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再度来临,各地高考成绩接连公布,众多家庭因挑选专业而感到极度焦虑。
目前,众多社交平台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避坑指南”,家长们则对所谓的就业率和薪资排名格外关注,似乎一旦选错专业,就会导致孩子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您是否曾思考过:那个十年前被视为冷门的学科,现如今或许意外地成为了新兴领域的热门选择?
那些一度被全网警示的“高危专业”,难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可能转变为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吗?
那些长期处于“红灯警示”状态的专业,或许正因其在公务员考试中的优势,持续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
今日,让我们共同拨开岁月的帷幕,一探究竟那些一度被视为“无人问津”的学科,它们是如何实现惊人的转变,并且为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了哪些宝贵的借鉴。
01冷门逆袭:那些年避之不及,如今趋之若鹜
还记得2012年的一个热门新闻:
四川大学本科生洋芋做出一个让所有老师惊讶的决定——
从炙手可热的经济学院转到当时无人问津的微电子专业。
他不仅是当年第一个从经济学院往外转的学生,
即便在连续遭遇转至电气工程及核物理领域申请的拒绝之后,他最终才得到了副院长的好意,被接纳至物理学院下属的微电子学科学习。
“转专业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微电子是什么”,洋芋回忆道
在微电子的课程中,老师经常提起德州仪器这家企业,我起初误以为它是一家位于山东德州的仪器制造公司。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
其问世,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进步,同时也激增了对基础芯片技术的强烈需求。
2014年,洋芋在复旦大学完成了微电子专业的硕士学位学业,恰逢芯片产业迎来了一波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2014年至2020年这段时间里,芯片工程师的市场需求极大,远远超过了供给。如今众人争相涌入的这些知名企业,彼时招聘条件其实并不苛刻。
洋芋如今在创业公司负责研发工作,见证了行业的起伏变迁。
与此同时,在河北,95后的李帆正在管理专业里浑浑噩噩度日。
在2013年选择志愿的那一年,财会专业异常热门,然而他却意外地被分配到了自己毫无兴趣的管理专业。
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三年时光,我为自己设定的最低要求是不至于挂科,只要能顺利毕业即可。
觉醒后的李帆决定跨考考古研究生,这引发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适合的工作岗位并不多,甚至可能选择投身于挖掘古墓等艰辛的劳动。
李帆秉持着“即便考上了可能会后悔两年,但若不考则会后悔终身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再次参加考研,最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就在李帆读研期间,文博领域迎来爆发式热潮。
2017年,故宫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了“故宫跑”的热潮。
《国家宝藏》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广受欢迎,使得考古文博领域逐渐变得热门起来,从曾经的冷门专业转变为了热门选择。
2020年,来自湖南的少女赵芳蓉凭借676分的高分,在湖南省文科考生中名列第四,她选择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然而却遭到了网友的劝阻。
今年,她荣耀地以杰出毕业生的身份,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圆满毕业。随后,她投身敦煌研究院,担任石窟考古一职,展现出对考古事业执着热爱的风采,成为新一代中坚守梦想的楷模。
这些故事印证了一个事实:
专业的“冷热”如同潮汐专业排名2013,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涨落。
那些曾经被冷落的专业,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迎来新生。
02专业大洗牌:十年变迁,谁上谁下?
高校专业的调整从未停止,但近年的变化速度令人咋舌。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新增29个本科专业,涵盖低空技术及工程、碳中和科学和工程等前沿学科,同时,首次设立了针对战略急需专业的非常规设置机制。
更令人关注的是撤销专业的力度。
根据统计资料,在过去十年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点的撤销总数达到了6636个,特别在2023年和2024年,撤销的专业点数量高达3098个,这一数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十年撤销量的一半。
撤销次数最多的专业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等领域,这些专业的撤销数量均超过了50个。
这些专业大多面临理论脱离实际、就业率持续走低的困境。
与此同时,传统专业正以“智慧/智能+”的形式延续生命:
车辆工程领域迈向了智慧车辆工程的新阶段,工业设计行业正逐步转变为智能交互设计。这一专业领域的革新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博士强调:“此次专业调整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发生转变,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同时从单一的计划驱动模式转变为战略与社会双轮驱动的模式。”
冷热转换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的领域迎来了变革;进入90年代,法学研究成为热点;迈入21世纪,国际贸易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近十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迅猛……
这些曾经的“爆款”专业,都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转变。
在过去十年里,新增备案的本科专业点总数达到19966个,其中工科专业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专业高度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各个领域。
这种大规模调整背后,是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力量的共同驱动。
在低空经济这一领域,民航管理部门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的规模,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5万亿元,如此庞大的人才需求迫使高等院校迅速作出反应。
03天坑变天选?专业选择的认知陷阱
在“生化环材”被冠以“四大天坑”之称的时刻,90后的小东已投身于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学习之中。
2011年,我着手填写高考志愿之际,尚未出现“四大天坑”这一概念。那时,土木工程专业颇受欢迎,而材料专业则显得平淡无奇。
小东的经历折射出专业认知的滞后性。
大学毕业后那段时间,人们开始流行提及“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这一说法,我觉得这个形容十分恰当。
本科期间,他所在学院采取的是“大锅饭”式培养模式:
在大学的前两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到了大三则开始接触专业课,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践课程则相对较少。
材料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然而,由于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障碍,毕业生们常常遭遇挑战。
若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一旦步入职场寻求就业机会,便会发现自身的条件与企业的实际招聘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小东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大概只有1/3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2017年,小东在谢菲尔德大学完成了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专注于高分子材料板材的研发。他的月薪是一万二,年薪则在十五万至十七万之间。
但半年后他就离职了,
工厂里的工作显得单调乏味,加之工作场所条件恶劣,充斥着有害气体,即便采取了防护措施,也难以完全适应。
如今的小东已转型为电子电路研发工程师。
他的经历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专业本身并非是陷阱,其核心在于是否与个人的特点相契合,同时还要考虑是否能够寻找到恰当的应用领域。
针对社会上的“天坑专业”论调,我们也曾经专门发文呼吁: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人一生很长,我们不能随波逐流”。
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广泛共鸣与争议。
高校专业并没有冷门热门之分。
即便是当下的热门专业,几年后情况也会有变化。
如果完全根据专业的热度来走,会始终处在摇摆的状态。
这些认知陷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在选择专业时,是盲目跟随潮流追求所谓的“热门”,还是深入思考,从更根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04 志愿填报的黄金法则: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价值
面对风云变幻的专业格局,考生和家长该如何应对?
