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专业时,就业前景是重要考量因素,究竟该学哪个领域,值得深入探讨,听听国外大学招生负责人、已留学中国学生以及留学顾问的意见出国留学专业,他们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做出明智决定。
国外院校招生官说
莫把学科选择当择业
张悦悦
由于担任学院招生主管的职务,每年都有许多家长就子女大学专业选择事宜前来询问,其中询问最多的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多数英国家长与中国家长的顾虑类似,他们最常提出的是“哪些专业容易就业”。自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之后,去年及今年英国高校录取情况显现出显著差异,医疗保健与社会服务这类“实用专业”广受青睐,由于抗击疫情过程中英国多数行业规模缩减,许多人觉得此类专业“价值大”,并且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的表弟几年前申请加拿大高校时,选择方向变化多端:刚选定海洋技术,随后又转向金融数学,过几天又决定攻读信息技术。堂姐越听越心急,反复考虑着——要么长期在深海工作,去金融机构上班,要么去软件开发公司任职?她与英国亲戚相似,最先想到的是比较哪个行业未来发展潜力更佳。
实际上,将选择大学专业视作选择未来工作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业都依赖于多个学科的综合支持,就业领域与专业领域并非一一对应。近二十年来,职业分化现象加剧,新职业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因此,仅凭某个专业并不能确保未来从事相关职业。一个很明显却常被忽略的观点是:公司录用员工时,并不仅仅关注求职者的学历证明,而是希望找到一个全面素质较强的人。我所在的英国肯特大学曾经对当地公司的用人倾向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指出,雇主对毕业生的具体学科领域并不特别在意,他们更看重成绩单所反映的毕业生“可迁移才能”水平:例如自主学习、书面表达、团队协作、独立处理难题等能力。
这种看法与乔治·安德斯的见解不谋而合。安德斯曾是《华尔街日报》和《福布斯》的采编人员,长期与美国的顶尖科技企业往来密切。这些知名企业给人的观感是,他们的职员都是具备专门技能的“技术专才”,其中许多人早在中学或高中阶段就开始在相关理科领域积累实践经验。不过当安德斯与这些公司往来增多后,他注意到一个颇为奇特的情况:Uber着力招募心理学学位的从业者,目的是借助他们改善司机及乘客的旅程感受,以此稳固客户基础;与此同时,一家餐厅预约服务提供商则倾向于聘请英语专业的员工,原因是这些人能将乏味的后台信息改写成对顾客有吸引力的餐厅推荐内容。
安德斯从科技新闻界转投到领英担任猎头后,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一本面向年轻人的专业选择指南,该书命名引发广泛讨论:《你并非无能:“闲散”的通识学习带来的惊喜价值》。安德斯观察到,在应聘过程中,具备共情力的候选人最受青睐。同情并非仅是对他人处境表示遗憾,而是能够敏锐洞察当事人的境况,把握其内心想法与实际需求,进而提供精准有效的回应。这种能力涉及诸多方面,包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深厚多元的文化素养,严谨缜密的思辨习惯,以及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这些正是人文教育着力培养的核心技能。
学科并非毫无价值,但专业挑选与职业前景并非完全挂钩,因此申请高校时不必过分担忧前景,应当以个人喜好为重。挑选学府需要留意门道,除了关注院校及学科的师资力量,家长和考生往往容易忽略同一学科在不同学校可能存在诸多不同,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配比例、跨领域选课的灵活性、是否提供海外交流学习项目等,这些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同时学术指导或职业规划这类辅助技能训练的完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流程”上的差别对个人最终掌握技能的“价值”以及学科“知识”层面的差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在掌握基本学识之外,能否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履历亮点。根本而言,不应将大学视为专门培养特定岗位新人的流水线,而应看作是帮助个体发掘潜能,从而拓宽未来职业发展可能性的培育基地。
该作者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政策社会学与社会研究学院招生负责人,同时也是社会学系的负责人
中国留学生说
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吧
施煜程
曾经有人告诉我一个观点,那就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学科门类是特别难就业的,不少先前的学生都这样说过,可我还是决定攻读环境科学与政策专业。
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我在浙江舟山群岛长大,因此对海洋与自然环境有着非同寻常的体悟,并且和海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自初中阶段起,我对海洋污染等议题的持续探究,使我认识到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由于家中老人以捕鱼为业,我目睹了舟山渔场的多次繁荣与衰退,也经历了家庭状况的起落,这让我更加坚信要学习环境科学。
