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xjb美术上册教案

新加坡2021-06-07 00:55:27admin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共26页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
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2.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3.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情感;4.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具:图片和课件
重点:1.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难点;2.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初 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 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 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引 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 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 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 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了解绘画和生命之间的联系,
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函育美感育陶冶情操的功能育价值的初步体验和认识,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世界名画)
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和谐交融
二、传授新课
1、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体现在那些方面?请集合作品说明
(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错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插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2、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3、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禽兔图》

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川风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4、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倒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教师提问
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教师黑板展示: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板书提纲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而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二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课后反思:
本 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 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播放课件——世界名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 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
引 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 解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 体验感情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 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 生 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 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整节课感到不足之处是的引导还不够,因为要学的知识面广,学生整节课下来都感到累,而不能掌握此课的重要知 识,吸引他们的东西太少,应在每个环节中能与学生达到互动,让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活跃这枯燥乏味的课堂。

点评:
该教案在使用教材时既尊重教材的内容要求,又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音乐,图片中更深体会。在教学与学法上教师采用设景导趣,拓型探索,任思求趣等方法,为学生讲解,让学生探究,思考,归纳,从而获得充分知识。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第一课: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课时:1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