综合众多“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及专家们的见解,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宝贵的原则:
首先,要学会拥抱变化,放下“一选定终身”的执念
李军,曾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就职于谷歌、腾讯等业界顶尖企业,他强调:
在校期间掌握的特定学科知识,在踏入社会之初,三分之一的内容已显得陈旧;而经过五年的职业生涯,又有三分之一的知识变得不再适用。
《哪吒》导演饺子毕业于药学院,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是法律专业出身,
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开发者冯骥学生物医学工程。
这些跨界顶流的成功,源于在热爱领域的持续积累,
得益于之前专业所培养的严谨思维以及逻辑技能,同时,也极大地得益于对时代发展机遇的精准捕捉。
郭恩惠的经历更具启发性。
2019年,他凭借669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护理专业录取,然而在第一堂课后,他发现自己对这门专业并无热情,于是毫不犹豫地提出了退学申请。
次年,他凭借716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系录取,随后又决定降级,转至软件工程专业深造。
他反思道,当初填报志愿时“没有对专业进行系统清晰的研究”
“过度看重名校光环,忽视了专业与兴趣的匹配”。
热爱为火,理性为薪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报考建议引发众多共鸣:
了解到专业不匹配现象十分普遍,我们才明白需要去“积极发掘自身多样的潜能,勇于尝试,进而发现个人的兴趣所在和优势领域”。
李帆对于考古的体会特别深刻,他认为:“这项工作并不充满浪漫色彩,也不具备刺激感,那些滤镜实际上都是外界赋予的。”
在西安考古工地实习时,他每天在四十多度高温下工作,
在潮湿的墓穴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午后,身体不断冒出汗水专业排名2013,腿部、膝盖以及脚踝因长时间蹲坐而感到疼痛难忍。
他发自内心地建议:“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我是不建议学考古的。
请大家切勿以寻宝或探险的心态选择报考或投身于考古领域,否则当这份热爱转变为职业,那些最初的新鲜感终将被日常的繁琐与辛劳所淹没。
其次,放眼长远,服务国需
唐博士的观点是:“对国家的深情、对个人爱好的追求、诚实与善良的品质、面对挫折越挫越勇的精神……这一切,皆因在热爱与责任的双重驱动下,我们所作出的任何抉择都不应被辜负。”
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此举恰是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体现。
各地纷纷将高校专业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提高至关键位置,重庆已将全市379个专业与超过50个重点产业实现了紧密对接,河南则对254个新兴交叉专业进行了超前的规划布局。
唐博士提出:“根据个人的基础和爱好,应当锁定国家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前沿的产业领域进行学习。”
05 给2025届考生的实用建议: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根据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成功人士的宝贵经验,我们特向今年选择志愿的考生们提出以下详尽的建议:
首先贝语网校,多维评估,科学决策
借助AI工具或职业量表初步探索兴趣与个性匹配方向;
仔细查阅目标学院官方网站上的专业详情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向正在就读的学长学姐直接咨询,而非仅凭传闻。
其次就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如果有明确热爱的专业方向,优先选择该领域实力强的学校;
如果方向不明确,优先考虑综合实力强、转专业政策灵活的高校。
本科阶段,通识教育平台和跨学科资源可能比具体专业更重要。
第三,要加强拓宽视野,勇敢尝试
“可白衣翩翩,亦可庖丁解车”的深圳二职学生古慧晶就是典范。
初中毕业后,出于对汽车的热爱,她选择就读职业高中汽修专业。
今年四月,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在广东省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中,凭借在汽车机电维修项目上的出色表现,荣获了一等奖,开创了该赛事历史上首位获得冠军的女性先河。
第四,保持开放,终身学习
唐博士向年轻人提出忠告:“切勿从事那些机器能够替代的工作,务必深思熟虑,明确哪些职业是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
他着重指出,在未来的变革面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集中精力的程度。
不是以前能成,现在就能成;
不是别人能成,自己就一定能成。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才是最关键的。
当我们回顾十年专业浮沉,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
没有永远的热门,也没有注定的冷门。
专业的“红”所展现的是社会对其关注与讨论的激烈程度,而“翻红”现象的偶然性常常源自特定的时代背景,这种趋势往往难以预料。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不同的个体选择就像驶向不同方向的小船,
或许怀揣着些许朦胧的指引,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都激荡出了令人称奇的波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选择专业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分岔点,无论行至何方,都不应遗忘起初那份激荡的情感与追求的梦想。
支撑我们前行的,是内心的热爱和坚持的勇气。
今年,当您为孩子或为自己选择志愿时,请记住:
精彩人生是干出来的,不是选热门专业选出来的。
专业领域的热度不应成为超越其他要素的首要标准,毕竟,事物的变化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没有一个选项生来伟大,也没有一个答案注定平庸。”
在这个充满无限机遇的时代,我们以热情之火点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用担当之心照亮未来的道路,从而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终究,在汹涌的时代潮流之中,选择何种专业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却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