我成功获得了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环境科学与政策专业的入学资格。尽管这所大学在国内的认可度相对有限,然而在美国享有盛誉。该校本科生在研究型学者中的声誉非常良好,这为学生们将来进入著名研究生院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近些年,国内申请威廉玛丽学院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并且每年都有中国学生放弃顶尖名校的邀请,转而选择这所院校。该校成立于1693年,是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高等学府,深厚的办学历史使其充满独特的人文底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该校几乎全部本科课程都由教师本人直接讲授。比如,我上学年选修的四门课程里,有两门是面向大众的基础课,规模较大,其余课程包括环境科学导论和核心课程100(课程编号),都是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的小班课。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由两位背景各异的教授联合执教。在小班授课的模式下,我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频繁。课堂上,老师常常提出一个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接着大家再进行沟通,这样能够激发思想火花。尽管小班授课的效果挺不错,不过课后的任务特别重。就拿我修读的核心课100来说,每个星期都要读一本大约二百页的外文原著,并且还要为课堂上的讨论议题做好充分准备。
威廉玛丽学院的教学安排颇具特色,并非仅限于专业课程。刚入学时,学生无需确定专业方向,有整整两个学年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同时,该校在四年学制中设有独特的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即大学基础课程体系,该体系要求学员完成编号为100、150、200、300、350、400的基础课程学习。
大学第一年的新生,必须选修编号为 100 和 150 的核心研讨课,编号 100 的课程侧重于认识世界并探究其奥秘,而编号 150 的课程则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学术写作技巧。
编号200的基础学科涉及三个主要范畴,分别是对自然科学和逻辑推理的钻研,对人文社科与个体发展的研究,以及对艺术理念与价值体系的探讨。这三个范畴中,学员必须自主挑选自己偏好的方向,并修读一门入门级别的基础课程。进入大学初期,我选择了心理学方向,虽然属于基础课程,但实际学习难度相当高,整个学期所接触的知识领域和理论深度都远超我的预期。
这门课程编号是300,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处理跨文化事务的水平,课程设置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本校选修异国文化类课程,比如中国古诗词、书法、日本动漫、德国设计等,另一种是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学生可以申请到合作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互派学习。
这门课程编号是350,主要研究各种社会角色引发的各种矛盾,融合了政策分析,社会学理论以及国际事务研究等多个领域知识,课程编号为400的则是大学四年级时进行的毕业研究项目。
在职业与爱好的抉择中,我倾向于爱好。进入学校后,学习了诸多引人入胜的课程,使我的决定更加坚定。
(作者系美国威廉玛丽学院中国留学生)
国外院校首席代表说
专业和留学城市选择需慎重
王佳
从全局考虑选择留学专业,学生应当首先确定自己热爱的学科方向,接着再依照这个方向去寻找匹配的高校。
不同国家以及海外大学之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在决定专业方向和留学目的地时,需要仔细斟酌。
若不确定应选哪个专业,不妨先咨询专家或借助专业平台进行性格评估、职业前景预测等,以此明确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方向,再决定留学专业。此外,当前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可试听几节国外院校的相关课程,考察自己是否适应。如果学习国外的网络课程感到吃力,不妨考虑挑选一些国内的在线课程,借此对某些学科领域获得初步认识。此外,可以征询身边对留学领域有所涉猎的朋友或亲戚的意见,同时向目前就读于海外高校的中国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体验。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信息后再行动,不能只凭一个学科名称就草率下结论,更不能连相关高校的教学安排都不清楚就贸然选择,这种做法缺乏明智。比如金融专业虽然备受关注,但并非学了这个专业就一定能获得理想职位,不能做这种过于简单的判断。
各高校均有自身独到之处,学子们必须发掘最契合自身条件的大学与学科方向。比如新近组建的“英国顶尖学科大学集团”(别称U7),该组织旨在构建一个能够满足高中生进入英国高校本科学习多样学科要求的渠道,不过集团里的七所高校强势学科各有侧重。
确实存在选错领域的情况,即便做了周全考虑。在我负责海外学习事务期间,不乏中途放弃学业的人。遇到这种状况该如何应对?
