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军校
美国西点军校,被誉为“美国将军的摇篮”。众多美军杰出将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出自该校。他们在校期间的经历,至今仍为西点人津津乐道。
位于纽约北部约五十英里处,哈德逊河谷的西侧,坐落着一座由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庞大建筑群,群中点缀着形态各异的绿色草坪和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塑,不时有身着灰色或迷彩制服、高唱军歌、步伐一致的队伍经过。这个地方正是遐迩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今年恰逢该校建校两百周年纪念。近期,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纽约外国记者中心安排了一部分外籍记者对该被誉为“美国将军摇篮”的知名军事学府进行了实地考察。
兵家必争的西点
美国军事学院是西点军校的官方名称,该校坐落于纽约州北部的哈德逊河西岸,具体位于橙县的西点镇,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其简称为“西点军校”或直接称作“西点”。
西点军校所在地——西点镇,在美利坚独立战争期间,扮演了关键军事堡垒的角色。据研究西点军校历史的专家斯蒂温·格罗夫博士所述,西点一直是兵家争夺的焦点。其重要性主要源于哈德逊河在流经西点时呈现出“S”形弯道,且弯曲程度极为急促,过往的大型船只必须减速通过美国西点军校,而减速中的敌船则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河西岸的高地占据着地势之利,具有俯瞰四周的优越控制地位。若在此地构筑军事堡垒,便能形成“一人把守,万人难攻”的坚固态势。当时的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将军深信,西点是美国战略地位最为关键的地段,将其视为开启美国大门的钥匙。鉴于这一情况,华盛顿于1778年特邀波兰英雄萨丢斯·科什乌兹科上校,这位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凭借萨拉托加战役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前来协助设计西点军事要塞。科什乌兹科经过实地勘察,在此地设立了14个大小不一的据点,用以控制河道并抵御水陆两栖的进攻。这些据点之间相互呼应,互相支援,共同构建起一个合理且有效的防御体系。若英军乘船来袭,那便是自寻死路。即便时至今日,其设计理念依旧被视为颇具现代感。为了缅怀这位波兰英雄美国西点军校,西点军校在1828年为他树立了雕像。如今,这位波兰英雄的目光依旧锐利,俯瞰着蜿蜒流去的哈德逊河。此外,华盛顿将军也曾在1779年将他的指挥所迁至西点。自1778年1月20日起,西点要塞便成为美国持续使用的军事基地,同时,它也是西点军校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
严格的入学条件
1802年3月16日,美国第三任总统,同时也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签署了国会法令,正式宣布在西点设立“美国军事学院”。这所学院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军事院校,而首任校长则是由美国知名政治家及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乔纳森·威廉姆斯所担任。然而,被誉为“西点军校之宗师”的却是萨耶尔上校,他在1817年至1833年担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西点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军事纪律得到了严格规范,同时他特别强调诚实与正直的行为准则。萨耶尔上校还创立了萨耶尔教学法,该方法由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官进行小班教学,学员与教官每日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讨论,这一独特教学方式至今仍被西点军校广泛采纳。
历经两百年,西点军校从最初占地1800英亩、仅有两名学员毕业的初级学校,发展成为占地16000英亩的著名学府,每年有超过900名男女学员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众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现今,该知名学府肩负着培养、锻炼并鼓舞学生的重任,旨在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秉持“责任、荣誉、国家”,塑造出品德高尚的在职军官形象;同时,将其塑造为将美国陆军军官作为职业生涯选择并终身为国家奉献的杰出军事人才。基于此,西点确立了自身的严谨入学要求和评判标准。西点军校的招生官员透露,该校的招生对象限定为17至22岁的未婚高中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历的士兵。他们需经过政府高级官员(例如副总统、国会议员或陆军部高级官员)的推荐,以及包括学业能力倾向测试和体育项目在内的考试和体检,最终根据成绩选拔录取。该校的教育体系为期四年。该课程涵盖文、理、工、军事科学以及体育等多个领域起步网校,且每年在夏季的6月至8月期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军训活动。肯·格瑞斯博士,西点军校的副教务长,他补充道,自“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以来,学院及时对某些专业和课程进行了增设与调整,这些涉及领域包括反恐、网络恐怖主义、冲突调解、信息安全、国际法、法律体系对比、国际安全研究、核工程以及化学工程等。此外,学院还邀请了精通国际法和伊斯兰法律,以及南亚问题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
自1976年起,西点军校开始接纳女性学员,目前学员总数达到了4000人,而在每年的7月1日,会有大约1200名新学员加入。学校的主要制服色调为灰色,这一规定自1816年起便已确立,故而学员队亦被称为“灰色长队”。学员完成学业后,将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和陆军少尉军衔,并且通常需至少服役5年。
培养“品德高尚”的将才
