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学还可以这样?!
颠覆传统高等教育,探索人生无限可能
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正面临诸多困境,对于众多学子来说,它变得越来越昂贵,效果越来越差,而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应当如何重新构建,打造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虽然有些人选择在既有框架内进行局部调整,但密涅瓦大学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它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学形态。创始人们通过筹措经费、组建队伍、规划学科与教学方式,接着录取学员、聘请教员密涅瓦大学,最终使前瞻性教育理念从宏伟构想转化为实际操作。
密涅瓦的教学强调应用型技能,帮助学生应对环境变迁,其方法依据学习理论;学校借助先进技术平台开设即时小组讨论,并推行跨国城市轮换项目,学生需在七个不同地点居住;在这里,学员将获得未来所需的关键认知技能密涅瓦大学,强化分析判断、创新构思、精准表达和顺畅协作等基本素养。
这些创新举措是如何逐一完成的?这本书揭示了这个颠覆性宏伟计划的形成过程,并描绘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愿景。
名家推荐
密涅瓦大学的建立理念和实际运作,源自一类倾心于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坚信变革至关重要,认为课堂讲授、网络课程、文化参与、社会考察、科研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并凭借自身行动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革新进程。我高度赞赏密涅瓦大学前瞻高等教育前景的责任感和勇于变革的精神。我认为,只有鼓励不同的探索,才能营造高等教育的良性生态。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 俞立中
初次了解到密涅瓦大学,源于2014年该校招生代表在北京十一学校举办的招生说明会。给我留下鲜明记忆的是,招生代表递来一套六种不同颜色的名片,建议我挑选一个自己偏爱的颜色。这一举动让我对该校产生了浓厚关注,促使我开始深入探究其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并逐渐领会了这所大学试图革新数百年传统高等教育的深远用意。令人欣喜的是,也有学子接踵而至,来到了这所声名显赫的学府。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李希贵
假如有机会从头打造一所着眼未来的高校留学之路,它应当具备何种特质?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密涅瓦大学经过十年的实践,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它会采用创新的学科规划,依据认知规律实施教学,广泛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授课,将都市融入教育环境,允许师生于全球各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惯常采用的教育模式,都经过了彻底的反思与重塑。无论你是否致力于教育事业,本书都值得花时间一读。
——得到APP创始人 罗振宇
密涅瓦大学的创始成员、教授和合作者一起撰写了这本《创校记》,其中详尽阐述了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刻见解,以及建设未来学校时所做的艰辛付出。这本书使我更加理解教育的深层意义,激励我继续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学习场所。“文艺复兴并非某个特定时代,而是由一群人共同推动的”(詹姆斯·卡斯),教育革新也并非单指一所学校,而是由众多志同道合者携手进行。本书值得与更多人探讨。
——时间学院创始人、作家、密涅瓦大学创始届学生 李一格
作者简介
斯蒂芬·M. 科斯林( M. )
密涅瓦KGI(凯克研究院)的创办者担任该校首任院长兼首席学术负责人,曾执掌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同时担任过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掌门人、社会科学院院长,以及约翰·林斯利心理学讲席教授,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创新研究殊荣和古根海姆奖,被卡昂大学、巴黎笛卡尔大学及伯尔尼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专攻图像感知、图像传递及知识教育领域,编撰了《图景与思维:论图景纷争的终结》等作品,与他人共同创作了《思维活动与大脑功能》等书籍。
本·纳尔逊(Ben )
密涅瓦大学创建者、担当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着力革新大学教育。早先,担任全球网络零售商咔嚓鱼行政总裁,亦曾主管美国区域社区平台“社区创业”总裁及行政总裁职务。
译者简介
沈丹玺
长期从事教育、公益和社会创新领域的跨学科探索。拥有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政策硕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高校咨询公司,参与教育项目运作;加入影响力投资机构,负责创业投资事务;在哈佛大学和美国东北大学开展教育研究与教学活动。她担任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学习者之声”项目首位中国代表,同时也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中国公益领域的学者,目前在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工作,专注于儿童成长、教育均衡以及教育革新方面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