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十二月,武书连高校排名工作组推出了二零二五年中国高校排名,这标志着该排名项目已进行了二十九次发布,并且连续记录了二十八载。清华高校、浙大高校、北大高校继续稳居整体实力前三甲的位置;北大高校、清华高校、上交高校则被选为首选高校的前三名。完整榜单可在武书连大学排名官方网站查阅,亦可参考《挑大学 选专业:202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武书连撰写,中国统计出版社)。
武书连自1991年起,长达34年时间,一直致力于研究高校评估方面的工作,不断寻求评估方法的科学途径,成功构建了全面且规范的评价标准框架,堪称该领域的开拓者与长期耕耘者。
自1993年公布首份中国高校排名起,武书连团队凭借高度凝练的衡量标准,以及透明可查的运作方式,形成了极具创新价值的成果。武书连团队专注于人才培养的科研评估,依据公开数据构建评价体系,所有模型和指标数据均公开透明,引文数据库期刊筛选标准也完全公开,旨在为学子提供多元的大学选择参考,同时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排名囊括了812所具备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至少培养了一届本科毕业生的公立普通高等院校。
武书连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界定,高等教育在中国社会职业领域承担着核心任务,具体表现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经济建设。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开展科学研究。
根据这个情况,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排名的评估标准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个主要方面,它们被设定为一级指标。
人才培养下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两项二级指标。
科研工作包含自然学科探究,社会学科探究,以及文献引用排名,这三项作为评估标准。
详细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见武书连大学排名官网。
2025综合实力排名 清华浙大北大前三
2025年中国高校综合排名,清华大学位列榜首,浙江大学紧随其后,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第四至第十位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
2025年,共有15所非“双一流”院校的整体水平跻身百强行列,其中深圳大学位列第39位,刷新了此类高校的历史最佳成绩。其他高校包括:江苏大学位列第43位,浙江工业大学排名第51位,扬州大学排第60位,青岛大学位于第61位,南方医科大学排第74位,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76位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首都医科大学排第80位,广东工业大学位于第82位,山东师范大学排第89位,浙江师范大学排名第93位,温州医科大学排第95位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广州大学位于第97位,南通大学排第98位,上海理工大学排第99位。
2025择校顺序排名 北大清华上交大前三
择校分数依据三个要素的排名总和计算得出,这三个要素分别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师资力量以及新生的素质,其中就业情况的排名计作两份,师资力量和新生素质各计作一份;由此形成就业情况占0.5权重,师资力量占0.25权重,新生素质也占0.25权重的分配比例。按照择校分数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学校的选择次序,如果分数相同,那么就业情况更优的学校将位列更前。
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居全国高校第15位,师资力量排名全国第3位,生源质量排名全国第7位,综合择校指数为15分加15分加3分加7分等于40分。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排全国高校第33位,师资力量排全国第6位,生源质量排全国第10位,综合择校指数为33分加33分加6分加10分等于82分。南京大学的择校分数是40分,武汉大学的择校分数是82分,南京大学的择校分数低于武汉大学的择校分数,南京大学在排名上位于武汉大学之前,其他学校的排名依次类推。
2025年中国高校排名依次为,北京大学位列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排名第二,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高校分别是,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
2025年,有9所非“双一流”大学择校顺序进入前100名。华东政法大学位列第31位,中国医科大学排名第51位,首都医科大学排第56位,浙江工业大学排第70位,南方医科大学排第75位,东北财经大学排第87位,上海理工大学排第91位,大连医科大学排第93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排第100位。
武书连大学排名各项指标等级定义
2025年的高校实力榜单,依据排名顺序和评定级别来划分各项评价指标的先后。评定级别分为A++、A+、A、B+、B、C+、C、D+、D、E+、E、E-,总共分为五个档次,包含十二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具体标准说明如下:
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排名
(一)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前50名
(二)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51-100名
(三)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1-150名
(四)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51-200名
(五)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201-250名
(六)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251-300名
(七)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301-350名
(八)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351-400名
(九)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401-450名
(十)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451-500名
(十一)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501-550名
(十二)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551-600名
(十三)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601-650名
(十四)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651-700名
(十五)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701-750名
(十六)武书连2025中国大学综合实力751-8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