转换专业时,需考虑国家与学校因素,以美国部分高校为例,本科阶段多采用通识课程体系,新生入学时所学课程范围较宽,便于后续根据个人兴趣确定专业方向。英国情形则不同,具体还需区分地域,如在英格兰,大学本科多为三年学制,相较之下,转专业会面临较大挑战。在苏格兰部分高校,本科阶段学制为四年,当你入学时选择历史专业,入学后若想改学医学,能够进行双专业学习,不过随着学习深入,如果对其中一个领域失去兴趣,可以选择以另一个专业完成学业,当然,倘若对两个领域都有热情,并且有能力,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位,相对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转专业情况则有所不同总之,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去做判断。
值得留意的是,当前专业领域变化迅速,常出现入学时备受青睐的学科,毕业时热度已大幅减退的状况,情况也可能相反。专业是否热门具有相对性,若仅凭此标准挑选留学方向,或许会与最初的决定大相径庭。此刻,年轻人需要着眼未来,参照个人条件、志趣所在,确定最契合自身的道路。
(作者系英国罗伯特高登大学驻中国首席代表)
留学机构专家说
选错专业,该怎么办?
贾鸿岩
挑选留学专业是许多中国学生关心的重点,不过没有固定模式,必须针对不同情况仔细研究。
在决定留学专业时,中国学生经常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应该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优先考虑专业。从专业机构的角度,笔者会建议学生首先考虑专业选择,理由如下:学生群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准备出国留学并走职业发展道路的,另一类是准备在国内学习深造的;前者在留学后需要就业留学之路,专业背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后者如果从事学术研究,专业领域会越来越精细,选择专业同样关键。其次,要是学生在国内找工作出国留学专业,公司方面更倾向招聘能迅速融入职位的员工,这样做能降低公司的培养开销,而具备与职位相符的专业知识,往往更具竞争力。
事实上,依据启德教育等调研机构所披露的信息,中国学生的专业挑选近年来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同时反映出中国学子出国深造时考虑问题更为周全。
启德教育最新公布的《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信息表明,留学申请的热门十大专业包括会计与金融、商务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传播学与媒体研究、教育学、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建筑学、艺术与设计以及法学。二零二零年,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传播及媒体研究、教育、经济与计量经济学这四个专业的申请比例,较之二零一五年的情况,全都呈现出上涨的态势。
本科留学申请中,最热门的三个专业领域是商业管理,财务会计以及信息技术科学,此外还包含信息系统方向。硕士留学申请方面,最受青睐的三个专业是财务会计,商业管理,以及传播学,同时媒体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方向。
中国学生选择专业时,另一个考虑重点是能否同时学习多个学科的课程,这需要根据国家、学校和所处学习阶段来分析。
海外本科教育主要分成两大类型,即英联邦教育系统和北美教育系统。若学生进入北美教育体系的学校就读,通常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不会涉及专业划分,因此可以在第三学年再进行专业选择,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值得留意的是,选择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学生必须具备匹配的技能,并且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提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判断。对于就读英联邦教育体系的高校,多数学校会让学生从入学时就开始学习确定好的专业方向,专注于相关的学科课程,因此同时修读不同领域的课程会变得十分困难。
假如学子攻读的是研究生学位,学校教育的作用会显得不那么明显,由于研究生学习年限并不长,然而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却相当广泛,站在实际层面思考,几乎无法平衡各个学科的课程安排。
中国学生决定留学专业时,除了前述两点外,还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假如选错专业,难以继续学习,能否有机会转专业。
转换专业必须参照个人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毕竟每所高校的转专业流程各不相同。比如某位学生若对本专业学习感到吃力,决定转行,倘若学校承认其先前修读的课程,便有可能免除部分学分,但倘若学校不予以承认,该生就必须从头开始学习。另有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相互连通的,只要课程内容相似度较高,通常能够免除学分,专业过渡也会较为平顺。
因此,学生要选学校之前,必须清楚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这样能够节省不少时间和金钱。要获取相关信息,可以看学校的官方网页,或者咨询相关的中介组织。
必须指出,转换专业终究并非理想之策,在远赴海外求学之际,务必对意向院校及所学学科进行全面探明,同时需对后续留学可能遭遇的变数作出审慎评估,这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事项。
(作者系启德留学北分副总经理)