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至14日,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学迎新,打出面向99名研一新生的欢迎标语,于南京经开区新港国家高新园红枫科技园B3栋大楼挂起崭新的校徽院徽,内容为“欢迎2025级研究生新同学!”
学院进园区,产教不分离,这是一次新的突围与变革。
不设围墙,敞开大门

将大学开学报到不去校园,而是直接入驻开发园区,今年开学季,南京邮电大学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在南京经开区实体化安家落户,这种办院新模式在全省是极为少见的 。
午餐时分,于红枫园A5栋园区食堂处,南邮学生跟企业员工同桌就餐,尚未走出校园,他们便已然融入科技企业圈。两个学院具备约5000平方米开放式教学空间,除食堂与园区企业共用外,配有人才公寓、便利店、咖啡屋、美食广场,配套完备。卓越工程师学院25级博士研究生章伟杰称,“我期望与企业开展更多合作,切实做些能够落地的项目。”
更大的“课堂”,在企业,在工厂流水线,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生坐在教室,隔壁是诺唯赞、牧镭激光、高光半导体等知名企业。学生有创新创业想法,新港科服等孵化器可零成本入驻。学生有好项目,走几步就能找到奇绩创坛、丰元资本等基金机构聊一聊。如果企业有搞不定的技术难题可以随时到学院追本溯源。

实施革新的是传统工学院“1年课堂+1年实习+1年论文”的培养模式,其在这儿会全面革新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明确表示 ,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是张腾飞 ,学院入驻产业园意味着实验室和生产线的距离为零 ,科研攻关跟市场需求能做到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可实现同频共振 。
企业出题,学院揭榜
在高的学校和高的新园区之间实现“双高协同”,把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围墙”进行打破,致使企业的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成为研究生需要研究的课题,双方对“读研”进行重新定义 。两个学院里面一共有203名刚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接近30名是博士研究生)入驻以后,一边去上课一边和企业进行对接从而去做项目,进行沉浸式的实践,开展融入式的培养。

从哪些地方会涉及学生的课题呢?南京经开区以常态化的方式去推动校企之间的横向项目合作,通过这样的推动来引导企业把需求给抛出来贝语网校,凭借这种引导去鼓励教授团队进行“揭榜挂帅”。
园区企业智檬智能科技急需一项技术南京经济学院,一项先进的“产业数据安全要素大模型关键技术”。董事长温砚去找人,找的是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董振江教授团队,最终双方达成合作,达成全面合作,教授团队利用算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教授团队还利用算力,利用大规模分布式算力,为企业提供方案,提供可信、高效、可扩展的数据治理与安全保障方案,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迎刃而解。
南京邮电大学于新招研究生里列出南京经开区专项,只有与园区企业存在合作项目基础的导师团队南京经济学院,才能够被遴选至学院任教。南京经开区科技人才局局长倪丹作出介绍,园区在今年已经累计促使南邮40余个教授团队,同博西华、南京熊猫等30余家园区企业“结对”,学生将会借助“项目制”来开展技术攻关,于实战当中解决真问题。
“双高”协同,产教融合

南京经开区紧挨着仙林大学城,其周边高校资源十分密集,所打造的中国(南京)智谷聚集了超过400家人工智能企业。早在2014年的时候,南京经开区就和南京邮电大学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京经开区于去年启动建设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双方共同建设这两个学院,这恰恰是面向科技发展前沿以及产业应用急需,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一期挑选了“大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与信息显示”两个工程师技术中心试点入驻 。南京经开区同南邮联合开展共建行动,共建藏语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共建医工交叉实验室,共建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实验室等5个平台,师生规模预计在1000人左右。

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团团长钟凯说,高校and 高新区“双高协同”,校与地双向奔赴,校地企以及学生四方共赢 。从南邮被选派到南京经开区挂职一年,身为校地“牵线人”的他感慨颇多:课题就是需求、攻关就是培养,在“真刀真枪”实战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更“能打”,未来更有希望成为科技创新的“顶梁柱”。
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蓝军称,园区会聚焦国家级经开区职责使命,那职责使命是“主阵地”“排头兵”,会深入推进“双高协同”,还会推进校地企融合,通过协同机制创新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以此为园区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蓄积力量、聚集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