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 “ 数与代数 ” 中 “ 常见的量 ”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进行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有很多收获,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吨,掌握1 吨 =1000 千克这个公式。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 3 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学的米和千米是千进制,上节课学的千克和克也是千进制,形成了良性知识迁移。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1 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我没有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认识,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自己身边 1 吨重的物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原来设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一下什么物体重大约 1 吨。后来想不行,没法验证, 1 吨重的物体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称。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想到可以创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个学生的大约体重是40千克,来算一算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把这群人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 1 吨到底有多重。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我相应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存在问题
1 、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 、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1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体重表找出体重大约 1 吨的同学们的环节,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