自1898年西点军校将“职责、荣誉、国家”确立为校训,该校便特别注重对学员品德的教育。他们不断重申,西点不仅要培养领导者,更要培育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因此,自学员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西点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这包括坚守正直诚实以及尊重他人尊严的原则。《学员荣誉准则》中明确指出,学员不得撒谎、欺骗或进行盗窃,同时也不应默许他人实施这些行为。西点军校公关部主任詹姆斯·威利中校进一步阐述,若学员在撰写论文时未在脚注中对所引用的观点或文字进行标注,一旦被发现,轻则将面临严厉的批评,严重者甚至可能被勒令退学。至于对人的尊重,西点学院教导每一位学员,若期望获得他人的尊敬,便需以相等的尊重与尊严来对待他人。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对此体会颇深。位于西点军校的巴克纳尔训练营里,学长们正指导着学弟们进行户外训练。这一传统旨在提升学员的领导能力。在障碍训练区域,每当学弟们因动作不熟练而犯错,他们所受到的并非是斥责、嘲讽或是冷漠的冷笑,而是鼓励的掌声和“加油!你肯定能成功!”的激励话语。鼓励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氛围中,低年级学员不仅成功完成了动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而这正是西点野外训练的核心目标之一。
找不到图书馆的巴顿将军
西点军校被誉为“美国将军的摇篮”,众多美军杰出将领,诸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出自该校。他们在校期间的诸多趣闻轶事,至今仍为西点人津津乐道。
在美国内战期间,约有400名将领均出自西点军校。在这批将领中,尤利塞斯·格兰特将军以北方军统帅的身份脱颖而出,而罗伯特·李将军则领导着南方的军队。昔日同窗的他们,因立场不同而成为了战场上的对手。经过一番较量,格兰特将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使得李将军不得不投降。
巴顿将军,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同样是西点军校的杰出校友。他以严格的作风、英勇的战斗精神、敏锐的战局洞察力以及卓越的战绩,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美誉。然而,他在西点军校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耗费了五年的时间才得以毕业,比其他同期学员多了一年。曾有一次,一位记者好奇地询问他为何耗时如此之长,巴顿以幽默的口吻回应道,在他求学期间,竟然未能找到学校的图书馆。面对这一情况,西点军校的学员们用他们的幽默感来回应并缅怀那位1909届的校友。1950年,他们在学校图书馆的对面竖立了一座塑像,塑像中的巴顿将军头戴钢盔,身着军装,手持望远镜。这座塑像的寓意颇为幽默:难道之前找不到图书馆吗?现在我们让你手持望远镜,每天站在图书馆对面,这样总该能找到了吧!
据说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的四年时光,都是在母亲的悉心陪伴中度过的。当年,麦克阿瑟的母亲将他送至西点军校后,便在西点旅馆安顿下来,与儿子同住一地。她每日清晨随起床号响起,陪伴儿子进行早操,直至夜幕降临,儿子宿舍的灯光熄灭,她才休息。整整四年,她未曾间断。而麦克阿瑟也常在夜深人静之际,悄无声息地前往母亲的住处,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真是令人感慨万千,父母们的爱子之心何其深沉!麦克阿瑟在1919年至1922年间担任了西点军校的校长职务,在任期间,他显著提升了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使得其占比达到了惊人的15%。
“我不认为中国是威胁”
西点军校内设有外语教学系,该系开设了七门外语课程,具体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俄语以及西班牙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课程自1966年起便已开设,课程内容涵盖基础汉语、中级汉语、汉语军事阅读、中国媒体以及中国文明等多个方面。在巴克纳尔训练营地,记者抓住机会采访了一位四年级学员辛克莱,他曾是汉语课程的学生。辛克莱,密苏里州人,现年二十四载,身高约一米八五,身穿迷彩作战服,面涂迷彩油,给人一种经验丰富的印象。交谈之下,方知他在踏入西点军校之前,已在陆军服役将近三年。得益于部队长官与密苏里州联邦众议员的共同推荐,并通过考试选拔,辛克莱得以进入西点军校深造。他在西点攻读的是地理专业,然而在二年级期间,他选择了连续两个学期的汉语课程,当时与他同级的同学中,共有75人选择了这门课程。不仅如此,他在历史课程中关于中国军事史的章节里,阅读到了对《孙子兵法》的介绍,这使他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辛克莱表示,选择学习中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及其文化。正因如此,他平日里持续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也包括了布什总统两次访问我国。辛克莱表示,或许有些美国人对我国可能构成的威胁有所担忧,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缺乏深入的了解。至于他自己,他对我国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对美国与我国的关系充满信心,坚信我国并非威胁。辛克莱最后强调说,他的同学中有许多人都持这一观点。
过关斩将的国际学员
自1889年始,西点军校开始接纳外籍学员,这项工作由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共同负责,向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发出邀请。在招生录取标准及考试科目上,与美国本土学员的要求几乎一致,所不同的是,推荐人的身份由美国本土的推荐人转变为被邀请国的政府官员。同时,考生还需额外参加英语能力测试。截至目前,已有306名外籍学员在西点完成了学业,其中不乏1950年毕业的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目前,西点已向160个国家和地区发出了邀请。
记者在巴克纳尔训练营对一位来自喀麦隆的国际学员进行了采访。这位学员名叫埃里克·蒙伯格霍布,年仅22岁,身材虽不高大,却十分健壮。他那厚实的嘴唇让人联想到他的憨厚与坚韧不拔。埃里克用一口浓重的英语,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在喀麦隆军队中担任要职。得知2000年美国西点军校将在喀麦隆招收两名国际学员的消息后,他立即向美国驻喀麦隆大使馆索要了招生简章,并提交了报名申请。鉴于需要参加英语加试,法语为母语的埃里克特意加强了对英语的学习。历经激烈角逐,埃里克成功击败众多对手,最终独占鳌头,赢得了美国国会提供的25万美元四年全额奖学金。同年6月,他迈入了西点军校的校门,主攻国际关系专业,并辅修计算机课程。如今,他已成为该校二年级的一名学员。埃里克提到,刚开始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文化差异和习俗差异,然而最显著的难题还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课堂上,他不得不全神贯注地聆听授课内容并记录笔记。而在与人交谈时,他常常需要对方放慢语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埃里克表示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埃里克自离开祖国已有两年时光,未曾踏上故土,然而他坚定地表示,完成学业后必将重返家园。这番决心源于他在出国前与喀麦隆军队签订的为期五年的服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