵盖了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私立及公立医院、临时心理支持点。这些机构在信息共享方面屡屡出现差错,州府官员拒绝为重要项目拨付全部经费,造成人员短缺和诊疗过程仓促。纽约市的收容机制存在不足,无法有效保障精神障碍人士的安置需求。核查显示,2022年纽约市的收容设施中,四分之一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并未被安排到专业的精神病治疗机构。这种情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举例来说,2021年8月,一位41岁的男士在联合广场地铁站台上,手持铁锤攻击了一名路人,导致对方身受重伤。这个男子原本该被安排到精神科医疗机构,结果却送到了性质不同的其他收容机构。
匹兹堡大学精神病学领域的约翰·罗泽尔,以及杜克大学医学院的杰弗里·斯旺森,曾经发表过相关研究文章。文章指出,公众常常错误地将公共场所针对陌生人的无故枪击,归因于当事人的精神状况。然而,他们发现多数暴力行为,并非由精神疾病直接引发。他们认为,美国现行的枪支管理政策较为宽松,造成枪支数量失控。这种泛滥的枪支,在犯罪过程中被频繁采用,进而引发了更多的暴力行为。专家指出,精神障碍在美国非常常见,2020年,近六分之一的美国人罹患重度精神问题,然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并未实施过暴力行为,事实上,即便重度精神疾病突然消失,美国暴力犯罪率也只会降低大约四成。
还有看法指出,美国部分地区的法规正助长违法分子的气焰。据《华盛顿时报》披露,地铁发生的多数暴力行为系少数几名惯犯所为。纽约警方透露,去年因公交袭击被拘的38人,牵涉到全市1100多起其他案件。官员们强调,纽约州现行的保释制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如果偷窃的物品价值没有达到九百五十美元,那么这种行为会被判定为轻微违法行为,因此针对诸如“免费购物”之类的抢劫或盗窃活动,即使作案者被执法部门捕获,也极有可能不被定罪,或者只受到短暂的拘禁处罚。
长期跟踪社区犯罪动态的记者普伦蒂斯·史密斯指出,实施偶然暴力行为的主体通常是中途辍学、找不到工作或流落街头的男性青少年,他们的人生仿佛失去方向和前景美国最安全的州,并且他们多数是累犯,多数光阴是在监狱和外界之间度过。
另外,受“弗洛伊德事件”所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浪潮波及美国全国,致使执法机构与其服务区域内的民众关系恶化,不少地方政府正打算压缩警务开支,愿意加入警察队伍的个体数量也在下降,现有警力难以满足需求。同时,政治上的严重对立,让处理社会治安难题更加困难。涉及武器管理、警察体系调整和犯罪审判方针等方面的讨论,常常沦为党派间的争执,所以难以寻得共识,也无法推行实质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