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北约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北约军力的一个重要支撑。1949年4月4日,鉴于冷战因素以及担心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可能“入侵”,美国、加拿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西欧国家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协调对任何可能攻击的军事反应。在北约初期,法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从贡献大量军队到让西德国防军融入等,1952年北约总部从英国伦敦迁往法国巴黎。这一时期,北约在法国境内设有多处军事基地,部署了核导弹,军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识强烈的二战领袖戴高乐出山执政,法国与北约的关系发生巨变。戴高乐的外交政策目标是确立法国的大国地位,希望法国能在西方世界中成为同美国和英国并列的大国,享有决策参与权。戴高乐认为,美国和英国在北约内过于占主导地位,而且一旦同苏联开战,美国不会履行其“保卫”欧洲的承诺。从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乐曾三次向美英两国提出法国要享有参与大西洋联盟的领导与决策权。
然而,戴高乐的要求一再遭美英的拒绝。为此,戴高乐打算打造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退出北约军事组织,他的理由是法国需要维持独立的军事战略。没过多久,法国要求美国从法国领土内撤走所有核武器。
在法国愈发离心离德的情况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9年9月访问法国,亲自做戴高乐的工作。艾森豪威尔希望法国在军事上不要另搞一套。但戴高乐强硬回击道,法国不会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将会独立采取行动。他认为改变欧洲危险对峙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国家对国家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西欧国家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只有在整个欧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欧洲的持久和平。戴高乐这番话的深层意思是,欧洲的问题只能靠欧洲人自己来解决,希望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艾森豪威尔劝他,要相信美国是愿意同欧洲共命运的,但戴高乐讽刺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是法国盟友。可在一战时,美国只是在法国遭受长达3年的痛苦考验并几乎濒于灭亡之后才出手相助。而在二战中,在美国出手前,法国早已崩溃。”艾森豪威尔灰头土脸地结束了法国之行。
约翰·肯尼迪成为美国总统之后,戴高乐和他的私交还不错,但法美两国的关系却继续恶化。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任总统。他是罗斯福以来同戴高乐私交最差的一位美国总统。法美关系急剧恶化,戴高乐彻底走上了反对美国霸权的道路。
1964年是戴高乐对美“大反攻”之年。1964年1月,法国同新中国建交,美国批评法国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亚洲的遏制政策;3月,戴高乐出访墨西哥,这是法国国家元首首次对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轰动全球,扩大了他在第三世界的影响。9月20日到10月16日,戴高乐第二次前往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访问,他在拉美10个国家发表了50多篇演说,近距离挑战美国霸权;这一年,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苏联认为,一旦两大军事集团开战法国仍将依赖北约,这使戴高乐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同北约切割。不久,法国大西洋舰队和海峡舰队脱离北约。
1965年后,戴高乐开始为退出北约军事组织造舆论和做准备。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3月7日,戴高乐正式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式通告他这一决定。两天后,法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决定。
根据该决定,法国驻西德军队从此不再受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法国撤回在北约各防务机构的全体军事人员;北约撤走设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军事指挥机构;法国的所有盟国都需撤走在法国领土内不受法国控制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在戴高乐规定的一年内撤离严令下,1967年,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被迫迁出巴黎附近的罗屈昂库尔,迁至比利时蒙斯市以北的卡斯特乌。需要指出的是,法国退出的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它仍然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法国虽继续留在北约框架内,但它脱离了其军事一体化机构,成了北约内一个“不完整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